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這個詞原來是臨床術語,由奈克在1899年開始采用,指一種人對待自己的身體就像對待有性關系的對象的身體一樣。他可以通過注視、撫摸、玩弄自己的身體而體驗到一種性的快樂,直至達到完全的滿足。自戀發展到這種程度,就具有了倒錯的意義,它吸收了主體的全部性生活,是以當我們處理它的時候,可想而知會遇到在研究一切倒錯時看到的類似現象。
使那些從事精神分析觀察的人感到驚訝的是,自戀态度的孤立特點可以在許多有其他異常行為的人身上看到,例如薩德格所說的同志。總之自戀有一種性欲本能的特征,可以在更加廣泛的範圍内考慮它。它在人的正常的性發展過程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從這種意義上講,自戀并不是倒錯,而是利己主義自我儲存本能的一種性欲沖動的補充,可以說是每一個生物都具有的手段。
當我們企圖使自己有關精神分裂症的知識符合性欲本能理論的基礎假說時,就會有一種壓力迫使我們承認自戀是原始的和正常的。妄想癡呆症病人有兩個基本特征:誇大狂和失去對外界(人和事物)的興趣,一個患有歇斯底裡或者強迫性神經症的病人隻要發病就會摒棄與現實的聯系。但是分析表明,他并沒有切斷與人或事物的性聯系。他仍然在幻想中保持這種聯系,也就是說,一方面他在記憶中找到想象的對象來代替實際的對象,或者把兩者糅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不再采取行動使自己與實際對象發生關系。隻有在這種條件下,我們采用“性欲本能的内向性”這個術語才是合理的,否則就應該用妄想癡呆這個詞。榮格則不加差別地運用它。患者實際上好像是從外部世界撤回性欲沖動,而沒有在幻想中以其他東西來代替它們。這種過程似乎有次級過程使性欲沖動重新指向一個對象,一部分努力是要恢複原來的對象。
新的問題産生了:在精神分裂症裡,性欲本能離開外部對象後的命運如何呢?在這些情況下的誇張性質提供了一個線索。誇張無疑要消耗性欲沖動的對象。性欲本能離開外部世界指向自我,就會導緻自戀狀态。誇大狂本身并不是新東西,相反,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是對早已存在的情況的誇張與抱怨。
性欲本能理論的這一發展在我看來是合乎情理的,它得到了第三方面的支援,即我們對原始民族及兒童心理活動所作的觀察和形成的概念。我們在原始民族發現的特征,如果單獨出現的話,都與誇大狂相似,即過高地估計願望和心理過程的力量,認為“思想萬能”,相信語言的神奇力量,以及把處理外部世界的方法,即“魔術”般的技能看成是這些誇張前提的合乎邏輯的應用。
在根本沒有關于本能的任何理論能夠幫助我們辨清方向時,我們可以或隻能提出一種假說,然後根據它的邏輯結論否定或肯定它。關于在性本能與其他本能,即自我本能之間存在基本差别的假說,除了在分析移情神經症時極為有用外,還有一些地方也支援這種假說。首先,我承認,如果隻有前一種考慮,這種假說并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完全有可能是相同的能量在心理中起作用,隻是借由對對象的發洩才轉化為性欲沖動。但是,與這兩個概念差别對應的首先是饑餓與愛之間的差別,它是如此之大。其次,從生物學角度看也支援這種觀點。個體實際上是雙重的存在:他一方面服從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被拴在一條鍊上,完全違背自己的意志,或者說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意志。個體把性欲看成目的之一,但是從另一種觀點看,他又依賴于細胞原生質,他為此付出能量,得到的報酬則是快樂。這是以非生命物來開動的生命之車,就好像遺産的繼承人,他暫時擁有一筆财産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性本能與自我本能的差別隻不過反映了個體的雙重機能。再次,我們必須回顧一下心理學中所有暫時性的想法,總有一天會建立在有機結構的基礎上。有可能是特殊的物質和化學過程控制了性欲的作用,并使個體生命得以延續。當我們用心理的特殊能力代替特殊的化學物質時,我們就想到了這種可能性。
