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5部電影。
丹尼爾·克雷格終于結束了他的“007”生涯。
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無論《諜影重重》傑森·伯恩多麼深邃,《碟中諜》阿湯哥多麼玩命,詹姆斯·邦德自登場大銀幕近60年,也仍然是那位“特工之王”。
和前面幾位邦德相比,丹尼爾·克雷格是特點最為鮮明的,或者說是最為不同的。他徹底擺脫了由第一任邦德肖恩·康納利所奠定的高大威猛印象,轉而用一種典雅冷峻,诠釋了英國人的紳士感。
這就值得做一期回顧總結了。
不如就把豆瓣、imdb、爛番茄、mtc四個網站評分都盤一遍,看看5部電影的評分排名如何,并探索一番優缺點。

⑤《007:大破量子危機》
上映年份:2008;
豆瓣/imdb/mtc/爛番茄評分:6.6,6.6,58,64%;’
平均分:6.35;
邦女郎:歐嘉·柯瑞蘭寇、傑瑪·阿特登。
丹尼爾·克雷格的第二部邦德電影。
口碑傾向于兩極分化。
喜歡爆米花動作戲的覺得會很爽,光是開場追車戲就有點炸裂了,緊湊的節奏可以讓觀衆全程無尿點;
但通過前作對邦德電影耳目一新的觀衆,卻覺得《大破量子危機》是在開倒車,甚至邦德的人設都差點給毀了。
主要是劇本對角色的塑造實在太差,因為是複仇情節,加上大量動作戲,令到邦德變得像是一個失去理智的莽夫,不僅和數十年來建立起來的冷靜睿智形象大相徑庭,而且讓影片品質變得無比粗糙。
也難怪這部片子拿到唯一的不及格分數,mtc網站的58分。
但其實口碑的下滑情有可原。
因為在項目籌備期間,好萊塢在2007年底爆發了編劇大罷工,這使得劇組隻能是用更多無腦動作戲來代替文戲,以彌補文本的不足。
并且劇情也索性直接延續前作,這就催生了《007》系列史上和前作聯系最為緊密的續集。
④《007:幽靈黨》
上映年份:2015;
豆瓣/imdb/mtc/爛番茄評分:6.4,6.8,60,63%;
平均分:6.375;
邦女郎:蕾雅·賽杜、莫妮卡·貝魯奇、娜奧米·哈裡斯。
拍完這部《幽靈黨》之後,丹尼爾·克雷格曾公開表示,甯願割腕也不要再演邦德了。
反正幕後終極大反派也搞定了,邦德在片尾也有着一個浪漫圓滿的結局,這一度被視為丹尼爾·克雷格謝幕之作,是以早在《無暇赴死》之前,邦德接班人的話題就已經在網絡上蔓延了。
看完《幽靈黨》,大概就能猜到當時丹尼爾·克雷格會有就此卸任的想法。
因為在拍完三部電影過後,他的這個邦德系列已經開始疲憊,二度執導的薩姆·門德斯,就是拍出奧斯卡獲獎片《美國麗人》、《1917》那位,也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了。
整部電影跌回了陳詞濫調的老套坑裡,盡管娛樂性十足,票房可觀,但與前一年橫空出世的《王牌特工:特工學院》,同年的《碟中諜5》相比起來,整體品質上是相形見绌。
也許邦德電影就是有這樣“劃水”的資本,隻要一些經典元素不失去,以不變應萬變,可以有大批觀衆捧場支援。
③《007:無暇赴死》
上映年份:2021;
豆瓣/imdb/mtc/爛番茄評分:7.0,7.5,68,84%;
平均分:7.425;
邦女郎:蕾雅·賽杜、安娜·德·阿瑪斯、拉什納·林奇。
鑒于《幽靈黨》的口碑平庸,制片方米高梅決定換一位導演試試,導演人選一度傳出有望請到克裡斯托弗·諾蘭,沒想到因為各種原因,一折騰就拖到了今年才上映。
但無論如何,總算是哄到了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來一次謝幕演出。
最終敲定了劇集《真探》凱瑞·福永導演和《倫敦生活》菲比·沃勒-布裡奇編劇兩位美劇新勢力加入,《無暇赴死》是以變得具有活力。
新銳創作者希望加入更厚重的劇情,這令到片長有了一般“終結篇”所能擁有的長度,可這卻削弱了邦德電影一貫的娛樂性,令到影片變得冗長,對純粹想找感官刺激的路人觀衆不太友好,另外反派相比宣傳有着少許落差感。
好在謝幕段落是别出心裁的,丹尼爾·克雷格的邦德系列已經走過高峰,從冷戰時代彙入新時代洪流的《007》ip,也不再像往日的大英帝國那樣不可一世,粉絲的要求并不高, 《無暇赴死》已經足夠過關了。
②《007:大破天幕殺機》
上映年份:2012;
豆瓣/imdb/mtc/爛番茄評分:7.1,7.8,81,92%;
平均分:8.05;
邦女郎:娜奧米·哈裡斯、貝納尼絲·瑪爾洛。
邦女郎存在感較弱的一部,不過演唱主題曲的阿黛爾上演神助攻,用一曲動人的主題歌,迅速征服觀衆,成為另一種角度的邦女郎,為這部邦德電影50周年大作錦上添花。
初來乍到的導演薩姆·門德斯展示出他拍頒獎季佳片的實力,《大破天幕殺機》從叙事、角色,攝影乃至到動作,各方面都有着穩定的品質輸出,一舉扭轉了4年前《大破量子危機》的“有力無心”。
影片的現實風格更為強烈,邦德也徹底丢掉了前幾任的潇灑自如,蛻變成了一個冷硬悲情的孤獨英雄。
①《007:大戰皇家賭場》
上映年份:2006;
豆瓣/imdb/mtc/爛番茄評分:7.7,8.0,80,94%;
平均分:8.275;
邦女郎:伊娃·格林、卡特琳娜·莫裡諾。
如果隻能選擇看一部,那麼選《大戰皇家賭場》就對了。
沒錯,和前任皮爾斯·布魯斯南一樣,丹尼爾·克雷格也是上任即巅峰。
兩人都是遇到同一個導演,兩部“處女作”都是在系列口碑中名列前茅,是以《007》ip要頒發一個60周年最佳導演,那一定就是馬丁·坎貝爾。
在皮爾斯·布魯斯南的四部曲到達了一個極限後,米高梅決定找回馬丁·坎貝爾負責由新演員扮演的重新開機之作。
一開始幾乎是全世界都不看好,主要是來了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形象不符的演員,馬丁·坎貝爾的成功經驗要怎麼複制到他身上呢?
結果人家壓根沒想要保守地複制。
《大戰皇家賭場》做出了系列有史以來最大的革新,這使得邦德不再是一個随便耍酷耍花槍,像超人一樣理想化,超現實的存在。
在觀衆越發追求電影的現實感的時代,如果邦德電影還是老一套,那麼被淘汰就是難以避免的。
幸運米高梅願意做出大膽嘗試,選擇了合适的演員。用一部劇情充實,動作淩厲的口碑佳作開始了屬于《007》ip的新時期。
全世界是以都見識到了伊娃·格林的美豔,見識到了丹尼爾·克雷格的紳士魅力,在觀衆的一片叫好聲之中,一個嶄新的邦德形象就此誕生。
16年過去,丹尼爾·克雷格用他穩健的發揮,守住了源于《大戰皇家賭場》的光環。
他将走向他的後邦德時代,而騰出空位的“007”,無論是擁抱政治正确,還是開發電影宇宙,迎合時代,大膽求變是必須要做的。
當然,保留住标志性名場面是一切改革的基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