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滑拳是大名縣流傳較廣的拳種之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起源于山東冠縣張尹莊(又名一裡莊),是在明朝末年,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并在回民中傳播。滑宗岐與查尚義為師兄弟,将查尚義(查密爾)所傳拳命名為“查拳”,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為“滑拳”,總稱為“查滑拳”,有 “查滑不分”之說。大名武界名師營鎮何興、郭登雲是“查、滑拳源流圖”中第四代宗師,南關武界名師高三鄉老、高四鄉老、金老冬、何連生是由冠縣沙四把傳授。回族武師楊成祥除練傳統拳腳外,又自身修煉了“内氣”氣功,增加了功力。武師丹仲元、沙春良自練輕功, 曾背靠城牆牆角上城,到城裡看戲。民間還流傳有丹仲元、何興與人比武和除暴安良的故事。

查滑拳表演(2005 年攝)
大名查滑拳在幾百年的曆史程序中,不斷吸取其他拳種的技藝,得到充實與提高,逐漸形成集查、滑、炮、洪、腿(彈腿)、硬八式、二十四式等為一個體系,技術系統完整,内容豐富,功法全面,藝理俱精。查滑拳多用腿力,以“十路彈腿”為入門的基礎練習。武林中流傳有“南京到北京, 彈腿出在教門中”的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南關有高(高建功)、金、何、張四個拳場,東營鎮有拳師郭登雲、西營鎮有拳師何興兩大拳場,教授徒弟,傳武授藝。馬時莊、金灘鎮、七裡店也各有練拳習武場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族打破了保守思想束縛,走向社會,廣收徒弟,打破村界、族界,習武人員逐漸增多。城内和南關有何明啟、沙懷恩、楊保東、金希亭、張孟謙、李仲安等開設的拳場。查滑拳屬國家比賽拳種,加上習練者的努力,查滑拳體系國術隊員在很多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為大名争得了榮譽,有的隊員成了教練,有的教練被授予“全國千名優秀國術輔導員”稱号。
1980 年,在河北省興隆縣召開的運動會上,楊景山獲男子少年組國術冠軍 ;同年,河北省在大名召開的國術比賽運動會上,郭守鏡獲男子自選劍術冠軍 ;1982 年,沙建芳作為省代表隊員,參加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榮獲國家紀念獎 ;同年,在河北省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沙建芳獲刀術第二名 ;1983 年,南關二鋪村被評為省級“農村國術先進機關”;同年,二鋪村回族業餘教練沙懷恩被評為“全國千名優秀國術輔導員”之一 ;1984 年,河北省在大名縣舉辦的國術賽中,郭守鏡獲男子組自選劍術冠軍 ;同年,楊保東一家被省體委、省工會、團省委命名為“模範體育家庭”;1985 年,二鋪村被評為“河北省少數民族國術運動先進機關”,省民委、體委頒發錦旗一面;1986 年,沙建芳參加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紀念獎 ;1990 年,在全國青少年運動會上, 黑志紅獲國術五項全能冠軍,任金勇獲國術五項全能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