因為我想使心理學擺脫那些嚴格來講是其他領域的東西,比如生物學的東西,是以我想在這裡說明,将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分開的假說(即性欲本能理論)沒有什麼心理學的基礎,但是從本質上講,得到了生物學事實的支援。如果精神分析的工作能夠提出有關本能的更有價值的假說,那麼我完全可以放棄目前的假說。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生這樣的事。當我們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時,就有可能會發現,性能量,即性欲沖動隻是對心理起作用的一般能量分化的産物。但是這種說法沒有什麼意義。它所涉及的東西離我們考察的問題如此遙遠,而且不能提供有用的知識,是以反對它或者肯定它都沒有用處。我們沒有興趣分析這種原始的同一性,就像人種的原始親緣關系與遺囑檢驗法庭所需要的親屬關系證明一樣不相幹。所有這些思辨都得不出什麼結論,因為我們無法等待其他科學為我們提供有關本能的現成理論。如果我們想通過對心理現象的綜合考察來洞察生物學的這個基本問題,那麼目前離這一目标還相去甚遠。讓我們充分認識犯錯誤的可能性,但是不要被我們最初采用的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對立的假說的邏輯結論所吓倒(對移情神經症的分析迫使我們得出這種假說),而應該看看它是否一緻并能得到有用的結果,是否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
直接研究自戀的方式看來有些特殊的困難。我們了解這種情況的主要手段也許仍然是對妄想癡呆症的分析。就像可以通過移情神經症追溯性欲的本能沖動一樣,我們可以通過精神分裂症與妄想狂洞察自我的心理,而且很簡單。為了再次弄清楚什麼是正常的,我們顯然應該根據它的改裝和誇大來研究其病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其他來源中獲得有關自戀的知識。我現在依次談論這些來源,它們是對于機體疾病臆想症和兩性之間愛的研究。
在估計性欲本能對于機體疾病的影響時,我遵照了費倫奇的建議,這是他在與我交談時提出來的。衆所周知,當一個人承受機體的痛苦和不适時,就會失去對外界事物的興趣,直到他不再在意自己的苦難。更細緻的觀察告訴我們,他同時也撤回了對自己所愛對象的性欲沖動。隻要他在受苦,他就停止了愛。有關這一事實的陳詞濫調并不能阻止我們用性欲本能理論的術語去解釋它。我們可以這樣說:得病的人把性欲沖動的發洩撤回到自我,恢複健康後又送出去……這種愛的方式不管有多麼強烈,都會由于身體所受的痛苦而消失,并且突然為完全不同的情感所代替,這是喜劇作家寫得淋漓盡緻的題目。
睡眠的情況和疾病一樣,意味着以自戀的方式将性欲沖動撤回到主體,或者更确切地講,隻是滿足睡眠的願望。夢的利己主義與此極為合拍。對這兩種狀态,我們都有一些關于性欲沖動配置設定變化的例子,它們是自我變化的結果。
臆想症和機體疾病一樣表現為肉體的痛苦感覺,并一樣會對性欲沖動的配置設定産生影響。臆想症同時撤回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性欲沖動(後者尤為明顯),使兩者都集中在引起患者注意的器官上。臆想症與機體疾病的差別也很明顯:後者的痛苦感覺來自可證明的機體變化,前者則沒有這種變化。但是,如果我們認為臆想症應該與神經症過程的一般概念一緻,它也就會有機體性的變化。那麼這種變化是在哪兒形成的呢?
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經驗,在其他神經症中也有可以和臆想症相比的肉體痛苦。我曾經說過,我傾向于把臆想症和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歸為第三種“真性神經症”。也許不必走得這麼遠,在其他一般神經症中也有少量的臆想症症狀。也許我們可以在焦慮性神經症及其附屬的歇斯底裡中找到最好的例子。這是我們熟悉的對痛苦敏感的器官原型,它可以發生某些變化,但并不算生病,這就是處于興奮狀态的生殖器。它充血、膨脹、有分泌物,是多種感覺的機體。我們把能夠将性興奮的刺激傳入大腦的身體部分的活動稱為性感活動。考慮到早已習慣的有關性欲理論的結論,想到身體的某些部分,即性感帶能夠替代生殖器産生類似的行為,我們還是向前跨了一步。我們可以把性感活動看成是所有器官都具有的一種性質,于是可以說,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同程度地受這種性質的影響。器官中性感帶的變化有可能與自我的性欲沖動發洩的變化互相平行。在這些例子裡可能包含着對臆想症的最終解釋,以及它如何像真正的器官疾病那樣影響性欲沖動的配置設定。
