心存“奉獻于社會,奉獻于人類”的精神,懷着一顆善心對待人和事,心态不同,同樣的事情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積善之家有餘慶”,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不僅當事人,就連家人、親戚也有好報。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親朋好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于依據自己的得失、勝負而采取行動,就是說被利己心所左右,隻為自己個人考慮。在稻盛先生看來,以親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至關重要,多做好事就能使命運朝着好的方向轉變,使自己的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轉變,做人做事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利益而是他人利益,即使有時做出自我犧牲也要為他人盡力。因為這種行為,一定會給你帶來莫大的幸運。
40多年前稻盛先生創立的京瓷公司還是一個中小企業,在歡迎新員工的典禮上,他引用圓福寺的長老們曾經給他講述的一個故事,闡沭了這種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在某個寺院,一位在寺院修行的行腳僧向寺院的長老請教:“聽說在那個世界有地獄和天堂,地獄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呢?”長老回答說:“在那個世界确實既有地獄也有天堂。但是,兩者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兒的人們的心。”
長老看了看這個年輕的行腳僧,語重心長地繼續講道:“地獄和天堂裡各有一個相同的鍋,鍋裡煮着鮮美的面條”。但是,吃面條很辛苦,因為隻能使用長度為一米的筷子。住在地獄的人,大家争先恐後想先吃,搶着把筷子放到鍋裡夾面條。但筷子太長,面條不能送到嘴裡去,最後搶奪他人夾的面條,一幅你争我奪的慘烈畫面就出現了,大家你争我奪,面條四處飛濺,誰也吃不到自己跟前的面條。美味可口的面條就在眼前,然而每一個都因饑餓而衰。這就是地獄裡的情景。
與此相反,在天堂,同樣外部的條件下情況卻大相徑庭:任何人一旦用自己的長筷夾住面條,就往鍋對面人的嘴裡送,‘你先請’,讓對方先吃。這樣,吃過的人說‘謝謝,下面輪到你吃了’作為感謝和回贈,幫對方夾取面條。是以,天堂裡的所有人都能從容吃到面條,同時心裡也感覺到一股暖意,每個人都心滿意足,出現的是一片和諧、融洽的光景。”
即使居住在相同的世界裡,對他人是否熱情、關心就決定那裡是天堂還是地獄,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在于“善心”。這就是這個小故事想要告訴世人的道理。
“為了讓人生更幸福,為了讓經營更出色,希望大家多行善事,多做對他人有益的事”。這是稻盛和夫對我們的期許,就像這個故事中的天堂一樣,依善而行,我們就可以構築起一個極其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