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為什麼甯願到頂級醫院做科主任,也不願意到三甲醫院做院長?

作者:沈淩醫生

今年有一次大學同學聚會,聊起一件事情,說某省會城市一家全國知名大學附屬醫院的胸外科主任h,被該市衛健委聘請做某市級三甲醫院任副院長,結果不到2個月,這個主任又主動辭職回到原來的醫院,繼續做他的主任。

我們很好奇,原本是升遷的好事,為什麼這麼快就放棄了呢?

同學說h主任說,本來是希望有一番作為的,但是有一次門診接待的病人給他心理打擊,讓他心灰意冷,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患者體檢發現肺部結節,體檢中心建議患者到胸外科咨詢,這一天正是h主任接待了他。h主任看完ct片後,考慮肺癌可能性比較大,建議住院手術。

可是一聽說要手術,患者堅決不住在這家市級三甲醫院,說要去同一城市同一級别的某大學附屬醫院(h主任原來的醫院)。h主任非常不解,說我就是從那家醫院過來的主任醫師,你這個手術并不是什麼高難度的手術。

患者一聽,非常困惑,說道:“啥?你是那家醫院的主任,那為什麼要跑到這邊來呢?難道你水準不行,被排擠到這了嗎?”

h主任先是一愣,然後說:“因為我是調過來的做副院長,我給你做手術,你放心吧。”

患者将信将疑地看着他,直搖頭,擺擺手,還是走了。

h主任的心理跑過去一萬匹草泥馬.....人還是那個人,可是由于廟不一樣,患者的心理也完全不一樣。于是,第二天,h主任送出辭呈,打道回府了。

同學在講述故事後,說當時h主任給他們講這個小故事後,在場的人都笑了。

長期以來,廣大患者常常隻盯着廟大不大(醫院有沒有知名度),而很少會注意裡面的哪個菩薩會顯靈(具體醫生的水準),因為就盯着這家醫院去看病。要不,長期以來就有所謂的“全國人民奔協和”這樣的說法。這種情況就導緻了醫生隻能依附于醫院,即使是h主任這樣名氣和聲望都很高的醫生,隻是換了個廟(至少是同級别的醫院,硬體沒有太大差距),就受到患者的嫌棄,讓人無可奈何。

最近,我國某些地區在中國小教育改革方面又邁出一大步,例如北京開始進行教師輪崗:

他為什麼甯願到頂級醫院做科主任,也不願意到三甲醫院做院長?
一是校長層面,交流輪崗的對象為公辦學校正、副校長。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6年的正、副校長原則上應進行交流輪崗。二是教師層面,交流輪崗的對象為公辦學校在編在崗教師。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師,原則上均應進行交流輪崗。其次,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區域内校長交流輪換、骨幹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三個次元。主要包括兩種類型:

杭州地區的幾所重點高中,現在開始要進行校長的定期輪換。我不太确定這項政策是否能成功,因為裡面會存在的問題很多。但在醫療領域,情況更為複雜,我們每個人都想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和治療,這無可厚非。而且我們很多上司也在想辦法,出台各種措施,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其收效并不理想。

以h主任為例,該市衛健委調派他來做副院長,是希望他能把外科做強做大,可是老百姓卻隻認平台不認醫生的慣性思維,讓很多技術好的醫生也是想辦法到更大的醫院去,即使可能會高職低聘也情願。

産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幾個:

長時間以來積累的口碑很重要,北京協和醫院由于良好的醫院文化和長期的技術積累,加上又有大量進修和在此讀書學習的醫生相傳,已然是一個金字招牌,以至于莆田系也往往拿來給自己打廣告來欺騙患者。這些是需要時間的積澱,而不是短時間内能夠做到的。是以,一個醫院要真正強大,是需要依靠内部科學高效的管理、主體的醫護人員不斷學習提升和積極有效的宣傳來讓更多患者認識它,以及醫院裡那些一個個具體的醫生。

這十多年來反複轟炸的各種醫院排行榜加劇了這種趨勢,我們每年都會看到來自不同機構的醫院排行榜,這些排行榜不僅加劇了各家醫院的“内卷”--過度競争,也加劇了老百姓的刻闆印象,也就是很多人隻認排名靠前的醫院,甚至不遠千裡萬裡到這些排名靠前的醫院就診。但青海的馬進倉又怎麼會知道上海新華醫院裡會有陸巍這樣的醫生呢?

某些醫療機構的過度擴張。之前我曾寫過《内卷的醫療》,談論過相關的話題。最近聽說鄭大附一院又在擴張,現在是四個院區15000張病床,成了全宇宙最大的醫院。當然這一次合并有其特殊性,但是一個1000多萬人口的城市,光光這一家醫院的床位15000張,我想其他醫院的壓力之大不必說了。我相信很多人甯願在這樣的醫院做帶組醫生,也不願意到同級别醫院做科主任了,畢竟病人更看重的是牌子。

同學會上,大家紛紛感歎現在的醫療工作隐藏着巨大的危機,但每個人又隻能不停地忙碌。有在某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工作的同學,平時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晚上8點半,其實和996沒有什麼差别。有時想讓腳步慢下來一些,給病人看仔細一些,但時間都不允許。

而這樣的危機,又有什麼解決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