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作者:閑時觀滄海

孫膑———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孫膑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内有《孫膑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莊人。1888年建立義學,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清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 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号,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不得不提的一位。。。。幾輩人都是傑出人才!

傅以漸(1609~1655) 字于磐,号星嚴。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祖籍江西永豐縣。 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豐。曆史學家、學術上司人、五四yundong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taiwan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愛國将領,參加過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938年,在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擔任主要指揮官之一,表現卓著。1940年在對日作戰中壯烈犧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的五十多個國家中,張自忠是陣亡将士中軍銜最高的将領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季羨林———生于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國文文學曆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1982年出生,高中就讀聊城市第三中學,大學就讀于華中農業大學。因在貴州的支教經曆被評為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白雲,男,回族,中共黨員,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

2003年11月,東昌府區檢察院開通了以白雲名字命名的“白雲熱線”。 白雲榮立一等功四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全國模範軍隊轉業幹部、中國十大傑出檢察官、全國模範檢察官、山東省優秀共産黨員、山東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号,入選中國好人榜。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楊以增 清藏書家。字益之,号至堂,别号東樵。生于聊城城内一個詩書世家。少年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以和縣發貴州。為官先重教化,後施刑政,人稱有“兩漢循吏風”。官至漕運總督,遷兩湖河總督。鹹豐間以豐工漫口,被革職,旋卒,谥端勤。以富藏書而聞名,與泾縣包世臣結為文字交,後又聘請包世臣入其幕府,為他鑒定古書、字畫。先後所收書達10餘萬卷,建藏書樓為“海源閣”,取“涉海而能得所歸者”之意。樓上藏宋元精椠,樓下為宋、元、明和清初版、殿版、手抄本;另将帖片、古物、字畫貯于閣的後院,凡5間,皆至充棟。另辟有“宋存書室”,因得宋版書《詩經》、《尚書》、《春秋》、《儀禮》、《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遂稱“四庫四史之齋”。藏書之名與江南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并峙,有“南瞿北楊”之稱。子楊紹和撰有《楹書偶錄》,刊有《海源閣叢書》,江标為其《宋元本書目》作序,洵一時之盛。藏收經楊紹和、楊保彜至楊敬夫,1930年被軍閥、土匪掠劫損失大半,流散于他人者亦不少。經王獻唐等人整理,歸于濟南市圖書館。陳登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中考其聚散流亡甚詳。傅增湘著有《海源閣藏書紀要》。在社會動蕩之際,将流散于社會的秘籍珍本聚而藏之,這在客觀上無疑起到了保護中國古代文化遺産的作用

武訓------資料補充下

武訓是清末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人,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原本沒有正式名字,他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都是那種“窮得連名字都沒有”的貧民。因在家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個賜名,在他老年時,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取名為“訓”,以示朝廷對他創辦義學來訓導貧苦學生的支援和鼓勵。

武七自小家境貧苦,7歲喪父,随母親乞讨為生。每次随母親路過學堂的時候,幼小的武七都要駐足良久,他總是為裡面的朗朗讀書聲深深吸引。然而在當時,就武七的家庭條件,上學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已。

14歲後,武七多次到大戶人家當傭工,經常受到欺侮。辛辛苦苦幹完三年,到了領工錢的時候,大戶人家僞造了一本假帳,欺武七不識字,謊稱所有工錢早已支度完畢。武七據理争辯,卻被誣為“訛賴”,并遭到家丁的毒打。氣得他口吐白沫,大病一場,在破廟裡一連三天不食不語。思量之餘,武七方悟以往受盡欺辱,皆因吃了不識字的虧。他又想,周圍象他這樣的窮人還有很多,如果不念書,窮人永遠沒有出路。于是他萌發了興辦義學的念頭。

窮且益堅,不堕青雲之志。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目标,武七便以貫穿其一生的苦行和執着來實作這個目标。自古以來,學堂除了官辦,就是民間殷實人家集資興辦。以赤貧之身而興義學之舉,曠古未聞,其難度可想而知。一個乞丐,不圖名,不為利,抱有這樣的大志,固然值得佩服,然而,這個志向對他來說是不是過于“遠大”?可以實作麼?

