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名歐洲議會議員周三竄訪中國台灣省,解放軍軍機再次巡航台灣給七位小醜送上下馬威。看來這已經是标準操作。上個月法國議員竄訪台灣前,解放軍軍機也有這樣的棒喝舉動。
歐洲議員竄訪台灣該怎麼看?本質上可以說啥也不是,但反映了目前歐洲機構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特征,就是歐洲小國的反華先鋒沖進歐洲議會,小鬼當大王,拿起歐洲議會的招牌幹起了反華的勾當。
歐盟有兩類國家
歐盟基本上由兩類國家組成,一類是德國和法國這兩個大國,它們是歐盟的主心骨,在國際上也有大國地位。另一類就是剩下的中等國家和小國家,在國際上沒什麼存在感,也沒什麼話語權。
在美國全面反華的大背景下,德法和中國的關系可以說相對穩定。雖然偶爾也會有雜音冒出來,但德法總體保持了冷靜和理性的對華态度。這與這兩個國家的大國雄心有關。
德國務實,在全球有很多自己的利益。如果肆意挑釁中國,就得割舍自己的利益。加上默克爾執政非常老道,堅定支援多邊主義和全球化,不讓意識形态幹擾務實合作,保證了中德關系的平穩運作。
法國高盧雄雞更是有着大國榮譽感,雖然經濟實力比不上德國,但總認為自己在政治和國際地位上是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是以法國最不願意聽美國的指揮,甚至喜歡故意和美國對着幹。即使要在一些問題上挑戰中國,它也要找自己的理由和路徑,而絕不會迎合美國。
但剩下的小國就不好說了。尤其在中東歐地區,在美國的撺掇下,現在冒出來幾個反華急先鋒,包括立陶宛、捷克、波蘭等。這幾個是最明顯的。其他歐盟國家,反華的聲音多少也有,但不至于成為主流。現在這些國家鑽進了歐盟,以小博大,把自己的聲音包裝成了歐洲議會的聲音。
小醜來路不正
經過多年的整合,歐盟機構逐漸開始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這就讓這些小國的歐洲議員,可以把他們自己的聲音夾帶進歐洲議會,進而把本國的反華理念,包裝成歐盟的反華調門來挑釁中國。這就是這次歐洲議員竄訪台灣的來由。我們來看看竄訪的名單就清楚了。
根據inge公布的代表團名單,此行由
法國籍歐洲議會議員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率領,
成員包括前立陶宛總理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
捷克籍議員葛洛娃( markéta gregorová)、
奧地利籍議員希德(andreas schieder)、
立陶宛籍議員奧什特列維丘斯(petras auštrevičius)、
希臘籍議員克爾索斯(georgios kyrtsos)、
意大利籍議員德雷斯托(marco dreosto)。
7名議員中,立陶宛占了兩位,捷克一位,其他基本也是中小國家。隻有法國是大國。而這位法國議員格魯克斯曼,今年早些時候就因為反華抹黑中國被中方制裁,顯然是破罐子破摔了。
不僅這些議員的來路不正,代表不了歐洲和歐盟,就連他們自己也不敢大張旗鼓地表明支援台灣的立場。
他們給自己竄訪編的理由是去台灣學什麼反電信詐騙經驗,根本上不了台面。對整個行程也不敢公開,全部低調處理,說是為了安全。安全是假,沒有得到歐洲議會主流許可才是真正原因。
環球時報的社評說的很到位,這些小醜:
在很多情況下相當于中國的“網上大v”,由于他們很多人并不出名,甚至隻相當于“中v”或“小v”。
西方的體制決定了會有很多議員“反華”,也決定了他們的行政官員會在一些時候“嘴碎”,迎合國内對中國崛起的泛泛不滿和極端情緒。
說白了他們根本就不是什麼人物,沒什麼分量。
是以對這樣的歐洲議員,中國完全可以無視。給他們送上當頭棒喝就是中國最好的應對之舉,一定讓他們知道,是他們的嘴硬,還是咱們的拳頭硬。
國際熱點深度分析·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