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倌
陳明仁在準備和平起義期間,謝芳如一直在病中,這也是他當時心情不佳的原因之一。一天,白崇禧在潇湘酒家樓土宴請各位進階将領,幾杯酒下肚後,白崇禧便說出大宴之目的:“諸位,長沙之戰迫在眉睫,為了集中精力指揮作戰和保障家眷之安全,我指令各級軍官家眷一律撤往後方。諸位能辦到嗎?”
“能!”将領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子良兄呢?”白崇禧狡黯地看着陳明仁。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陳明仁若無其事地回答,心中卻想:“算你心如蛇蠍,想用挾迫人質的辦法來控制我。”

第二天,在藩正街長官公署開軍事會議時,白崇禧又突然問道:“子良,撤退家眷之事安排了沒有?”
陳明仁硬着頭皮回答:“安排了。”“那就請尊夫人攜子女先行吧!”白崇禧似乎是以指令的口氣說。
“你也聽說了,内人病重,生命危在旦夕,現在不能成行。”陳明仁搬出擋箭牌,不軟不硬地頂了回去。
“那就更要趕快走了,桂林有個著名的草藥郎中,到那裡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此事包在我身上了。”白崇禧技高一籌地說。
“不行!”陳明仁有些沉不住氣了,急忙說:“她根本經受不住旅途的勞頓了。”
“子良兄可以盡管放心,我派專機‘追雲’号送夫人!”
“賤内乃家鄉之村姑,一上飛機就嘔吐不止,恐怕到不了桂林,就一命歸西了!”其實陳明仁心中真是這樣想的。
白崇禧無奈,但并不罷休,說:“尊夫人身染重疾,我深深體諒,但其他家人可以先撤嘛!你我身為正副司令官,如若不能言行信果,何以服衆?”
真是無奈對無奈,白崇禧讓了一步,陳明仁也隻好讓一步,把心一橫,說:“那就讓兒孫們先走吧。”
白崇禧佯裝欽佩地說:“子良兄以身作則,不愧為黨國中堅!”于是,再次鄭重宣布:“陳司令官帶頭撤退家眷,準備與共軍決一雌雄,可為我衆将領之楷模!”
次日,按照白崇禧的安排,陳揚钊領着媳婦和孩子們,淚别父母,坐上汽車向芷江出發了……
和平起義後,陳明仁赴北平開會期間,謝芳如獨自一人住在長沙麻園嶺家中,思念生死未蔔的兒孫,病情日甚一日。陳明仁也幾乎天天設法詢問兒孫的音訊。一天,他們突然收到解放芷江部隊經華中軍區轉來的電報,說他們一家人已被解放軍從敵人的魔掌中解救出來。夫妻二人看完電報,歡喜若狂,涕淚縱橫,心中無限感激黨的恩情。後來,陳明仁才知道,為了解救陳揚钊一家人,周恩來曾分别緻電四野和中共廣西省工委,當聽到此說時,他再次流下了熱淚。
合家團聚後,大家都為謝芳如的病牽腸挂肚,四處尋醫問藥。毛主席和周恩來及中南局上司同志得知這個情況後,特意安排謝芳如到天津一家條件最好的醫院就診。結果很快被确診為癌症晚期,陳明仁接到電報後,立即攜兒孫趕往天津。等他們趕到醫院時,謝芳如已病人膏育,奄奄一息了。陳明仁望着妻子削瘦憔悴的臉,不禁鼻子一酸,眼淚籁籁而落,孩子們也止不住失聲痛哭起來。陳明仁一下撲跪在病床前,肝膽欲碎,緊緊地握住妻子的手,直到她的手由溫變涼,由軟變僵……
謝芳如逝世後,在安頓完後事不久,抗美援朝戰争開始了,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捐獻運動,陳明仁也把妻子部分昂貴的首飾捐給了國家,僅留下一對母親送給他們的定婚銀戒指,作為永久的紀念。
也許是紅塵的緣分,也許是世間的巧合或者是命中注定的姻緣。在謝芳如病重期間,一直請行醫湘雅醫院的肖毅醫生為她診治。肖毅技術精湛,出身書香,溫文爾雅,學識淵博。其父肖無定是湘雅醫院院長,著名的外科權威。當時,肖毅年過三十,才貌俱佳,成熟穩重,眉清目秀,身姿窈窕,楚楚動人,給謝芳如留下極好的印象。
謝芳如在湘雅醫院住院期間,陳明仁常去探視,他對肖毅善良穩重,熱情周到,精心診治妻子病疾的舉動,既感動又暗中欣賞。謝芳如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心中時時牽挂的隻有子良今後的生活。一天,她看子良心情稍有好轉,便大膽地說:“子良,我這病也許沒法治了。我去了之後,如果你能找到肖醫師這樣的好人為妻,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安心了。”
陳明仁生氣地說:“你胡講些什麼,常言說,人吃五谷雜糧,誰還沒有個病災呢,不要有點病就胡思亂想。如今全國都快解放了,我們今後的好日子還長着呢!”
