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梅溪吳氏先祖一至三世的一個推論

作者:家譜文化愛好者

餘日前曾寫文論述“先舉公”與“四溪笃公”不是同一個人,采霁生先生考證先舉公吳卅七郎出生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之觀點。早前曾聽聞有的宗親父老對先舉公出生于1221年的觀點不甚認同,概因如此則前幾代人世代歲差過大。竊以為世代歲差大有可能是特殊曆史、客觀條件下形成的結果,于是試作此文,以供探讨。

關于梅溪吳氏先祖一至三世的一個推論

一世先舉公,宋嘉定十四年(1221)十一月十三日未時生,享年五十八歲,于1278年八月二十五日寅時仙世,戊寅年至元四年(1338)十二月初六日安葬流坑土名岬邊舍頭。一世祖妣陳氏媽(生卒未知,可能安葬于黃龍俗稱“磁竈墓”)。一世繼祖妣黃氏媽(宋淳佑三年1243癸卯十月十九日戌時受生),據譜載,下葬後即飛錢入室,後把始祖故居稱“飛錢厝”,始祖繼妣墓稱“飛錢墓”。(關于先舉公生卒年的考證詳見吳霁生先生所著《吳卅七郎墓志考》,本文采用1221年的說法,試做推論。)

二世觀者,先舉公長子,生失詳,卒元至正元年辛巳(1341)三月廿三日吉時。相公房大樹威分支清朝舊族譜載:“……子二德政、德裕,”;1988版《梅溪吳氏族譜》載:“公賦性寬宏,以詩名于世,不事浮糜,汲汲為善是行,故能輯合鄉裡,雅有令德,”;2012年,因新城鎮建設,相公房五世簡齋公、六世庸軒公、七世康齋公,陵墓遷葬霞流芳山,出土的七世康齋公墓志銘載:“……自先(祖由)光州固始入泉,居晉之梅溪,,厚殖陰德,稱邑名宗……”。從幾處記載尤其是出土的墓志銘的内容,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1、用現在的話說觀者公是個有錢人;2、觀者公可能較長壽;3、觀者公至少有一個女兒并且有個當了知州的外孫。

三世德政公,觀者公長子,生卒不詳,譜載:“……元末大亂,仙峰賊首陳姓者挾公……耕陶田産委諸田仆……家資雖豐而不問家計……”,可推論:最遲在三世德政公時,梅溪吳氏先祖已經從事制陶業,家資豐富,以至于造反的仙峰賊首挾持德政公,圖謀其家産以招兵買馬。

三世德裕公,觀者公次子,生元至元五年己卯(1339),卒于明朝永樂十七年己亥(1419),享年81歲。

這裡有個問題,流傳下來的族譜并未記載德政公的生卒年,是以也就無從得知德政公到底大德裕公多少歲,但就所掌握的資料,仍然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推測。德政公與德裕公的年齡差距可能比較大,出嫁蔡家的觀者公之女兒是德裕公的姐姐,是否長于德政公不得而知。

四世存道公,生于元至正(1341-1360),卒于明永樂(1403-1424)。公性淡寡……晚喜佛老,每月必登金粟洞講經……(修身養性,又經常攀山鍛煉,可能較長壽。)

四世欽道公,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卒于明洪熙元年乙巳(1425)。

《晉江縣志》記載:蔡惟溥,永樂甲申(公元1404年)聯捷進士,授香山令,撫集流民,百廢俱興,邑有豪惡号三虎悉捕誅之;擢知欽州,興教除惡,勤于撫字,一州稱治。根據以上記載,蔡惟溥的仕途生涯官位止于知州(知府)一級,但蔡惟溥又是個頗有政聲的官員,這應該是中進士的時候年齡就比較大了,是以知州任滿就告老還鄉了。有句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假定蔡惟溥中進士的年齡為50歲,蔡惟溥出生年份在1355年左右,這樣的話,如果他隻為官兩任,也是正常情況了。因為找不到更多詳細的記載,無法斷定蔡惟溥便是其母的第一個孩子,那麼其母(假設生于1315-1335年)在20-40歲左右生下蔡惟溥也是在常理之中。

五世宜齋公,生于明洪武十二年己未(1379),卒于明宣德七年壬子(1432)。《梅溪吳氏族譜》載:永樂中二都之地貧瘠(),民不聊生,不堪賦役,全亡者衆,荒地多為勢家侵墾,秋稅無征,每年當裡甲者,破家相倡。公倡議奮奪,得免秋稅六十石,賠貱百年,如釋重負。叔父欽道公喜曰“吾侄值德不愧吾祖矣”……很大可能,永樂十四年的時候,存道公已經去世,存道公跟欽道公的年歲差距比較大。

