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玉濤
膠東半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半島,其氣候溫潤,陸生資源和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非常适宜人類居住,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原始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先民們在沿海以漁獵、采集為主要生活來源。大約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膠東境内的原始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先民們遷居到臨海的高地,并形成一個個初具規模的村落。夏王朝建立以後,居住于膠東境内的部落被稱為 “萊夷”。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萊夷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這種飲食文化影響久遠,直到今天還在我們的生活中留有深深的烙印。
原始萊夷人以采集和狩獵為主要生活方式。采集和狩獵是人類最早的生産方式,在膠東半島這樣資源豐富的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萊夷人居住的環境附近一般都有丘陵山地和茂密的樹林,依靠着自然的恩賜,他們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莖、葉、果實作為食物。這一點,在現代的考古學成果也得到了驗證,考古人員在貝丘遺址的地層中發現了不少炭化植物的果實,還有多種多樣的石器,這些石器不僅數量較多,形狀和打制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其中以石斧、小磨石、磨盤、磨棒、石球等最具特色。
萊夷人漁業和捕撈活動形成了原始獨特的飲食特色。由于膠東半島大陸架比較平緩,随着潮起潮落,會有大量的貝類和和沿海淺灘随季節性季風較适合于貝類生存的,萊夷人一般住在離海不遠的高地上,開始可能是無意識的到附近的“灘塗”揀一些貝類、魚類,并開始嘗試食用,慢慢的這些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海産品,就成為萊夷人不錯的豐富食物,開創了膠東風味以海鮮為主要烹饪原料的先河。據發掘出土的“白石村文化遺址”和“邱家莊文化遺址”表明,先民們當時除了主要以采集植物作為食物外,主要以捕撈海貝等海産品為食,他們食餘的海産遺骸堆積如山,形成了具有明顯沿海特點的“貝丘文化”。随着萊夷人對海洋認識的不斷深入,他們把目光投向大海,開始就近從山中攫取天然石塊進行加工,再到沿海進行漁業生産活動。從考古發掘出土的魚類骨骼分析,當時萊夷人捕獲的魚類不僅有鲈魚、黑鲷等近海魚類,還有真鲷等栖息海域較深的深海魚類。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時萊夷人已經了解了有毒魚類的知識,并掌握了清除有毒部分的方法。例如,紅鳍東方豚屬于劇毒魚類,因為它的肝髒、卵巢和皮膚有劇毒,吃時須先除去内髒和血液,洗滌幹淨,方可食用。從出土的紅鳍東方豚魚骨的實物來看,當時的萊夷人,已經能夠很好清除有毒部分,進行深加工後再放心地食用了。
發達的農耕技術和制陶工藝是萊夷人高超烹饪水準的标志。勤勞智慧的萊夷先民,在進入氏族公社以後,逐漸過上了定居生活,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也随之興起。夷萊人當時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和粟子。過去我們一般認為水稻的産地在江南水鄉,所謂“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溽”,便是江南農耕作業的真實寫照。但煙台栖霞楊家圈遺址出土的水稻遺存卻表明,萊夷人有可能也是最早發明水稻種植的先驅之一。是以,中日許多學者認為,日本的水稻源于中國,并指出“經膠東半島東傳日本”是其中最主要的傳播路線之一,即經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北韓半島、日本九州地區。
在這一時期,萊夷人還發明了制陶。剛開始,他們隻能制作古樸實用的陶器,後來又創制出美觀絢麗的彩陶,到原始社會的中後期萊夷人又燒制出舉世聞名的薄如蛋殼的黑陶,今人形容它“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其工藝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1982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長島縣砣矶島大口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黑陶器,以杯、豆、盤最多見,其風格拙樸典雅,厚重實用,是黑陶中的精品。
烹饪原料的擴大和飲食工具的改革創新,大大提高了境内原始人類的烹饪水準。我們可以想象遠古時期的萊夷人某一天的一個生活場面: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晚上,皓月當空,半藏半露的草屋透出微弱的光。在平坦的場地上,女人們穿着用獸皮縫制的衣裳,男人們則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一邊是青銅鼎裡煮的獵物肉塊沸騰,又從另一個陶鬶裡盛出煮熟的魚蝦,他們謙讓着用陶碗喝着新釀的果酒,一面大口嚼着烹煮好的肉和海鮮,興高采烈地談論着獵獸捕魚中的場面,這一切都表明,當時遠古的東夷人的烹饪以及飲食已構成體系。
釀酒文化的興盛标示着萊夷飲食文化的發達。酒的釀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以野果自然發酵的“天然酒”,随着農業技術水準的提高,萊夷人的糧食有了剩餘,他們慢慢學會了釀酒,即用發芽的谷物經過蒸煮和發酵,可以釀造出更為醇香的美酒,此謂“清醴之美,始于耒耜”。膠東各地都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時期的酒器,主要有高柄杯、雙耳杯、筒形杯及一些手制的小杯。由于龍山文化時期禮制初興,這些酒器多為禮天敬地的禮器,因而以糧食釀造的水酒也成為當時禮祀活動中的不可缺少的玉液瓊漿。可以這樣說,萊夷人的釀酒業是随着農業經濟的繁榮而進步的,它是萊夷飲食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
社會的發展促進了萊夷人飲食特色的最終形成。随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萊夷人的生産力水準有了極大的提高,到商周時期,萊夷人開始進入了奴隸社會,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其飲食文化發生了質的飛躍,形成了魯菜膠東風味的趨形。
己國是山東東部的一個重要的古國,在古代文獻如《春秋》《左傳》《史記》中均寫作“紀”,而在出土的銅器中多寫作“己”。己乃本字,字形就是一束絲的象形,紀是後來衍生的。己國在西周時即已立國,史載周懿王時,紀侯在周天子面前說齊哀公的壞話,導緻齊哀公被烹,可見當時紀國在諸侯國中是有相當勢力的。據出土的文物表明,紀國當時的飲食業非常發達,不僅有很高的烹饪水準,而且非常重視飲食的禮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出土的紀國青銅禮器來看,主要有鼎、卣、汲壺、壺、盒等,特别是1972年12月,萊陽中荊公社前河前村出土的汲壺,其形頗似誇包 壺,上細而下粗,小口,同體飾華麗的波曲紋,腹面設三隻按鈕,為一種專用的汲水壺,壺底有絞索緣圈足,圈足内的平底上有銘文13字:“己侯作鑄壺,事小臣以汲永寶用”。說明作器者乃是己國之君的己侯,他将此壺賜給了自己的部下小臣。
商周時期膠東境内尚有東方大國萊國,據史料記載,周初,周天子封姜子牙于齊營丘,“營丘邊萊”,“萊夷與之争營丘”,可見當時“萊夷”的勢力還是相當強大的。由于“萊夷”的強烈抵抗,為了穩固經營東方的政治地位,是以當公元前567年齊滅萊後,姜齊的統治者采取了“因其俗,簡其理”的政策,沒有完全推行周朝的禮制,也是膠東地區的文化特色突出、延續時間長的重要原因。
總之,而今遍及煙台各縣市區的原始人類的遺址和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證明,原始萊夷人的飲食文化,有其獨具特色的發展淵源,是一種有别于中原文化的萊夷文化,其善治海鮮的美食風格,此時已經基本定形。
山東省散文學會龍口創作之家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龍口文學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龍口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