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認為,在衡量一部優秀的科幻小說或者是科幻電影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看作品是否能立足于當下,展望到未來。畢竟你不可能去想象從未見過的東西。是以即便舞台換到了浩瀚宇宙,歸根結底還是千餘年來的人類故事的反複上演,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宇宙裡面也差不多。
上一期的小說聊的比較多,這一期就說說電影,從《星球大戰》開始,這套系列先後拍攝了《前傳》《正傳》《後傳》,還有《外傳》,但看這數量眼睛就麻了。就這我都還沒能截圖截完全。

事實上也确實如此,導演喬治·盧卡斯在1974年5月完成了影片拍攝腳本。這個腳本有兩百多頁,整個故事發展成一個龐大而漫長的線索。這個故事是如此豐富多彩,以至于無論是從資金還是時間上,喬治·盧卡斯都無法将這麼厚的劇本拍成一部電影。作為一種妥協,他最後決定先拍前1/3。盡管這樣,他仍然不得不完全舍棄了前20頁劇本——而正是這前20頁劇本,20年後發展成《星戰前傳》系列。
《星球大戰》有多牛呢,反正著名卡車司機詹姆斯喀麥隆跑去看了以後就深深感慨:卧槽,這麼牛的點子為什麼不是我想到的?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星戰》裡面的光劍格鬥實在難看,典型的“上打三花聚頂,中打黑虎偷心,下打老樹盤根”,你都恨不得給他空運一組香港武指過去。 r2的紅藍燈樣子也不怎麼好看,即便特效顯得如此簡陋,但并不妨礙這部科幻先驅之作堪為永恒的經典。
它在電影制作技術革命中具有劃時代性的意義,它創造出恢宏的銀河世界觀,設立黑暗的統治和光明的新希望,是理性主義與感性主義的交鋒,帝國集權還是共和民主,則更是電影在内容上的縱深所在。對不同星系政治文明和生物的描述和展現,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前無古人的那種!更别說這部電影對後來電影工業帶來的巨大推動,
順帶一提,由于這部電影影響力實在巨大,導緻之後不少電影電視紛紛緻敬模仿,比如老友記裡面,瑞秋就cosplay莉亞公主的金色比基尼,結果給羅斯帶去了一晚上的心理陰影。
正牌莉亞公主
冒牌瑞秋公主
诶,寫到這我突然發現,好像科幻電影大多數都是三部起步的,比如《異形》、《人猿星球》,《終結者》,《黑客帝國》,至于那些過于高規格的,涉及到生存還是毀滅或是人類起源的議題,比如《銀翼殺手》、《2001太空漫遊》就不說了,主要是我自己也沒怎麼看懂,反正《2001太空漫遊》小說的作者也說了:誰要是看懂了《2001太空漫遊》,那就證明我和庫布裡克沒看懂之類的話。是以我隻能說: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是以我決定認清現實,從自己能看懂的電影下手。是以接下來說的是《終結者》系列。
《終結者1》是1984年出的,男主凱爾·裡斯深愛着女主莎拉·康納,是以穿越到40年前去拯救她,因為她是救世主的母親,一同穿越回去的還有鐵血殺手機器人t800,
裡斯得到認識夢中情人的機會,但同時莎拉同志也收獲了一個大驚吓,那就是對于追殺她這件事上不死不休的t800,還沒搞清楚狀況的莎拉同志在接受到t800幾次三番槍炮下的教訓後,認清現實一路逃命,在累得要死的情況下,男女主角還能情到深處為愛鼓掌。
最後裡斯和t800兩人都沒了,就剩懷孕的莎拉獨自逃亡,莎拉自拍了一張照片,又告訴兒子,未來必須将一個叫凱爾·裡斯的人傳送過來,否則就沒有你了。第一部全劇終。
現在你看這些橋段可能沒什麼,可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穿越啊機器人啊末世到來啊簡直就是神一般的設定,尤其是斯瓦辛格的機器人t800,簡直沒有感情不怕傷害,對待目标不死不休,大約看過的人都會對斯瓦辛格在房間裡,自己拆開皮肉檢查身體,不是,是鋼骨架傷害,又把臉皮剝下來,轉一轉眼裡的紅色掃描器的橋段印象深刻,那種機器的絕對壓制絕對實力讓人窒息,也讓還是孩子的我們目瞪口呆:我靠,太酷了?
結尾的時候,莎拉康納開車路徑某加油站,然後用錄音筆給她未來的反抗軍首領兒子留言:
"should i tell you about your father?"
"boy, that's a tough one"
"will it effect your decision to send him here, knowing that he is your father"
"if you don't send kyle, you can never be"
.......
從頭到尾,整個故事互為因果,環環相扣。
就在那裡,大漠黃沙,莎拉孤身一人上路,那種蒼涼和無助的宿命感噴薄而出,這樣的感覺在終結者系列中再也不見,大概也是終結者2之後,劇情越來越爛的原因。
當過于依賴技術而忽視人性邏輯内在的時候,
爛尾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