綜上所述,來做一個大膽但合理的推測。

宋末戰亂,肆意抓丁,出生于1221年的“先舉公”,可能隻是南宋朝廷地方政府一個低級官吏。對于亂世,個人力量實在有限,出于自保或保全家人的緣故,“先舉公”辭去職務,于1257年歸家避禍。幾年以後,先祖妣陳氏病故後安葬于黃龍。黃龍靠近泉州府城,為躲避戰亂,由于,自稱“吳卅七”以自保。來到相對穩定的磁竈後,先舉公娶了繼祖妣黃氏(生1243年),因譜牒幾遭損毀,無從得知除觀者公及觀用公外,先舉公是否别有其他子女,那就有可能,繼祖妣黃氏為“先舉公”先生下的是女兒,直到1270前後(黃氏媽年約28歲),方才生了“觀者公”以及後面的“觀用公”。景炎二年(1277),蒲守庚降元,盡殺宗室千餘人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備極慘毒。元朝實行的高壓統治政策,迫使南宋遺臣及士大夫紛紛避禍另尋樂土。消息傳至城南二十裡的磁竈,不免使得“吳卅七”心懷憂慮,在1278年不幸去世了,安葬于故裡黃龍,留下了36歲的繼祖妣黃氏及未成年的觀者、觀用。孤兒寡母要撐起一份家業顯然不容易,是以觀者公結婚的年齡比較晚,先立業後成家,即便放在現代可能也遠遠超出了晚婚的年齡。成年後的觀者、觀用勵精圖治,就此在磁竈從事制陶業,勤奮經營,終于事業有成,。事業有成的觀者公成家,及不惑之年才生下了三世德政公(假設生于1310),随之又生了一個女兒。女兒嫁給了詩書之家蔡家,後來有了一個賜進士出身的知州外孫蔡維溥。觀者公賦性寬宏,以詩名于世,不事浮糜,汲汲為善是行,故能輯合鄉裡,雅有令德,。善有善報,觀者公晚年又得子德裕公(晚年得子不足為奇,時至今日,我們身邊都能找到因為前面一直生女兒到五十幾歲才生下兒子的例子,對于古代的有錢人來說就更不足為奇了,孫子比兒子年齡還大的都屢見不鮮)。至此,吳家可以說已經在磁竈站住了腳,進而開宗立派。為友善子孫後代祭祀掃墓,觀者公在晚年(1338年)将先舉公的陵墓遷葬于磁竈,但因彼時仍為元朝統治,遷葬之時出于安全考慮,未寫明真實名諱仍然以“吳卅七”稱呼,是為後來在磁竈出土墓志銘的吳卅七郎墓。二世觀者公已經為吳家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三世德政公更是有了一個當知州的外甥蔡維溥,可能對于吳氏的發展也能有所助益。此後吳氏在磁竈梅溪開枝散葉,愈發繁榮昌盛。先祖之事迹行略父子相傳,及後五世建宗祠時,方在神主牌書“三十七緻仕府君追号先舉”。

關于年齡代差問題,未傳喪偶再娶、得子年齡較晚等情況都極大影響年齡代差,如果連續兩代人都碰上這類問題,那麼在三代人内,祖孫相差90歲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據說重修梅溪吳氏宗祠進主之時,梅溪族裔九世同堂;而今日字行最高的還有20世“慶”字輩,字行最低的則是28世“詩”字輩,跨度也是九世,可見即使同一宗族,傳代速度也快慢不一。

至2020年下官路五房已傳承至28世“詩”字輩,時年20歲,也就是說出生于2000年左右,從一世祖算起,平均代差為(2000-1221)÷27=28.9(歲);從五世宜齋公算起,平均代差27歲。相公房大樹威分支重修族譜,傳承至26世“謀”字輩,出生于2005年,從一世祖至二十六世計算,平均代差31.4歲,若從五世淳齋公至二十六世,平均代差29.5歲。大樹威分支不是淳齋公後裔的長房,是以平均代差大一點正常。

按先舉公出生于1221,則一至五世平均代差為39.5歲,比正常情況多了點,但一旦遇上或的情況也在常理之中。反之,若先舉公生于1281年,則一至五世平均代差24.5歲,這個接近一般以25-30歲為一代的下限,在社會安定的情況下比較可能。從1221-1379年這158年的時間裡,有兩次王朝更疊,元朝統治時間為105年;而從1281-1379年這98年的時間,有一次王朝更疊,元朝統治時間為88年。元朝一代絕對稱不上漢民百姓可以安居樂業的朝代,不知宗親們覺得哪種可能性更大?

除元朝政府對漢族人民的歧視政策外,《泉州府志》、《晉江縣誌》還記載:元泰定元年(1324)饑,赈糴有差;至正十四年(1355)大旱,種不入土,人相食。

後附一簡表,以供參考。

2020年6月26日寫就

2021年6月5日修改

關于梅溪吳氏先祖一至三世的一個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