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浙江沿海新發現的物種——中華二叉搖蚊(雄成蟲) 陳春棠 攝
中新網台州4月12日電 (見習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朱淩飛)12日記者獲悉,國際知名的動物學領域top期刊《zoologica scripta》刊發了采集自浙江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昆蟲新物種——中華二叉搖蚊。
據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曉龍博士介紹,該物種為搖蚊科的一個新物種,最早由台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齊鑫在2012年首次在舟山群島的西閃島上發現,此後多次在台州三門縣的海水養殖魚塘裡大量發現該物種。
圖為:在浙江沿海新發現的物種——中華二叉搖蚊 陳春棠 攝
齊鑫告訴記者,這種新發現的海洋昆蟲,其形态特征、運動方式,以及生活環境都與已知的搖蚊科種類差異很大。“它為了适應海洋環境的生活,雖具退化翅,卻已喪失了飛行能力,隻能在水面進行滑行。”
此外,中華二叉搖蚊的交配方式也十分有趣。林曉龍介紹道:“雄成蟲能在水面快速滑行,并與其它雄成蟲戰鬥,獲得與靜止于水面上的雌成蟲的交配機會。”
據悉,相對于全球已知的百萬種昆蟲而言,海洋昆蟲才區區幾千種。海洋昆蟲常常具有特異性的形态結構與功能以适應惡劣的海洋環境,最為常見的海洋昆蟲為雙翅目及半翅目的昆蟲。
基于分子系統學研究,林曉龍表示,中華二叉搖蚊為二叉搖蚊屬下面的一個新種,隸屬于雙翅目,搖蚊科。考慮到該物種的祖先幼期生活在淡水,他推測該海生物種的形成可能在1900萬至2900萬年前,其祖先類群适應了海水的生境,産生出特異性的形态結構以應對惡劣的海洋環境。
齊鑫表示,根據觀察浙江沿海發現的中華二叉搖蚊顯示,其每年出現在夏初或者早秋,大規模羽化期大約兩周。“我們推測它的幼蟲能在海水中生活,是理想的海洋水産經濟動物(如海水魚、青蟹等)的開口餌料,我們将對該新物種作進一步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