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北京西郊的一間很小的平房出租屋内,住着一對來自河南省信陽市的父女。父親大約40多歲,女兒不到20歲,很顯然還是一名高中學生。
平日裡,這對父女見到人都和和氣氣的,熱情打招呼,可女兒總是低着頭或者用帽子擋住臉,日子久了鄰居們也就知道了,原來女孩臉上有嚴重的燒傷。

被燒傷前張靜的藝術照
女生名叫張靜,此時的她原本應該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和自己心愛的同學們一起學習,朝着自己的未來努力奮鬥。
可這一切,都在半年前的某一天淩晨戛然而止。那天淩晨,睡夢中的張靜無緣無故被人潑了硫酸,導緻身體很多地方都被燒傷,尤其是臉上。
自那天以後,張靜父親生活中唯一的心願,就是治好自己女兒的燒傷。
短短幾個月内,他帶着女兒踏遍了河南境内的所有燒傷科的醫院,效果均不是特别明顯。最後,經人介紹,他這才帶着女兒千裡迢迢來到北京治療。
北京醫院
為了省錢,他們沒有選擇住院,而是住進了出租屋。燒傷的恢複和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以他們隔幾天就跑一趟醫院,讓醫生看下恢複得如何,是否需要改進治療方案等等。
曾經的張靜總是笑個不停的女孩,陽光自信,可現在她隻想自己躲在屋子裡,除了自己的父親誰也不想見到。
就這樣,父女倆互相安慰和鼓勵,期待着張靜的燒傷被徹底治好的那一天。
直到現在,當有記者或者親戚們詢問起那天淩晨發生了什麼的時候,張靜依然淚如雨下。她說自己現在,半夜裡想起那天淩晨發生的事情,淚水依然會把枕巾透濕。
那是2003年1月21日傍晚,河南省信陽市一所高中的某女生宿舍内,學習了一天的女生們都開始陸續入睡。在河南這樣的人口和聯考大省,她們清楚地知道想要考上一所夢寐以求的好大學有多麼難。
到了晚上12點多,最後一名挑燈讀書的女生也關上了燈,按照平日裡的作息,大概4-5點就又會有女生起來進行晨讀。
挑燈夜讀的女生
當時鐘走到了淩晨2點多的時候,突然間寝室裡的女生們被一道刺耳的尖叫聲吵醒。大家起床打開燈一看,隻見女生張靜已經捂着臉到處亂走,嘴裡叫着“疼”、“疼”。大家紛紛上前進行關心和詢問,隻見張靜的身上、臉上、耳朵上、手上,都有着很大的刺鼻的味道,皮膚有的地方已經被灼燒成了黑色。
而張靜旁邊床位上的另一名女生晶晶,手部也有輕微的灼燒,不停用水沖洗自己的手。
因為都是高中生,也做過化學實驗,大家很快反應過來,應該是硫酸的反應。來不及多想,同學們立刻向寝室管理者報告,随後學校立刻進行報警求助,救護車也第一時間趕到學校,拉走了張靜和晶晶兩人。
急救車
好在,硫酸的濃度和劑量不是特别大,最終張靜脫離了生命危險,隻是不可避免地她的臉部、手部和耳朵等處,留下了大面積的燒傷的痕迹。
對于一個十八九歲的花季女孩來說,這樣的結局未免太過于殘忍了。
而另一名女生晶晶,受傷的手部,經過簡單的治療後便回到了學校。
在搶救張靜的同時,學校也第一時間進行了報警,因為現場一看就是有人蓄意人為地将硫酸潑向了熟睡中的張靜。
因為事發半夜,大家都睡着了,是以兇手的作案過程并沒有任何人看到。又因為事發時寝室和樓道内均沒有監控,是以兇手一時間陷入了僵局。
因為張靜所受的傷最嚴重,而晶晶隻是手部受到一點灼燒,是以辦案人員一緻認為,兇手的目标就是張靜,而晶晶隻是兇手潑灑硫酸時被波及到了。
硫酸溶液
有了這個基調,辦案人員隻好開始分兩個方向從張靜身上開始進行偵查:
經過調查,張靜屬于那種比較樂觀開朗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是特别優異,但生活中總是笑嘻嘻地,和所有同學相處也十分融洽,并沒有聽到有什麼仇敵之類的。
當時,因為學校周邊恰好是繁華地區,能夠售賣硫酸的店鋪非常多,加上來來往往的過路人,是以并沒有查到硫酸來源的有效資訊。
是以,案件的破獲,一時間陷入了短暫的僵局。
真當學校中,尤其是女生寝室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讨論,誰是真正兇手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說,肯定是寝室内部的某個女生。因為原因很簡單,高中的女生寝室,學校出于安全考慮,每到晚上一定的時間,就會鎖住樓下的大門。而樓道和窗戶上,都有防盜窗,換言之,外面的人是無法潛入女生寝室的。
一時間,女生們開始人心惶惶,大家都認為,現在那名兇手還沒有被抓到,那麼她會不會再一次作案,那麼受害者會不會就有可能是自己。
本來這隻是女生之間的八卦和讨論,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有一名叫馬娟的女生,似乎對這一類的讨論非常關心,每次遇到該話題總會湊上去聽幾句,或發表下自己的言論和觀點。
久而久之,可當女生們開始斷定兇手就在女生中間時,馬娟開始顯得有些慌亂和焦慮。終于,在一天晚上,幾個女生再次讨論潑硫酸的兇手是誰時,馬娟突然說自己想起來了,自己好像見過兇手。
衆人不解,讓她不要開玩笑。可馬娟一臉認真,她把幾個女生悄悄帶到了樓道的角落,看着周圍沒人經過,才放開話匣子,說起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學校樓道
