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在這片地球資源上,正有着很多的普通人,經曆着戰争帶來的痛苦。

1、中東國家:黎巴嫩
黎巴嫩,我們都聽說過,中東一個國家,中東那地方,天天打仗,為什麼打仗,大家心裡多少都了解一些。
而今天我要分享的故事,是關于黎巴嫩内戰背景下的故事,想要透徹的了解這個故事,我們先了解一下黎巴嫩内戰當時的時代背景(1975年-1990年)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曆史有關。
首先,黎巴嫩為什麼會有内戰呢?主要是因為宗教沖突,基督教與穆斯林的宗教沖突。
可就這種沖突下,又出現了火上焦油的一幕
這裡有一個關于巴勒斯坦與約旦兩個國家這樣一個農夫與蛇的插曲,為什麼要講到這兩個國家呢?因為這個插曲,直接導緻了黎巴嫩内戰的爆發。
2、農夫與蛇
在二戰之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戰争。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沖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東地區沖突的熱點之一,為阿以沖突及中東戰争的一部分。巴以沖突不能夠簡單地概括為所有以色列猶太人與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雙邊沖突。
沖突的背後隐藏着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幹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沖突的複雜性非同一般。
這個戰争産生了上百萬的巴勒斯坦難民,其中有幾十萬難民就逃到了約旦,約旦這個國家,在當時可是中東國家裡面的清流,沒有戰争,經濟穩定。
約旦出于都是阿拉伯大兄弟的情懷,接納了這幾十萬巴勒斯坦難民,要知道在阿拉伯世界裡,一對夫妻生七八個孩子都不是事。
經過兩三代人的周期,這樣在約旦的難民營裡,巴勒斯坦解放軍就正式成立了。
而且人數不少,好幾萬人,這些年輕激進的青年,開始不滿足于在約旦的平民窟裡面生存,開始抵抗,開始向約旦政府索要控制權、政治權利,約旦人民那哪能同意呢?
這樣約旦軍隊與巴拉斯坦解放軍就幹起來了,約旦軍隊把巴勒斯坦解放軍以及幾十萬難民驅逐出境,這些難民無家可歸,就來到了黎巴嫩。
最終還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1975年黎巴嫩内戰爆發,這場内戰一直持續到1990年。
3、内戰爆發
電影的主人公就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家住黎巴嫩南部村落的娜瓦,偷偷的和巴勒斯坦難民後裔的一名青年戀愛了,戀愛算了,還睡覺了,睡覺了也不要緊,做好避孕措施嘛!
因為沒做好避孕措施,娜瓦懷孕了。在中東國家,阿拉伯國家,這種穆斯林地區,未婚先孕,這是不允許的,禁止的,敗壞門風的,傷風敗俗的行為。
這懷孕的事情,并沒有人知道,但是在中東國家中,青年男女偷偷私會都是不為允許的。
有一次娜瓦和青年私會,被村裡人發現了,村裡人一槍就把青年給幹死了。正要第二槍槍斃娜瓦時,娜瓦的奶奶救下了她。
而且奶奶幫助她,偷偷隐瞞了娜瓦懷孕的事情,
偷偷幫助娜瓦生下了一個小男孩,然後這個小男孩被奶奶偷偷送進了孤兒院。
因為要避諱,娜瓦是不能見這個小孩的,于是娜瓦離開家鄉,去城裡讀了大學,隻有自己變得足夠強大,才能再次見到自己的孩子。
4、尋子之路
在城裡生活這些年,黎巴嫩内戰開始爆發。當聽說南部戰争愈演愈烈,她非常擔心自己的小孩,于是冒着生命危險,前往家鄉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她前往尋子的路上,她看到了現代戰争下的殘酷人性,娜瓦坐着一輛開往南方的公共汽車,開到一個軍事哨所,司機下車向執行長官解釋這什麼。
突然間,公共汽車外的所有士兵用槍支掃射公共汽車,幾十個鮮活的生命,被打的像馬蜂窩一樣,血肉模糊,慘絕人寰。在血泊中,娜瓦幸免于難,沒有被子彈打中,可是外面的士兵并沒有結束,開始爬上汽車頂部,用汽油澆滿整個公共汽車。
然後,士兵們準備使用機槍掃射車身,焚燒汽車,就在此時,娜瓦掏出身上的嫉妒項鍊,因為這些士兵是信奉基督教,他們隻屠殺伊斯蘭教徒,是以娜瓦并沒有死。
兒子并沒有找到,通過她親眼目睹的慘況,她仇恨這些士兵,決定潛伏進士兵首領家,進行暗殺活動,當然,這個計劃要經過很長的周期才能實作。但是她最終還是成功了,完成了暗殺首領的任務。
她入獄了,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到自己的兒子……。
在監獄中,她待在一個可能不到2平米的房子裡,那種壓抑感,可想而知。這樣還不是最慘的,監獄裡派來了個冷血、心狠手辣的獄頭,對她進行無數次強奸、虐待。
直到娜瓦懷孕,娜瓦懷了一對雙胞胎,接生護士偷偷幫助孩子運送出去。眼下,這第一個兒子還沒有找到,現在又多了一對雙胞胎,來這世上受苦。
這個故事來自加拿大電影,2010年上映,丹尼斯·維倫紐瓦導演作品|《焦土之城》
導演的鏡頭非常舒緩,慢慢道來,電影的結尾真是令人炸裂,總之,我覺得,人這一輩子,應該看一次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