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炙手可熱的電影《海王》上映以後, 受到了很多dc迷的熱捧。傳說亞特蘭蒂斯女王和人類相知相戀,共同孕育了愛情的結晶——後來被陸地人稱為“海王”。海王為了尋找自己身世的秘密,要去撒哈拉沙漠找到祖先的留下的武器——三叉戟(trident),這是亞特蘭蒂斯王位的象征,擁有了這個三叉戟,就擁有了統治海洋的能力。三叉戟,又是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象征物和武器,傳說當波塞冬揮動它時,不但能輕易掀起滔天巨浪,更能引起風暴和海嘯、使大陸沉沒、天地崩裂,還能将萬物打得粉碎,甚至引發大地震。而中國最早拿三叉戟的卻可能是來自曲靖“古魚王國”一條4.1億年前一條叫長吻三歧魚的盔甲魚,傳說它用它三叉戟的頭甲抵禦了兇猛的有颌類和大型海蠍子的追殺,成功完成了上千公裡的向北遷徙。
長吻三歧魚是一條長約10厘米的小魚,其前面的吻突就長達5厘米左右,占據整個身長的一半。長吻三歧魚在分類上屬于無颌類盔甲魚亞綱三歧魚科,因其頭甲形狀如古代兵器三叉戟,前面吻突又極度延長而得名,是以被形象的稱為泥盆紀海洋中遊動的“三叉戟”。
三歧魚科在無颌類盔甲魚中一直是一個神秘而獨特的存在,其标志性的三叉戟形頭甲和半月形鼻孔,很容易跟其他盔甲魚類區分,目前僅含有1屬3個種,分别是長吻三歧魚、昭通三歧魚和越南三歧魚,堪稱三歧魚三兄弟。是以,三歧魚科也是目前盔甲魚類中唯一一個僅含有一個屬的科級分類單元。長吻三歧魚因沒有長有牙齒的上下颌,是以又被稱為無颌類,它們不能主動捕食,隻能‘飯來張口’,靠濾食海底有機物為生,是以多生活在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等靠近海岸、有機碎屑比較豐富的地方。長吻三歧魚處于食物鍊的最底端,厚厚的頭甲和像三叉戟一樣的尖銳的角和中背棘,可能主要用于防禦有颌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的捕殺。
圖1 雲南曲靖徐家沖組的長吻三歧魚化石照片
存在返祖現象?
返祖現象是指有的生物體偶然出現了祖先的某些性狀的遺傳現象,例如一生下來身上就長滿毛發的毛孩,就是一種人類毛發組織器官的返祖現象。來自徐家沖的長吻三歧魚的新材料表明它的感覺管系統屬于多鰓魚型,但是新材料相比以往的描述,多了兩對中橫管和更多的側橫管。對來自越南北部的越南三歧魚的重新觀察顯示,也存在第二根中橫管,隻是在最初的描述中被誤認為是一根中橫管在儲存過程的位置錯位。是以,兩根中橫管的存在可以看作三歧魚科的一個新的共近裔性狀。
雙中橫管曾經被認為是原始盔甲魚類原始的祖先特征。除此之外,三歧魚與大庸魚、漢陽魚和修水魚原始盔甲魚類還有一些其他的相似的特征,例如,半月形的鼻孔跟修水魚漢陽魚的橫長裂隙形鼻孔有幾分相似,在長吻三歧魚中有三條側橫管從眶下管中發出,越南三歧魚中的後眶上管呈漏鬥形等。根據現有的盔甲魚亞綱的系統發育分析,三歧魚科是始終是嵌套于華南魚目内,跟鴨吻魚科和華南魚科的有着比較近的親緣關系。是以,三歧魚科與大庸魚科、漢陽魚科、修水魚科等相似的形态特征,可能并非是從共同祖先繼承來的,而是平行進化或返祖現象。
圖2 三歧魚三兄弟
a.長吻三歧魚;b. 昭通三歧魚;c. 越南三歧魚
長距離遷徙之謎?
長吻三歧魚最初由盔甲魚類研究第一人劉玉海先生1975年發現于四川江油龍門山雁門壩的泥盆紀地層,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完整身體儲存的盔甲魚類。同期劉玉海先生也報了發現于雲南北部昭通地區同時期的昭通三歧魚。雲南昭通和四川江油在地理位置上離的很近,都屬于華南闆塊北部,是以長期以來一直認為三歧魚的生活區域可能僅局限于華南闆塊的北部。
直到2002年趙文金等人在滇東南文山發現了長吻三歧魚和2009年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讓維埃在越南北部發現了越南三歧魚,人們才意識到三歧魚分布範圍比原來想象的要廣泛,可能是盔甲魚類中分布最為廣泛的一個屬種。但是在三歧魚的南北地理分布上,存在上千公裡的地理間隔。長吻三歧魚沒有成對用來遊泳的偶鳍,遊泳能力較弱,主要營底栖生活。是以,三歧魚是怎樣完成了長距離的遷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界的未解之謎。
圖3. 2017年雲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徐家沖組長吻三歧魚野外挖掘現場
此次長吻三歧魚在雲南曲靖“古魚王國”的首次發現,不僅擴大了三歧魚在華南闆塊的分布範圍,而且曲靖地區恰好處在江油地區和越南北部地區之間的位置上,填補了三歧魚南北分布的地理空白,為研究三歧魚的南北遷徙路線提供了重要資料,是以又具有獨特的生物地理意義。
圖4. 長吻三歧魚(右)與昭通三歧魚(左)生态複原圖(新華社對長吻三歧魚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