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球賽風波引出兩年訴訟 武漢漢陽:深入調查解“法結”,用心溝通化“心結”

作者:星星飛翔

原标題:一場球賽風波引出兩年訴訟武漢漢陽:深入調查解“法結”,用心溝通化“心結”

一場球賽風波引出兩年訴訟 武漢漢陽:深入調查解“法結”,用心溝通化“心結”

雙方當事人在漢陽區檢察院握手言和

兩年前,足球場上的一次搶球緻何某受傷,林某堅稱無過錯拒絕道歉和賠償,傷者堅持訴訟讨要“說法”。近日,曆經兩年訴訟的雙方當事人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檢察院握手言和,何某不僅撤回了民事檢察監督申請,還向檢察官送上了錦旗。

不服判——上訴兩年讨“說法”

2019年5月,何某在比賽中摔倒受傷。何某認為與其搶球的林某應負全部責任,但林某不僅矢口否認,對何某傷情也不聞不問。何某遂訴諸法院,請求判決林某侵犯其健康權。

庭審現場,雙方各執一詞。何某認為是林某将自己踢倒,林某則表示是何某自己踩球摔倒,雙方各提供了2名證人,所證事實卻完全相反,現場亦無視訊監控。法院審理後認為,足球比賽中的摔倒受傷系文體活動的合理風險,判決何某敗訴,并根據公平原則,判決林某補償何某經濟損失3000元。

何某對該判決不服,二審法院維持了原判,再審申請又被法院駁回。2021年8月,何某向武漢市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案件後轉交漢陽區檢察院承辦,檢察官資曉露審查後很快鎖定争議焦點:在足球比賽中,林某是否對何某有觸碰行為?若有觸碰,林某是否具有主觀故意或重大過失?法院判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查證據——監督方向更明确

帶着這些疑問,資曉露前往案發現場檢視。當時送何某就醫的醫生李某某,既是現場目擊證人,又是判斷何某受傷嚴重需要立即就醫之人。經向李某某調查核實,林某在案發時應與何某有過身體接觸。資曉露又對林某、何某兩人在案發前是否存在糾紛、雙方家庭情況及踢球經過進行了調查,确認兩人賽前并不相識,也無沖突,踢球過程中也未發生糾紛,進而認定林某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證據不足。

随着案件事實的明晰,資曉露認為,根據民法典和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法院判決并無不當。按照《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檢察機關應作出不支援監督申請的決定。但“一紙決定”真能讓何某心服口服嗎?資曉露心裡也不免打問号。“也許促使兩人達成和解,才能實質性化解沖突。”思索一番後,資曉露作出判斷。

化“心結”——反複溝通顯成效

在多次電話交流和當面溝通後,何某終于袒露心聲:“這兩年我一直堅持要把官司打到底,不是為了物質補償,也不是非要把對方整垮,而是要給自己讨個公道。自從我受傷後,對方連句道歉的話都沒有,還在法庭上堅稱自己沒有碰到我,法院居然判我輸了,換作是你,能接受嗎?”

明确何某的訴求後,資曉露與林某取得了聯系。林某表示,案發時其對法律規定認識不清,心理包袱很重,是以事後一直躲避,近期其父親病重住院,導緻他無暇顧及此事。資曉露遂将何某受傷後的艱難康複過程講給林某聽,正照顧生病父親的林某此時對何某多了一分了解和同情。當得知何某隻想要個公道後,林某坦承自己的行為确實給何某造成了傷害,事後躲避的态度更是不應該。

檢察官“背靠背”“面對面”地聽取雙方意見,加之耐心、細緻地釋法說理、搭建溝通橋梁,當事雙方的“心結”被逐漸打開。

搭平台——化解沖突暖人心

9月29日下午,何某與林某在漢陽區檢察院進行了3個小時的對話。這是兩年多來兩人第一次心平氣和地面對面溝通。資曉露将調查核實的證據一一出示給雙方,在證據和事實面前,雙方在檢察官耐心引導下坦誠交流。最終,林某主動表示願意支付3000元補償款,并向何某賠禮道歉,何某也對林某表示諒解。雙方握手言和,何某随後撤回了監督申請。

“案結事了人和是檢察機關的辦案目标,案子結了不算完,解開雙方心裡的‘疙瘩’才算完。”談及此案,該院副檢察長梁志順深有感觸地說,在辦案中,堅持不懈做好息訴服判工作,使受損的社會關系得到修複,讓人民群衆體會到司法的溫度,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才是真正為民辦實事。(周晶晶 資曉露 餘佳)

來源:檢察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