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偶然的機會,從手機上刷到了賈樟柯的一部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一看名字就很文藝,對于這部片子還是有點小期待的。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海報

最開始接觸賈樟柯的片子是在高中,其實當時周圍很多人在看過他的片子後,或多或少的都會吐槽一句"有點土!"

說實話,相對于其他那些炫技、刺激、新潮的電影來說,它确實"土"。

但其實,當你真正看進去之後,就會覺得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藏在他的片子裡。

賈樟柯通過鏡頭向我們呈現了一種單一又多彩的"社會衆生相。"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主要是以作家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為主要叙述者與已故作家馬烽的女兒一起和觀衆注視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鄉村與文學。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不過對于《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部片子,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說這就是個軟廣,另一種是覺得從賈導的電影中依然能看到他所想表達的一種追求和希望。

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每個人有不同的了解都是正常的。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之是以有人認為這就是個軟廣,最直接的證據是當山西老人在憶苦思甜時,響起的背景音樂卻是英特爾,這廣告确實有點明顯了。

再加上,這部影片中除賈樟柯之外的另一個編劇萬佳歡,她是《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該雜志隸屬于國僑辦。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結合萬佳歡的背景以及該雜志的閱聽人的群體特點(多為精英群體),推斷出這部影片可能是命題作文,也就是不同于賈樟柯之前拍攝的電影。

該片不是一部他完全說了算的電影。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還有人認為,影片中所主要的涉及的四位作家并未建構起鄉村文學的脈絡,與文學沒啥關系。

對于這個觀點,我覺得還是太絕對了。

相反,我卻認為他們可以,是以在介紹他們時,用的資料是有點老,但那确實是他們親身經曆過的一些東西。

而且有的時候多懷一下舊也不失為一件良事。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當然,對于這些作家們說得好也不能全部認同,比如片中賈平凹老先生對女兒賈淺淺說的話,"先做好妻子、母親之後再寫詩,不要把詩和生活混淆,一定要做個好女人。"

說實話,這句話放到現代來講,難免會引起很多人的議論,為什麼一定要做個好女人再寫詩?為什麼不能把詩意帶入生活呢?

這對于賈平凹來說,應該是他們那一代人對女人傳統角度的定義。

但如果放在今天,就......你懂的。

其實無論是從賈平凹先生還是本片中的另外兩個重要人物餘華和梁鴻,都能很明顯的感覺到他們小時候生活的環境對其文學上的影響。

賈平凹因為喜歡讀書,悄悄地把親戚的書帶回家讀。

餘華盡管多次被拒稿,依然不斷的去各個地方投稿。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梁鴻盡管已經攻讀完博士學位,完全有能力擺脫自己之前的生活,但還是選擇回到家鄉去。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就像賈平凹在《帶燈》這本散文集中寫過的關于"故鄉"的一種定義:

你生在那裡其實你的一半就已經死在那裡 ,是以故鄉也叫血地。

是以,無論是身處何地,血液裡仍然有故鄉埋下的種子。

當這種子開始發芽召喚你時,無論你身處何地,都會停下腳步,去擁抱那份刻進骨子裡的記憶,養精蓄銳後終将迎來屬于自己靈感的迸發。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最後,關于這部電影的名字,源于片中作家餘華的一句話。

餘華小時候,生活在浙江海鹽,一座靠海的小城,去海裡遊泳對他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隻不過那時候的海水是黃色的,而在學校上課時,書本上寫的海水卻是藍色的,他經常會想:為什麼我沒見過藍色的大海呢?

是以有一天,他遊了很長時間,因為他想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為了恰飯?你可别小瞧了他

其實這也意味着,餘華内心對外面大千世界的渴求,想要追求更高境界的決心,"藍色的大海"是一種希望,這應該也是他一直激勵自己在文學這條路的走下去的原因。

以上是關于賈樟柯導演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部影片的個人拙見。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