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港媒爆出香港電影老戲骨石天去世,享年74歲。
石天,熟悉香港電影的人一定對他在《英雄本色2》裡有情有義忍辱負重為了報仇不怕赴死的龍四記憶猶新。

《英雄本色2》主角由小馬哥變成他的孿生弟弟阿健,一樣的義薄雲天,一脈相承的豪氣幹雲。狄龍周潤發張國榮鐵三角再續第一部的經典。
音樂方面黃霑顧嘉輝《當年情》之後又以一首抒情的《奔向未來的日子》成為電影金曲。
當年情音樂:張國榮 - 顧聽生輝樂壇大宗師經典半世紀
片中哥哥張國榮飾演的宋子豪最後在電話亭中和妻女告别的一幕,成為最戳淚瞬間。在多年後的《請回答1988》裡受到南韓人的追捧。
暴力美學,精彩槍戰,港影港星,這些都是南韓人被封為教科書的point 。
而石天扮演的龍四,和阿健周潤發一邊啃咬着滿地食物一邊流着淚緩緩恢複記憶,重新燃起生活信心的一場戲才是這部續集讓人難以忘懷的記憶點。
殊不知這位演技精湛,滿頭白發的四叔是被稱作香港卓别林,建立叱咤風雲新藝城的香港電影教父。
英雄本色由新藝城電影公司投資出品拍攝,成功使得正值低谷的吳宇森導演重拾信心再返巅峰。出面幫忙的正是吳宇森老友徐克導演。
戲裡戲外,都是一番情深義重。
當時徐克是新藝城七怪之一,其他六位是麥嘉、石天、黃百鳴、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
七位當時的電影發燒友,聚在一起,各司其職,開創香港電影新世界。同當時風頭正勁的嘉禾,邵氏三分天下。
尤其是那部靈感來自于《007》首創投資600萬的娛樂槍戰商業電影《最佳拍檔》曾創下讓香港人徹夜排隊的盛況。
這部電影不僅收獲2600萬港元的票房成績,直接将香港電影帶入2000萬的票房時代,在當時更是連續三年重新整理了香港開埠以來的最賣座票房紀錄。
當時的歌神許冠傑也是香港第一個片酬200萬的演員。光頭佬,金剛,男人婆的形象也成為了一代集體回憶。
之後的《鬼馬智多星》《我愛夜來香》讓民國喜劇以花哨搞笑的梗,漂亮好看的造型,精緻迷人的布景從粗制濫造更新為天天新款,西化洋氣,讓觀衆耳目一新。
在《我愛夜來香》裡的林青霞美到發光。
八十年代末期更有《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開心鬼》系列生成了一個又一個香港電影優秀ip。
新藝城出品,觀衆有信心這句slogan 和邵氏出品,必逢佳品一樣得到市場和觀衆的認可。
而新藝城的前身正是黃百鳴、石天、麥嘉三位在1980年組建的奮鬥電影公司。
奮鬥三人組,以少勝多,創意十足,硬是在嘉禾與邵氏還有許式兄弟稱霸電影圈的殺出一條血路。吸引了大财主金公主公司的大佬雷覺坤,他非常看好奮鬥三人組,于是出資讓三人組更新,便有了後來風靡一時的新藝城。
" 八十年代初期,在美孚寓所的一間小書房内,每晚深夜十二點便有七個人圍坐在一起,無論男女,幾乎人人煙不離手,時而苦思冥想、時而哄堂大笑。煙霧缭繞中,一個又一個雞飛狗跳的電影橋段,在七張嘴和七雙耳朵的資訊交換中逐漸成型,等待被搬上銀幕。随着「新藝城」紅底白字的 logo 被光柱投射在幕布上,觀衆将迎來九十分鐘的狂歡。
這七個人的思維盛宴,每每以其中唯一的女性——施南生的公司财務報告為開端,她高挑美麗,被稱為新藝城的「管家婆」,每次彬彬有禮地講完話,便安靜地留下來等她的男朋友徐克。徐克是個瘦骨仙,聰明過人,意念最天馬行空,講出的故事像放出去的風筝,必須要有個人往回拉,才編得圓滿。
