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字、号、廟号、年号、尊号、徽号有何差別?古代名字文化常識谥号、廟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作者:紅孩唉

(1)名:古時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人們習慣以天幹為名,或以生日幹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幹命名。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蔔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随着儒學的興起,命名的講究越來越複雜。

成書于戰國年間的《周禮》對命名規定了“五則”(信、義、象、假、類)和”六不”(即“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 。

名、字、号、廟号、年号、尊号、徽号有何差別?古代名字文化常識谥号、廟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2)字,表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僅稱呼此人的“字”代名叫“以字行”。如:名餘日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離騷》)

(3) 号,别号:指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别号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系。在古人稱謂中,别号亦常作為稱呼之用。如:不知不覺,這“老殘’二字便成了個别号了。(《老殘遊記》)

名、字、号、廟号、年号、尊号、徽号有何差別?古代名字文化常識谥号、廟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号,該制度始于西周。周朝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資格;漢朝規定隻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資格;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資格;一般文人學士或隐士的谥号,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谥,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谥号大緻分為下列幾類:

(1)上谥,即表揚類的谥号。如: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武帝紀》)

(2)下谥,即批評類的谥号。如: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犬戎殺幽王。《史記·晉世家》)

(3)下谥之惡谥

如: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史記·周本紀》)

(4)中谥,多為同情類的谥号。

如:哀傷帝初立,躬行簡約,省減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至治焉。(《資治通鑒》)

(5)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谥号。如:柳下既死,門人将谥之。(《列女傳·柳下惠妻》)

2.廟号

名、字、号、廟号、年号、尊号、徽号有何差別?古代名字文化常識谥号、廟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由于後世皇帝谥号字數膨脹,且幾乎隻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蓋棺定論的作用。如:時年二十二,葬興平陵,廟号顯宗。(《晉書*成帝紀》)

3.年号

年号,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号(亦可以作為皇帝的稱呼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号,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号。始創年号為“元狩”,并追稱“元狩”以前年号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個皇帝所用年号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如:永和九年,歲在癸醜。(《蘭亭集序》)

名、字、号、廟号、年号、尊号、徽号有何差別?古代名字文化常識谥号、廟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4.改元

改元:指中國封建時期皇帝在位期間改換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時頒布年号則成為建元。每個年号開始的一年稱元年。

如: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指南錄)後序》)

5.尊号、徽号

尊号、徽号:指在皇帝和後妃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稱号。

如:臣等昧死上尊号,王為“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