鹹豐九年(1859),21歲的武七開始着手實施他的“偉大”計劃,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頭發髒亂,面目污黑,爛衣遮體,但卻很快樂,一邊走一邊唱着自己編的歌謠,四處乞讨,“邊乞邊傭”。幾年下來,這個苦并快樂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每次讨得較好得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象一個苦行僧一樣,隻吃最粗劣的食物,邊吃還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他有時還象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以取賞錢。他還将自己的辮子剪掉,隻在額角上留一小辮,裝扮成戲裡的小醜模樣,以獲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紡線績麻,邊做活邊唱:“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在農忙時還經常給富人打短工,并随時編出各種歌謠唱給衆人聽。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信史,以獲謝禮和傭錢。

經過多年的辛勞,武七終于積少成多,存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由于他居無定所,錢款無處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戶人家來存放。他打聽到本縣有一位舉人楊樹坊,為人正直,名聲很好。武七覺得這個人值得信賴,于是跑到楊府求見。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見,他便在大門口一跪就是兩天,最後終于感動了楊舉人。武七把乞讨積錢、興義學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楊舉人大為感歎。楊舉人不但答應幫他存錢,并且表示要助他辦學。

随着款項的增多,武七開始典買田地,備作學田。同時他以三分息給他人放貸,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在他49歲時,武七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的财力了,可是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乞丐身份而選擇享受,他繼續過着赤貧的生活。這時他覺得時機已經來臨,決定建立義學,于是他向楊舉人提出建義學之事,楊舉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武七應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光緒十四年(1888),武七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來實作他的理想,在這三十年裡,他受盡苦難,但始終堅定的一步步邁向他的目标。學校建成後他親自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并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招生約50餘名,依循慣例分為蒙班和經班,學費全免,經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師,他都請當地名紳相陪,而自己則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于教課的老師,他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老師,他跪求警覺。有一次老師睡午覺睡過了頭,學生在學堂内打鬧,武七徑直來到老師的房前,跪下高聲唱道:“先生睡覺,學生胡鬧,我來跪求,一了百了”。老師十分慚愧,以後再也不敢疏懶。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就這樣,義塾老師對他十分敬憚,而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大家都嚴守學規,努力上進,學有所成者甚衆。

光緒十六年(1890),武七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七又靠行乞積蓄,并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在臨清縣禦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武七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都被他拒絕,他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特下示召見,并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并賜名武七為武訓。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武訓的絕世奇行轟動朝野。清廷授以“義學正”名号,賞穿黃馬褂。從此武訓聲名大振。

光緒二十二年(1****月23日,武訓病逝于禦史巷義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在衆學童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五十九歲。

出殡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绋送殡,遵照武訓遺囑歸葬于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各縣鄉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

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伏羲對事物有着敏銳的觀察力,仰觀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節氣 ,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号描述下來,制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

倉颉 上古時期黃帝史官。相傳中國漢字在今東阿縣境内由其創造。漢許慎《<說文>序》中載:“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遠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自他創字後,中國結束了“結繩而治”,進入以字記事時代。倉颉死後葬于今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東南

伊 尹(?~前1713) 商初大臣。名伊(另說名摯)。今莘縣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教民種谷植桑,後為成湯重用,輔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湯尊之為阿衡、保衡。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東曹縣南),享年百歲。據莘縣舊志記載:“莘之北門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裡,古有莘亭。世傳伊尹躬耕處也。”又載:莘亭建自漢時至清康熙年間,亭基仍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東昌府知府程光珠訪求古迹,親書“莘亭伊尹耕處”6個大字,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虎雲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以永志之。

呂才(600~665) 唐初哲學家。今高唐縣人。出身平民家庭。勤奮好學,學識淵博,精通陰陽、方技、輿地、曆史等,尤長于樂律。29歲時,由魏征等人舉薦入弘文館,後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貞觀三年(629),奉命刊訂《陰陽書》,共100卷,頒布天下。他認為“極微”和“氣”是世界的根源;客觀事物的規律産生于具體事物之中;物質世界發展變化的原因在于物質世界内部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沖突運動;學習是取得知識的惟一途徑。其觀點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呂才一生著作甚豐,大部已散佚。貞觀初年,他曾受诏參論樂事,為《秦王破陣樂》協音律。顯慶中,又奉唐高宗之命修訂《白雪》等曲。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今莘縣人。王旦自幼好學,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為禮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4年之中連續晉升,初為中書舍人,後為參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加封為尚書左丞。次年,升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王旦為相10餘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賢,朝中大部分官員都是他推薦提拔的,但從未推薦自己的親屬做官。天禧元年(1017)9月,王旦病逝,冊封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後,為其立碑,并親筆禦書“全德元老之碑”。其後,歐陽修奉旨為其撰寫碑文,蘇轼為王氏宗祠撰寫了《三槐堂銘》。王旦有文集20卷傳世。

成無已(1063~1156) 宋代醫學家。今茌平縣人。世代行醫,無己尤精。著有《注解傷寒論》10卷、《傷寒明理論》3卷、《傷寒明理藥方論》1卷,是中國最早注釋《傷寒論》的醫學家。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從理論上闡述了各種症候的病機、病變及處方用藥,闡明了辯證論治的精神實質,揭示了《傷寒論》的隐奧,使其增強了理論色彩。《傷寒明理論》共50論,每論一證,均包括釋義、病因、病理、分型、鑒别及不同治法等。《傷寒明理藥方論》則選常用20方,每方包括方義、方制、藥理、加減及注意事項等。成無己對張仲景的辯證與方義有所闡發,形成了系統的中醫理論體系。他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曆史地位。