身材矮小的泰迪羅賓就是那個拉風筝線的人,他的思維最缜密,人稱「邏輯賓」,劇本是不是合乎邏輯,交給他判斷最放心。胖墩墩的曾志偉不太會編寫完整的劇本,卻會在四平八穩的骨架下加些機靈有趣的點子。但要讓橋段在有趣上更進一步,則要求助于白面書生型的黃百鳴,花名「樂觀黃」,淨想些爆笑的故事,電影每十分鐘讓觀衆大笑一次,多半是他的功勞。太過樂觀往往脫離實際,瘦削的石天被稱作「悲觀石」,凡事總愛往壞處想,提醒衆人切莫樂極生悲。
這思維的盛宴在每天清晨七點鐘準時結束,前面所提到的六人先後告辭,隻留下「奮鬥房」的主人麥嘉小憩一會兒。作為七人小組的領頭人,他剛才實在太累了,摸着自己的光頭,又要總結發言、又要調和各人情緒、提醒這個太樂觀、安慰那個太悲觀。真正的睡眠時間隻有兩、三個小時,白天的工作常常從當日九點開始。他和他這群相貌誇張(當然,除了美麗的施南生)、高矮胖瘦參差的朋友們,被稱為「新藝城七怪」。"
——邁子《戲說新藝城七怪》
麥嘉有鐵人之稱,可以一直工作好幾晚不睡覺;黃百鳴執行力超強,敏銳又願意跟着時代走,一晚上寫出來的《搭錯車》笑傲港台;石天演喜劇惟妙惟肖,又可以做導演;徐克出了名的天馬行空各種好點子層出不窮;泰迪羅賓音樂表演導演一把手,全能有型;曾志偉也是全能型人才。再加一個搞制片的女強人施南生。新藝城的超強陣容,空前絕後,高矮胖瘦,有男有女,胡子光頭,這奇形怪狀的七個人整天沒日沒夜度橋想劇本,最開始的幾年新藝城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但是後來因為創作理念和收入配置設定問題,七怪各自有發展。首先是曾志偉去到台灣拍戲退出,然後加入洪金寶的五福星。
再是徐克和自己老婆施南生自立門戶,成立“電影工作室”,同樣得到金公主的支援成功另辟蹊徑,以《上海之夜》做處女作開始幾十年的浪漫演藝。
作為創意主力的徐克一走,新藝城的半壁江山倒塌,連續三年站在香港電影票房第一的新藝城在1984年退下神探,将冠軍拱手讓給對手嘉禾。
隻因石天挑大梁拍了部《恭喜發财》結果觀衆喜歡《最佳拍檔》,票房不好,不敵對面嘉禾的《福星高照》。後來還是找來林嶺東救場,拍出來《最佳拍檔4千裡救差婆》。
此時的新藝城四分五裂,再不是當年創意爆棚,欣欣向榮的景象。
最戲劇性的是,作為創始人的麥嘉竟然帶着自己的招牌投奔洪金寶,拍了部《最佳福星》。成立了新的電影公司。
至此新藝城徹底瓦解,七怪各奔東西,但是新藝城這塊金字招牌在香港電影界的重量依舊位及元老,具有開辟性。
從 1980 年《滑稽時代》至 1991《蠻荒的童話》,短短十年間,新藝城靠着獨到的智囊團,注重類型、包裝、營銷等面的思考,使得在最輝煌時期需要邵氏與嘉禾兩大龍頭聯合對抗他,從前的武打片總是呈現着一股子迂腐氣兒,硬邦邦與假惺惺,喜劇又聚焦在低廉的小市井,新藝城的人物總是有血有肉,善于思辨,又或是充滿英雄道義,還會結合高科技來泡妞,這些反傳統的創新都是吸引大批量觀衆走進電影院的魅力。
新藝城的時代雖已逝去,但新藝城神話并不滅,這七怪尚各自在領域内奔騰,如若還有這樣的機遇,香港電影現今會不會更朝氣蓬勃一些?
其他的我也不清楚,我就知道再有這樣的這七人齊心協力,定能重振香港電影界。
如今石天西去,其他幾位也到了暮年,唯有徐克仍然創作熱情不減。幾人的重聚還是在2017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上。
不會再有的新藝城和香港電影難得再見的輝煌一樣都成了一段漂亮故事,anyway,當年情在此刻添上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