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作者:放豬江湖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不來看看感覺很遺憾,來看了一下感覺更遺憾”,這似乎是很多遊客在參觀遊覽一些古代遺址景點時,常常發出的感歎。也難怪,遠古時期的古城遺址或者遺迹,大多都随着歲月的更疊而消失在曆史深處,史料裡記載的那些宏大的建築,早已無迹可尋,後世所看到的,也隻能是殘存經年的磚瓦石塊,或者殘垣斷壁,或者城牆基石。

對于喜歡探尋曆史的遊客來說,這樣的景點散發着獨特的魅力,而對于另一些對曆史不感興趣的人來說,自然會感覺很乏味,這或許就是“不來遺憾,來了更遺憾的根源”吧。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華夏民族的曆史源遠流長,各個朝代的都城遺址遺迹數不勝數,前些天遊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時候,偶然路過元上都遺址,于是進去參觀了一圈。

元上都遺址位于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東部的金蓮川草原上,四野一馬平川,平坦如履,我常常會想,在征戰頻繁的古代,都城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毫無屏障的地方?後來查閱史料發現,元世祖忽必烈身邊有一個叫劉秉忠的謀士,這個謀士堪稱忽必烈身邊的諸葛亮,他認為将都城建在美麗富饒金蓮川,有利于南下進攻中原,忽必烈采納了這個建議。看來,彼時的元朝強大到無所顧忌,而它的都城也一定規模浩大氣勢恢宏吧。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進入景區,乘坐擺渡車直奔遺址,夏日的陽光毒辣地暴曬着大地,視線内青草連綿,盛放的金蓮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豔,它們鋪陳在天地之間,遙望着日月星辰,也與元代的塵埃相生相伴。

光陰不動聲色,蕩滌了都城的亭台樓閣,也湮滅了城池的鮮衣怒馬,但終究留下了一些門墩、牆基以及城池的線條輪廓,讓後世的我們可以深深淺淺地遙望一下這片大地的過往,憑吊一下在華夏文明程序中曾經走過這裡的人們。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眼前的城廓已經被連綿的青草與時光聯手,将曾經的繁華掩埋殆盡,宮城的正門城牆如今是一條長長的夯土堆,中間是一條進城的道路。宮城正門又稱“禦天門”,是元上都當年舉行“新聞釋出會”的地方,也就是元朝皇帝有重大決策诏谕時,在這裡舉行隆重儀式宣讀诏書,然後送往大都以及各地。

元代詩人胡助的一首詩《元代雜詠十首》,比較詳細地說明了這裡的作用,“禦天門前聞诏書,驿馬如飛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訓诰,萬年天子固皇圖。”進入禦天門就等于進了宮城,除了皇帝可以騎馬通行,其餘所有人必須下馬步行。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然而,再輝煌的龐大的宮城也難敵時光的翻雲覆雨手,彼時用來固定門框的石墩以及人們用來碾磨糧食的石碾,740年後的今天,散落在大漠深處,任風雨侵襲,任草叢傾覆;盡管,它們曾裝飾過豪華宮殿,也曾見證過金杯換盞。

青草沒膝的原野上,一段又段殘牆斷基講述着上都宮城曾經的人聲鼎沸,在一塊寫有“大安閣”的牌匾上,顯示出眼前荒蕪空地早年是一處大殿。史料記載,“故宋熙春閣材于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大安閣興建于1256年,彼時,忽必烈還未登汗位,原本叫“開平府”,忽必烈稱汗後,命人重建,材料取自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的熙春閣,也就是說,他将汴梁城的熙春閣拆除,用來重修“開平府”,修建好後命名為“大安閣”,此後數十年,元代幾任皇帝在這裡舉行登基大典、接見外國使者等。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實在難以想象,在交通并不發達的古代,他們是如何将熙春閣的木材、瓦棱以及零散構件千裡迢迢運至大漠,汴梁的熙春閣究竟如何華麗讓忽必烈吃了秤砣般要得到它?建成後的“大安閣”又是如何精美?後世的我們已無法得知。

據說大安閣根據汴梁的熙春閣原貌複制,整體分為五層,“上下作五檐覆壓,其檐長二丈五尺,是以蔽雲日月而卻風雨也”,是元上都宮城中最為金碧輝煌的建築,隻是,曾經無比恢宏的宮殿如今已蕩然無存。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站在一處高地俯瞰整座城池,目力所及,房屋地基的走向、城中道路與墓葬群清晰可辨。有考古專家直言,“城是一片廢墟,但這是擁抱着巨大文明的廢墟。”

是的,浩蕩的清風拂過草原,也拂過這片時光深處的城池,那些已經發掘的和沒發掘的曆史物件,都悉數流入曆史的長河,昭示着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在這裡開始相遇,開始互相交融。也正是在元上都時期,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及元代創制的火铳(最早的火炮)等傳播到歐洲,西亞、歐洲的數學、天文學、宗教、藝術、醫藥學,也同期傳到了華夏大地,這裡堪稱是當時東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之一。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草原絲綢之路也是從上都始發,穿行在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西去歐洲,為開放的元朝帶來高度繁榮,使草原文明達到了極盛。

可以想見,這座都城當年是何等繁華,周邊是何等喧嚣,然而随着朝序更疊,頻仍的戰亂終将摧毀這裡的一切。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世界遺産元上都遺址,七百餘年光陰藏不住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

遠處青草如毯,繁花如緞,輪回的日月映照着今時的金蓮川,也映照着元代的高原。自明初廢棄後,這裡長期處于自然留存狀态,地下埋藏的曆史文化遺存有的被發掘轉移至建立的上都遺址博物館,有的依舊塵封于大地。1988年,上都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4年後的2012年,第36屆世界遺産大會将這裡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如今,這裡豐厚的曆史文化與盛放四野的金蓮花成為錫林郭勒大草原一道獨特的風景,人們來這裡觀光、避暑,或者打量一下散落在曆史深處的元代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