範築先(1882~1938) 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将領。原名金标,又名奪魁。今河北館陶縣人。1904年,離鄉投軍,在北洋軍閥任職,官至旅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到山東,任韓複榘第三路軍少将參議。次年,調任沂水縣長,後又調任臨沂縣長。1936年,被調至聊城(今東昌府區),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侵入山東,不久,又向魯西北進犯,範築先風塵仆仆,奔波各縣,建立抗日縣政府,組建抗戰群衆團體,發展抗日武裝,曆經80多次戰鬥,先後收複并保衛了23縣國土。1938年11月14日日軍侵犯聊城,15日日軍出動飛機、坦克攻破城池。範築先将軍率部浴血奮戰,多處受傷,自戕殉國。1940年,為紀念範築先,聊城縣曾更名為築先縣。1988年,為紀念範築先将軍殉國50周年,聊城在範築先殉國的地方修建了範築先紀念館,鄧為紀念碑題寫了“民族英雄範築先殉國處”10個大字。

穆孔晖(1479~1539) 明代官員,理學家,心學學者。字伯潛,号玄庵。山東堂邑(今聊城市東昌府區)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進士,曆任翰林院檢讨、南京禮部主事、翰林院侍講學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   穆孔晖是王守仁的學生。王守仁在任山東鄉試主考官時,對穆孔晖的才學很欣賞,錄取他為舉人。後來穆孔晖在南京做官,恰逢王守仁也在南京任兵部尚書,他又親聆王守仁講學,成為王守仁心學的熱心擁戴者和心學在山東的第一個傳播者。穆孔晖的學術思想基本上繼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說,把心學與佛學中的“頓悟說”結合起來,被認為是“學陽明而流于禅”。他反對程朱理學所宣揚的“天理至上”等觀點,認為程朱理學多流于空談,并不能反映儒學的真谛。他認為,心學的精華應是“空”和“寂”,如果掌握了心學,則能“随應随寂,如鳥過空,空體弗礙”,外物就不能給人以幹擾,也就能達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穆孔晖是繼承和傳播王守仁心學最早的山東學者。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是研究考據學的著作,重要的有《讀易錄》、《尚書困學》、《大學千慮》、《玄庵晚稿》,另外還有研究史學的著作,如《前漢通紀》、《讀史通編》等。穆孔晖對稍晚興起的山東王學學派學者有一定的影響。   穆孔晖墓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北張莊南。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966年墓被破壞,現僅存石門及墓志銘等石刻,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聊城籍雜技演員鄧寶金、孟燕的《蹬闆凳》,1984年12月代表國家赴摩納哥參加國際馬戲雜技節,榮獲了第十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雜技節的最高獎“金小醜”獎,1986年12月,在美國舉行第20屆世界雜技錦标賽中,又榮獲“英航杯”獎。

而就在2012年央視元宵晚會上,聊城籍雜技藝人參與表演的節目《年夜飯》,再一次向全國觀衆秀了一把聊城雜技的絕美技藝。至此,聊城的雜技藝術,仍熠熠生輝

劉義發,山東高唐人,1941年出生,漢族,大學專科,山東時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進階經濟師,中共黨員。他帶領職工把一個縣辦小廠發展成為擁有全國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集團,1999年實作銷售收适入30.5億元,利稅2.62億元,同比分别增長35.1%和22.1%。形成生産80萬輛三輪農用車,5萬輛四輪農用車的生産能力,固定資産由1993年的2000萬元增長到6億元。他堅持民主決策,積極推行“廠務公開”,注重發揮工會作用,幾年來,舉辦技術練兵、技術比武280多次,職工提合理化建議3600多條,實作經濟效益1.8億元。關心職工,先後投資1億多元建立職工住宅樓18棟,建立職工食堂8處。他先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号,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今聊城市茌平縣望魯店北二裡許有其墓。

魯仲連,善于計謀策劃,常周遊各國,排難解紛。秦趙長平大戰,趙大敗,秦國逼近趙都邯鄲,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其尊秦昭王為帝,固守待援,終解趙之圍。齊國收複被燕占據的齊地聊城,魯仲連寫信喻燕将勸其撤守,燕将自殺。齊收複聊城後,奏請聖上為魯仲連封官,魯逃離隐居。

後人為了敬仰這位齊國高士,為魯仲連修祠築墓,以使後世不忘。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也曾在詩中對其大加贊賞,留有《别魯頌》千古名句,百世流芳。

聊城古今名人大收錄(聊城風水寶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