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蟋蟀又叫“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于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
中國蟋蟀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在古代,上至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下至鬥升小民、平頭百姓,無不對這一小小的昆蟲趨之若鹜。鬥蟋蟀不但成了家喻戶曉的娛樂遊戲,而且滲透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當中,像濟公鬥蟋蟀這一類脍炙人口的有關蟋蟀的民間故事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百年。到了清朝,不用幹活、遊手好閑的八旗子弟更是把對它的飼養與打鬥推向極緻,再加上一擲千金的賭賽,使這一小小的昆蟲身價陡增,同時還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好此道者真是成千累萬。
古人記述有一蟋蟀方首鬥金雞的故事。故事說,準蟀方首戰勝了強敵,正振翅有聲,以鳴得意。忽有金雞聞聲而至,猛然啄之。方首機警,跳出盈尺。雞再逐,見方首已在爪下。現者汗背,尋之不果。但見金雞伸頸搖冠,咯咯亂叫,不能自已,方見方首已躍上雞冠,力叮不釋,迫使金雞敗北。這故事自然是誇張的,但卻寫出了蟋蟀不畏強敵的精神。難怪其優勝者常常赢得人們給予的“鐵槍”、“無畏”,乃至“大将軍”,“威猛将軍”、“蟲王”等雅号美稱了。凡目睹過鬥蟋者皆知,蟋蟀之勇猛精神,實不減于雄禽猛獸。
鬥蟋蟀主要發源于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遊。真正的蟋蟀名産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甯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甯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甯津蟋蟀還有北方幹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鬥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是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甯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曆史上甯津蟋蟀為曆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産地,曆史上才有甯津蟋蟀鬥慈禧的民間故事傳說。
蟋蟀生長的适應性很強,隻要有雜草生長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長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長的個大體強,皮色好,與地質、地貌、地形就很有講究了。古書上說,北方硬辣之蟲與生于立土高坡,這就說明地形地貌與蟋蟀的發育體質很有關系。很多書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蟲大多善鬥,淡色土中出深色蟲必兇。
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在的觀其鬥,從這一微小的側面,說明社會曆史發展的進步。至于鬥蚰蚰這一活動起源于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在趙宋時代,在朝野内外大興鬥蟋蟀之風,并将“萬金之資付于一啄”,這已是曆史事實。
總之,鬥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到了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顔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