這以後,謝芳如再也沒有提過此事,直到陳明仁趕到天津,跪在她床前緊緊地握着她的手時,冥冥之中,她斷斷續續地叨念着:“子良……子良,肖醫師……肖醫師……”
陳明仁淚流滿面,此時她說什麼,自己也不會去制止了,這畢竟是她留給自己,留給子孫,留給人間最後的寄托了,這些話與未來也許沒有絲毫關系……
當陳明仁出師廣西時,肖毅前往著名的協和醫院進修,兩個人天各一方,彼此之間沒有任何來往。陳明仁在征戰之暇,隻要他閉仁雙眼,腦際便浮現出愛妻的身影和她臨終的叨念,随之他也時常想到肖毅,怎麼也揮之不去内心的情慷和她那端莊美麗的身影。
與此同時,肖毅在為病人診治之餘,也經常想到陳明仁厚待愛妻,心細如發,充滿情感的品質,不禁肅然起敬,偶爾也曾突發奇想,如果自己能找到像陳明仁這樣關愛妻子的丈夫,将是自己一生的幸福。這對武将賢女之間,那種惺惺相惜、互相仰慕的感情,那種望眼欲穿、熾熱可灼的目光,卻沒有時機發生突然猛烈的撞擊。
1951年秋,陳明仁奉命赴京參加軍事會議。散會後,他再也無法抑制自己,匆匆驅車趕往協和醫院,去貿然看望朝思暮想的肖毅:當肖毅見到陳明仁時,并沒有感到意外,隻是異常欣喜,馬上走上前去,落落大方地伸出手來:“歡迎,歡迎。是哪陣風把陳司令給吹來了?”
“是春風,當然是春風啦!”那雙還散發着硝煙氣味的大手,緊緊地握住那隻飄散着藥香的巧手。
這次握手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從此兩人開始走到了一起,生活到一起,這種結合帶給他倆的都是從未有過的幸福和甜蜜。
“春風?”肖毅臉上泛着微紅,說:“不對吧,現在是秋天了……”
在随後的幾天裡,他們一起步入舞池,一起遊覽故宮,一起在街頭尋找湘菜館……兩個人的心貼得越來越近了。1952年8月,陳明仁與肖毅喜結良緣。婚後,他們夫婦相敬如賓,情誠意笃,雙雙沉浸在新婚燕爾的溫馨與甜蜜之中。
蜜月過後不久,中央軍委于10月8日決定撤銷人民解放軍的兵團建制,第21兵團改編為陸軍第55軍,陳明仁任正兵團級軍長。次年2月,陳明仁奉命由廣西桂林地區移防廣東省湛江市,駐守海防。他告别新婚的妻子,踏了新的征程。
第21兵團在改編之前,還執行了一項興建荊江水利工程的重要任務。這年春,毛主席為了在關鍵時刻緩解長江水患的威脅,十分關注對江河的治理。1952年4月,第21兵團奉中央軍委和中南軍區的指令,抽調2個師6個團共1.8萬餘人組成水利工程部隊,參加了“荊江分洪”工程的建設。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裡,他們吃大苦,耐大勞,頂風雨,夜以繼日,拼搏地在水利建設工地上,克服了重重困難,與兄弟部隊一起,趕在汛期之前按時圓滿地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又為人民建立了新的功勳。據不完全統計,僅3個團的9500餘人中就有2500餘人被評為勞動模範或成為功臣,其中有特級勞動模範38人、甲級勞動模範239人、乙級勞動模範412人。他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在人民解放軍的隊伍中闊步前進。
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第55軍駐防在合流、霞山一帶,扼守雷州半島的咽喉要塞。部隊進入駐地後,陳明仁與其他上司一起,翻山越嶺,捷步海濱,終日為勘察地形,布防設陣而奔忙。
一天,他驅車來到霞山,伫立海岸,舉目遠眺波濤翻滾的大海,明陽普照,一碧萬頃,浮光耀金,海鷗滑翔,群魚跳躍,千帆點點,使他心曠神怡,遐想聯翩,感慨萬千……他為如今能擔負保衛祖國南大門的光榮任務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把雷州半島建設成為堅不可摧的南疆鋼鐵長城。
