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君侃文學系列
他死後名聲遠揚,作品廣為流傳,小說一次次被翻譯,傳播到海内外。而他在世的一生,卻過得家徒四壁、凄苦不堪,老婆跟着受苦受累。
他考了一輩子的公務員,卻屢試不第,直到了60歲,最終才選擇放棄科考,這條讓他痛苦了一生的“不歸路”。
也正是人生種種的不盡如意,才讓他将大量的心思,都投入了妖魔鬼怪的奇異小說創作中。最終,他也憑借着這些奇異的小說,一躍成為了中國乃至于全球皆有影響力的小說作家。
論起這位傑出的寫鬼寫妖作者,你的心中肯定已經想到了這個人:蒲松齡!

蒲松齡畫像
沒錯,他被稱為“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作家,他的《聊齋志異》,很多人都看過。
這部小說,甚至一度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版本,傳播到了許多國家。小說的許多篇章,也被改編成了戲曲、電影、電視劇等。
日本近代的小說家、詩人等人的創作,其不少内容的取材,就是從《聊齋志異》裡尋找靈感的。
比如日本小說家尾崎紅葉創作的《巴波川》的這部小說,其小說情節就是以蒲松齡《聊齋》中的《花姑子》為創作藍本的。
在如今的人看來,蒲松齡是個人才,他的小說備受很多人的追捧。然而,在他那個時代,他寫的這些鬼怪小說,卻被視為是歪門邪道、不入流的東西。
這對于當時的蒲松齡而言,其要承受多少的内心煎熬,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了。
時過今日,我們再來看他的這些作品,看到了一個大世界,一個人間百态共有的東西。無疑,他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财富。
郵票上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
蒲松齡,1640年出生,清代人,其出生的地方叫山東淄川的蒲家莊。
這個地方,話說和莫言的故鄉也就幾百裡距離,可以說,蒲松齡和莫言是老鄉,莫言小說中的各種荒誕奇幻的故事描寫,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蒲松齡奇異小說的影響。
當然,他們兩人身處的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妖魔鬼怪故事産業非常發達的地方。深究起來,也可以說是那個地方的文化影響到了兩人的創作。
此前,我們曾提過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的小說中。就有不少這樣的描寫,比如小說中這樣寫道:
人見到蛇(“長蟲小舅子”),“就要不斷撥弄頭發,用石頭砸死它,否則被它數清頭發,死的就是自己。”
這樣的奇異故事,其取材就源于當地的民間故事。
為何這樣寫呢?話說因為蛇一見兒童就會數頭發,如果讓它數清頭發,人的魂就被它勾走了,是以碰上蛇的時候,必須迅速将頭發弄亂。
可以說,蒲松齡出生的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他後來的鬼怪小說創作。
說起蒲松齡的祖先,其實也算得上了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的遠祖,曾在元朝做官,隻是後來因為得罪了皇帝,而遭遇到了夷族之禍。
這裡解釋一下,何為“夷族”?
夷族指古代的一種刑罰制度,也叫族誅。簡單地說,就是滿門抄斬。
或許,是冥冥之中不讓蒲家絕後,在官府清算,對蒲家進行滿門抄斬之時,恰恰蒲家有個小兒在外祖家住,而躲過了一劫。而這個小兒,正是其十世祖蒲璋。
從明萬曆以來,蒲家都算得上了名門望族,隻是到了他的父輩之後,開始逐漸走向衰落。
由于家中兄弟多,雞毛蒜皮的小事糾紛常常有發生,蒲松齡的父親,隻好給幾個兒子分家,每人僅分得二十畝地,蒲松齡夫妻二人,分得三間殘破不堪的房子。
用原話說,叫“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
即農場老破房子三間,家徒四壁,四面透風,到處長滿了野草,荒涼無比。
不過,雖然生活過得很落魄,蒲松齡卻抱負不凡。
他從小用功讀書,十九歲就在縣、府、道的科舉中,連考取了三個第一,獲得了秀才的資格,名震大半個山東。對此,當時的主考官施潤章,非常看好他,曾對他的文章大贊道“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
然而,遺憾的是,蒲松齡在之後卻沒有再取得過驚人的成績。這種高開低走的狀态,一直持續到晚年,“窮困潦倒”成了他一生的“代名詞”。
考了一輩子,窮了一輩子,可日子每天都得過。
為了謀生,31歲時的蒲松齡,曾給寶應縣知縣孫蕙當過幕賓,可是天天跟應酬文字打交道,他又覺得實在乏味無趣得很,做了沒多久便辭職跑回家了。
回鄉之後,他又繼續參加鄉試考試,結果依舊非常慘烈,他隻能一次次地感慨。
在科考之路上,蒲松齡無疑是個“倒黴蛋”。從青春少年考到了花甲老年,整整考了四十幾年,屢試屢敗。幾十年艱辛的科考之路,讓他飽受了各種人間冷眼。
科考無望,又到處碰壁,蒲松齡開始了漫長的坐館生涯,也就是當家庭教師。
康熙十二年到十四年,蒲松齡在淄川王氏兄弟家當家庭教師。康熙十八年,轉到西鋪畢際有家,而這一坐就是漫長的32年,這幾乎占據了蒲松齡人生中一半的時間。
也正是在這裡,讓他這個落魄的文人,有了相對比較穩定的環境,可以一邊以教書為生,一邊進行文學創作。
由于從小深受鄉村文化的熏陶,熱衷記述奇聞異事,是以寫作上以狐鬼故事為主。
蒲松齡所在的畢家,家境富裕,藏書衆多,且居家環境宜人,到處是花草樹木,奇花異石,園林繁盛,這更是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條件。
他的《聊齋志異》基本上就是在石隐園裡完成的,《聊齋志異》中寫到的各種窮書生和狐鬼相會的地方,其實就帶着石隐園的影子。
不過,對于一個志在仕途的讀書人來說,寫這些妖鬼的小說,無疑是“不務正業”。為此,他的好友曾多次勸阻過他,旁人曾冷言冷語嘲笑過他。
隻是,蒲松齡不把這些話當回事兒,依舊執着地寫作,“走自己的路,讓别人說去吧。”
最終,方才有了我們後人看到的《聊齋志異》,這是他窮其一生寫下的巨作。
蒲松齡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隻是可惜的是,他那價值連城的《聊齋志異》的手稿,現存僅有半部,是中國古典名著中唯一存世的作家手稿,現存于遼甯省圖書館。
他的畫像也僅留存一幅,上面有他的親筆題跋。
參考資料:
《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小傳》
圖檔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删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内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