馬娟說道,在張靜被潑硫酸的那天晚上10點多的時候,她好像見過一個身形瘦弱的男生,尾随幾個女生混了進來,之後就不見了。由于當時她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看花眼了,因為也有女生打扮看起來像是男生。
看到旁邊女生不相信,馬娟開始說,自己後來還被那名男子看到了,還受到了威脅,說要是自己出聲音,或者說出來,就勒死她。是以,當時她吓得就回到宿舍,躲到了被子裡。當時,她還看到那名男子拿着一個醫藥瓶子,現在看來應該就是裝的硫酸。
聽到這樣的事情,那幾名女生頓時也慌了神,她們擔心萬一那個男子還沒走,自己會有危險。于是,她們不顧馬娟的強烈阻攔,跑出去立刻向學校進行了報告。
學校老師得到這個消息後,一點不敢馬虎,立刻組織安保人員和老師對女生寝室進行嚴密的封堵,并疏散女生們到了安全的地方。
另一邊,早已得到消息的辦案人員也立即趕赴了現場,這幾天學生、家長、社會都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終于有了可以破案的線索。
可是,辦案人員對整個女生寝室進行了詳細的搜查和摸排,最終沒有一絲收獲。這麼說吧,整個女生寝室内部,都沒有外部人士混進來的痕迹。
于是,辦案人員按照女生們的說法,找到了這一線索的源頭,即女生馬娟。
沒想到,還沒等辦案人員進行例行的了解情況,馬娟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她用顫抖的聲音,說不用找了,根本就沒有陌生男子,就是自己給張靜潑了硫酸。
話語一出,辦案人員半天沒回過神,眼前這個看似乖巧的女生,怎麼就會是朝着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潑硫酸的犯罪分子呢?
學校裡相處融洽的女生
最終,在反複确定馬娟并沒有開玩笑後,辦案人員将一副亮閃閃的手铐戴在了馬娟身上,押着她回到派出所。
就這樣,在同學、老師和圍觀群衆的質疑和不解中,馬娟最後朝着學校回了一次頭,也許她知道自己再也沒機會回到這裡了。
到了派出所,倒是沒怎麼經過審訊,馬娟就全盤交待了自己作案的經過。經過比對,從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所用是硫酸溶劑、剩餘的瓶子、購買記錄、化學品店老闆的口供等等,馬娟确定是兇手無疑了。
真當辦案人員,準備開始詢問馬娟的作案動機時,馬娟自己卻主動交待了起來。
不過,她笑了笑說,真是造化弄人,自己本來想潑的人不是張靜,而是張靜同寝室名叫晶晶(化名)的女生。隻是因為馬娟去張靜的寝室不多,當時又是半夜,慌亂之中找錯了人,錯将硫酸潑到了張靜的身上,而旁邊的晶晶僥幸躲過了一劫。
至于自己的作案動機,馬娟倒也是交待地十分詳細,總結起來,就是一個詞“嫉妒”。
原來,馬娟從小在國小國中時,都是班裡的優等生,是老師和同學們中的佼佼者。可是到了高中,因為班裡同學都是來自各個國中的優等生,她自己突然就感受到了學習跟不上,成績也下滑到了中下等。
縣高中課堂
而此時,和自己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女生晶晶,學習成績卻一直保持着優秀,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就這樣,慢慢地馬娟開始嫉妒晶晶,認為是她學習好,搶走了自己的風頭。于是她開始絞盡腦汁,想着怎樣才能影響晶晶的學習,讓她變成差生。
最後,在一些影視劇的影響下,她想到了在嫉妒之下想到了用硫酸潑晶晶,這樣她肯定會住院治療,那樣學習成績自然就下滑了。也正是因為馬娟的實質目的是影響晶晶的學習,是以真正動手前她還對硫酸進行了稀釋,以此來安慰自己,并給自己壯膽。
這就是馬娟半夜向自己同學潑硫酸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嫉妒”。
在剛剛承認自己所做所為的時候,兇手馬娟顯得十分慌亂和恐懼,于是她主動地承認了所有的作案經過。
有着再清晰不過的認證和物證,本以為審判時馬娟依然會直接認罪,可令辦案人員沒有想到的是,馬娟竟然多次進行翻供,對已經下發的判決也多次進行上訴。
看來,短暫的恐慌經過後,馬娟内心并沒有真正反悔。按照她自己不斷上訴的理由,自己當時隻是一時沖動,且最後并沒有緻人死亡,兩個受害者都是燒傷,也并沒有喪失生活能力,是以法庭給自己所判的死刑不恰當。
你看看,到那個時候,還不認罪伏法,還不斷上訴,說明她依然沒有從内心對此事有所忏悔。
好在,正義的審判一直都在,最終在2003年10月14日的時候,河南省信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最終裁決,判處馬娟死刑,維持原判。
此案最後,高院也複核了死刑,不接受再度上訴,維持原判。
正義的審判
一瓶硫酸,改變了河南信陽的三名高中女生的人生軌迹。
嫉妒是什麼,嫉妒就是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見不得别人比自己漂亮,見不得别人比自己學習好,見不得别人比較富裕,見不得别人比自己幸福,等等。
其實,嫉妒也可以變身為“不服”,也就是正常的人所說的“好勝心”。他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這樣最終就能戰勝嫉妒,甚至反過來讓自己成為别人嫉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