我在這裡想進一步探讨妄想癡呆症的機制,并把那些似乎值得考慮的概念作一番總結。在我看來,妄想癡呆症與移情神經症之間的差别在于環境。前者由于挫折使性欲本能不再依附于幻想中的對象,而是傳回到自我,誇大狂就是對這大量的性欲本能的控制,它相當于幻想創造的内傾性,可以在移情神經症中看到。妄想癡呆的臆想症類似于移情神經症的焦慮,是心理器官這種努力的失敗引起的。我們知道,神經症的焦慮可以通過心理的“功能轉換”解除,例如轉化反動形成和防禦形成(恐懼症)。妄想癡呆症中的相應過程是努力複原,該病最明顯的特征也由此産生。妄想癡呆症也常伴随有部分性欲沖動脫離對象的現象,雖然并非一定。是以,們可以在臨床中區分三組現象:
1 代表正常狀态或神經症殘餘的現象(殘迹現象)
2 代表病态過程(性欲沖動脫離對象,進一步是誇大狂、臆想症、情感障礙和每一種退化)
3 代表複原的努力,在第三組現象中,性欲沖動在歇斯底裡(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癡呆症)或強迫性神經症(妄想狂)後再次依附于對象,并在與原來不同的層次和條件之下産生新的性欲沖動的發洩。這種方式的移情神經症與相應的正常自我形成之間的差異,使我們最深刻地洞察了心理器官的結構。
研究自戀的第三種方式是觀察人們在戀愛時千差萬别的行為。大多是這樣:性欲沖動的對象首先隐藏在自我的性欲沖動之後,因而在考慮兒童(成人也如此)的對象選擇時,我們首先注意到,他從得到滿足的經驗裡選擇自己的性對象。最初體驗到的自發性欲滿足與服務于儲存自我的生命機能相聯系。這種性本能得到自我本能的支援,隻是到了後來才不依賴于它們。即使這樣,我們也能從這一點上看到原來的依賴關系,即對兒童進行撫養、關懷和保護的人成為他最初的性對象。也就是說,他最初的性對象是他的母親或者替代母親的人。我們把這種類型和對象選擇根源稱做依賴型,與它并列的還有第二種類型,我們雖然沒有設想它的存在,但精神分析的研究卻揭示了出來。我們發現,特别是那些性欲本能的發展受到過障礙的人,就像倒錯和同志一樣,在選擇自己所愛的對象時可以用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母親作為模型。他們明确地把自己作為戀愛的對象來追求,這種選擇對象的類型可以叫做自戀。
這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據他們對象的選擇究竟符合依賴型還是自戀型,把人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類。我們甯可假設兩種類型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雖然有所偏重。我們認為,人原來有兩個性對象:自己與照料自己的女人,因而我們主張每個人都有原始的自戀。它可以長期左右人的對象選擇。
進一步把男人和女人進行比較。在對象選擇的類型方面,男女有着根本的差别,雖然這些差别不太普遍。完全的依賴型對象戀是男人的特點,它表現為性崇拜。這無疑源自童年的原始自戀,而現在轉移到了性愛對象上。這種性崇拜是愛的特殊狀态的根源,是神經強迫的暗示狀态,可以追溯到自我傾注于所愛對象的性欲本能的枯竭。
在女人中最常見的類型有不同的過程,這也許是純粹的真實的女性類型。随着青春期的發展,女性器官成熟起來(在這之前它一直處于潛伏狀态),引起原始自戀的強化,不利于真正對象戀及其伴随物性崇拜的發展。在女人中産生了一定的自信(特别是在變得漂亮時),補償了她在選擇對象方面的社會限制。嚴格地講,女人愛戀自己的程度可以與男人愛她們的程度相比。她們并不需要在愛别人的方向上發展,隻需要被人所愛。男人的傾心滿足了這種條件。必須承認,這種類型的女人對人類的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女人對于男人具有極大的魅力,這不僅是因為美的緣故(一般來講她們是非常美的),而且是因為某種有趣的心理因素。
看來非常明顯,自戀型女人的巨大魅力也有負面影響,情人的不滿、對女人愛情的懷疑。一個兒童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自戀、自信和難以接近,就好像有些動物的魅力在于它們對我們漠不關心,例如貓和受寵的大動物。的确,在文學作品中,即使重犯和幽默家也會因為自戀自大而引起我們的興趣。他們自以為無所不能,而這樣會減低他們自我的重要性。這就像是我們忌妒他們,因為他們有能力保持一種得天獨厚的心理狀态,我們自己卻已經抛棄了這種無懈可擊的性欲本能地位。但是自戀型女人的巨大魅力也有負面影響,情人的不滿、對女人愛情的懷疑,以及對她那種高深莫測性格的抱怨,有很大一部分都根源于對象選擇類型之間的這種不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