從此,千裡海防線上到處都留下陳明仁的足迹。為了使海防部署符合未來戰争的需要,他經常深入海防前線進行實地勘察,親自動手測繪更加詳細的地圖或做文字紀錄。為了更準确地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穿草鞋跋涉在人迹罕至的海角山巅,收集各種重要資料。憑借這種高度負責、不辭勞苦的精神和優良的軍事素質、他很快就對雷州半島海防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他對各師、團兵力分布、火器配置和工事構築等作了科學、合理的部署,受到中南軍區、廣州軍區上司的肯定和贊揚。
在勘察地形過程中,他看到這裡滿目荒山,四處秃嶺,便向湛江地委、市委提出綠化城市和荒山的建議。在黨政軍聯席會議上,大家一緻推舉陳明仁為綠化造林委員會總指揮。
專程前往湛江參加會議的國務院農墾部長王震說:“陳軍長,大家都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瞅準了你這位‘神仙’。以後,就看你這位綠化總指揮得神通了。”
陳明仁深情地說:“既然大家推舉我,那我就當仁不讓啦!綠化造林,可以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減少災害、利于農業生産、利于改善自然環境,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效益,這是全市人民的大事,也是我軍建設海疆的重任,當這個總指揮我感到無比光榮!”
第二年春天,在萬物複蘇,風和日麗的日子裡。陳明仁率領浩浩蕩蕩的植樹大軍,開進荒山。他手握鋤頭,揮臂挖下第一個樹坑,在大家的掌聲和歡呼聲中,戰鬥開始了。廣大官兵鍬鎬上下翻飛,縱橫成行的樹坑整整齊齊的出現在荒山秃嶺上,一株株幼苗,栽進樹坑。陳明仁和戰士們一樣,赤腳挑水,行走在亂石崗、貧土山上,用清泉滋潤着幼小的生命。
許多小戰士驚歎道:“軍長年過半百,怎麼還有一對鐵肩膀,一雙硬腳闆。”
“我生在農村,從小就攀山越嶺,以後又行軍打仗,腳上磨出的繭子比你們的厚,肩上扛槍練出的全是疙瘩肉,要是比賽,我決不會落在你們後邊!”
一次休息時,戰士們又圍坐在軍長身邊聽他講小時候的故事。他說:“我小時候就特别喜歡樹木,記得在老家讀私塾時,曾寫過一段關于‘樹’的小文,頗得先生的稱贊,至今不忘。”
大家說:“那軍長能背給我們聽聽嗎?”
“好!那我就背背看,要是忘記了,可别見笑啊。”陳明仁潤了潤嗓子,用抒情的聲音吟誦道:
天下大椽者,皆拔翠于幼林。
綠苗雖微,風雨中卻漸根深;小樹乃弱,朝梅中可見葉茂。
豈敢言:嫩綠不能成參天之大樹?偉岸之棟梁?
吾輩雖小雖弱雖嫩,若挺直腰杆永遠向上,怎不愈大愈強愈堅?何愁不成高屋之大椽?
聽後,在場的官兵都連聲稱好,贊不絕口。
經陳明仁提議,他還率本軍團以上幹部和地、市機關局以上幹部在深山荒蕪處,披荊斬棘,揮舞銀鋤,植造了一片郁郁蔥蔥的示範林,定名為“團結林”——寓意軍民團結一條心,誓把荒山變綠林。
在随後的幾年裡,綠化的力度不斷加大,在綠化一座座荒山的同時,他還指揮軍民綠化大軍在湛江市内、市郊植樹450萬株,并栽種了大量各種花卉。數年後,湛江市綠蔭婆娑、草木茂盛、繁花似錦、姹紫嫣紅,市容頗為優美。當人們漫步在林陰道,觀賞花紅葉綠的城市風貌,舉目遠望蒼翠欲滴的山巒時,都會禁不住想起綠化總指揮陳明仁和他率領的綠化大軍。他的心血、他的汗水、他的感情已經全部投入這座美麗的城市和整個雷州半島,融化為一片片充滿生機的綠洲。
作者簡介:史倌,高校曆史老師,曆史研究員。長期耕耘于黨史、軍史、戰争史。歡迎廣大曆史愛好者交流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