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小夥伴還沉浸在《沙丘》的世界當中:未來科技感與宗教宮廷風格的結合,曠達懸秘的氛圍塑造、茫茫大漠的異域景觀都深深吸引着熒幕前的我們,《沙丘》多刷不為過。
當然,也不用擔心《沙丘》不夠看,畢竟原著小說有很多部,目前也有消息透露《沙丘2》暫定于2023年上映,兩年之約,不算漫長。
今天卷卷也來推薦幾部影視作品,相信喜歡《沙丘》的你也一定不想錯過——前兩部作品同樣出自于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之手,最後一部為影史科幻巨作,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吧。

銀翼殺手2049
blade runner 2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
主演: 瑞恩·高斯林 / 哈裡森·福特 / 安娜·德·阿瑪斯
上映日期: 2017年10月6日
《銀翼殺手2049》是于2017年上映的1982年電影版本《銀翼殺手》的續集,故事發生在未來的賽博朋克世界,在新一代複制人本達到與人類共生的時代,一具曾懷過孕的女性複制人遺骸被發掘,這個孩子被生下,其存在将會徹底破壞多年來政府苦心經營的規則與秩序。上級接到任務後指令k找出這個孩子,并将其處置。
與此同時,生産複制人的巨頭華萊士公司也一直關注着此事,這一項發現對于他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突破,是新的無限商機、權利和可利用的統治力量。
銀翼殺手k,在執行任務時意外發現那個孩子與自己的身份有着奇妙的共通之處,在解謎的過程中,他還找到了曾經的銀翼殺手狄克,二人聯手,粉碎華萊士的計劃并解開仿生人後代的謎底。
和《沙丘》一樣,《銀翼殺手》系列也不是第一次登上銀幕,在此之前他們都有着影視前作和小說藍本。比起平地起高樓,更難的事情是在淋漓的高樓大廈之中,建起更高的建築,而丹尼斯在《銀翼殺手2049》中做到了。
除了緻敬原作的賽博朋克設計,丹尼斯還增添了許多新的視覺奇觀:
鮮豔的紅橙黃渲染出一片充滿廢土氣息的核輻射後的城市——這裡的色彩不再符合它們一般代表的熱情、活力,而呈現出燥熱、焦灼、陌生、孤寂、窒息的表征。人物渺小的身影與建築雕塑巨大的剪影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一種神秘的壓迫感。
華萊士公司的設計運用了大量的簡約幾何因素,談話空間包含了廣闊的水面,突出一種進階感、流水的靈動感伴随光線映照在周圍的幕牆上投射出波光點點,将原本沉悶單調的背景層次成功地突出,并暗示着人物對話的心境。
全息投影人,k的虛拟女友joi通過與女郎身體的重合,與k擁抱、接吻。這是一場靈與肉的洗禮與突破。
導演在這裡并沒有選擇展現數字技術近乎完美的進步性:實際上,讓兩位身高相仿、身材相近的女性角色融合,在當今一線的數字技術面前實作,并非難事。但他仍然沒有選擇讓兩個女性角色的動作完全重合或是替代,而是保留了動作的不同步與微微的延遲,反而促成了一種更自然的真實。
值得一提的是,常年陪跑的攝影羅傑·狄金斯也終于憑借這部作品拿下了一座奧斯卡小金人,影片的制片人雷德利·斯科特正是1982年《銀翼殺手》的導演。
執導《沙丘》和《銀翼殺手2049》,對于丹尼斯來說,似乎早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少年時期的丹尼斯參加了電視台舉辦的青年導演比賽,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年輕選手很快引起了評委們的注意,因為他決定在紀實的拍攝素材當中,加入具有玄妙色彩的科幻片配樂制成短片,這一設計獨特而出衆。
而他的這一行為也正是源自他從小對《沙丘》和《銀翼殺手》的喜愛,以及兩部作品對他的反向影響。這種創新讓他拿下了比賽的冠軍,也奠定了他的導演生涯的方向。
《沙丘》系列和《銀翼殺手》系列都為我們呈現了反烏托邦式的未來世界構想,它們具有尖銳的沖突因素,卻又能夠奇迹般地共存。
沙丘中類似封建制度的設計與原始生命力的展現,宗教、信仰的支撐與回歸;賽博朋克中貧富差異明顯,科技發達卻失去綠植的廢棄城市……它們都在探讨着對于人類的定義、人類生存的定義以及人類發展的構想。
它們充滿未知、甚至有些冷峻和殘酷、卻又具有迷人的魅力,讴歌人性之初的寶貴溫情和強大的精神力。
降臨
story of your life
主演: 艾米·亞當斯 / 傑瑞米·雷納 / 福裡斯特·惠特克
上映日期: 2016年9月1日
影片改編自美國當代最優秀的華裔作家之一特德·姜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
這部小說被收錄在豆瓣讀書top250榜單之中,評分8.7分,曾獲1998年的星雲獎。小說罕見地以語言學為核心,探讨了外星生物與人類交流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十二座貝殼狀外星飛船突然降臨世間,它們使用自己獨特環形的語言試圖與人類交流,美國軍方派出了語言學家路易斯和實體學家伊恩研究他們的語言。
一知半解的狀态和對“武器”的誤解,讓各國軍方對外星人的敵意飙升,他們認為外星人要發動戰争,并決定選擇在災難到來之前先剿滅它們。
而路易斯和伊恩覺得外星人并沒有如此惡意,覺得應當繼續有更長的時間研究,與此同時路易斯預見未來的奇異能力也在與外星人的交流中漸漸覺醒。
“預見未來”,在《沙丘》中保羅也有着類似的能力覺醒,我們再一次在不同作品的選擇中發現了丹尼斯統一的探索主題。
“當你已然看到人生的盡頭,你還會在當初做出一樣的選擇和行動麼?”其實這個問題并不超脫的,因為我們知道終将走向死亡,但在已知階段結果後,是否還能同樣重視過程、敢于改變和突破,在漂泊的孤獨、宿命的壓迫以及身份的懷疑和迷失中尋求存在的意義,是一個永不過時的母題。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 凱爾·杜拉 / 加裡·洛克伍德 / 威廉姆·西爾維斯特
首播: 1968年4月2日
影片分為《人類的黎明》《木星任務》《木星及超越無限》三個篇章,叙事線注重表意但主題宏大,縱觀從人猿使用工具、到人工智能叛變,再到最終人與宇宙化歸為一的曆程,從主題、基調、美學及設定方面都為後來的同類型電影提供了前身與基礎。
影片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黑石”,它是生物進化的催化劑、是志高文明的象征物、是近乎完美的未知盲區。《三體》世界中的完美水滴、《降臨》中的貝殼狀飛船、《銀翼殺手》中的建築設計,它們無一不反映出簡約幾何的極簡主義進階感。
這部影片位于豆瓣top250榜單的第197位,也被一些影人認為是最晦澀難懂的電影之一,它被看為科幻片的鼻祖,在1968年就通過模型、光電等奇妙的設計展現了真實而抽象的太空美學。
電影,自誕生以來,就以人類發展各個階段的事件為原型,不斷地探索着人性的複雜度與深邃性,而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或是軟科幻電影,它們不僅要營造一種逾時空的奇觀更要在其中傳達一種警示、啟示或是揭示。警示危機、啟示追尋、揭示規律。
本文由洛語樹電影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