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十四屆全運會上,廣東代表團在競體和群體項目中全面開花,獲得75金42銀66銅,共183塊獎牌的成績名列前茅。如此優異成績的背後,凝聚了運動員、教練員、管理人員的汗水,同樣也少不了“幕後英雄”的鼎力支援。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以下簡稱“二沙”)科研團隊為廣東體育插上科技的翅膀,幫助運動員閃耀奧運、全運賽場。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南方+推出《探訪“冠軍搖籃”》系列報道,帶您走進“神秘”的二沙體育訓練中心。第五篇我們聊聊運動員的職業規劃。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冠軍搖籃人才輩出

為備戰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于195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新中國第一個體育訓練基地。“二沙”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始終以培養優質體育人才、建設高水準教育訓練基地為主要任務。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經過60多年幾代人的艱苦奮鬥,“二沙”目前有田徑、遊泳、舉重、體操、籃球排球、乒乓球、跳水、擊劍、棋牌等13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新中國體育的衆多“第一”都出自“二沙”,第一個世界紀錄創造者陳鏡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容志行、孫淑偉、胡佳、雷聲、傅海峰、全紅婵也是從“二沙”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截至目前,二沙培養的運動員共奪得34枚奧運金牌。

職業規劃貫穿運動生涯

走進二沙體育訓練中心,牆上的七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容國團“人生能有幾回搏”的豪言壯語,是人們對“冠軍搖籃”的第一印象。

很多運動員從小就開始專業訓練,環境相對封閉,與社會接觸較少,文化課學習時間也不及同齡人。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我們做過統計,運動員除了正常的訓練和學習之外,其他空餘時間加起來有幾個小時,如何利用這些時間,幫助運動員全面提升,尤其是在文化素養、社會适應能力等方面。”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人保處處長林克華表示。

從2016年9月開始,“二沙”建立了運動員職業生涯發展咨詢與輔導中心,聘請3位國内外心理學專家、博士,同時配備2名專(兼)職人員,組建工作團隊。通過引導、輔導以及有效幹預,讓運動員做好自已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引導運動員進一步增強身份認同,在提升其智力和延長其運動壽命的同時,着力提高訓練的主動性;增強運動員的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引導運動員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現有資源條件,着力提升職業轉換的契合性。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絕大多數運動員韌性足、能吃苦、不怕挫折,退役後在其他行業也能成為優秀人才。我們的目的是補強運動員的短闆,做好所有運動員在全生涯周期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專家團隊成員、深圳大學體育部劉皓博士表示。

67年傳承不斷

“我們的目标不是培養運動員拿金牌,而是培養金牌運動員。”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主任孫小華介紹說,67年來,二沙人齊心協力,沉澱積累,薪火相傳,競技體育成績不斷進化,傳承是“二沙”源源不斷培養體育人才的最大法寶。

探秘冠軍搖籃⑤|不隻拿競技場上的金牌,更要拿人生的金牌

同時,“二沙”注重“創新”。管理理念創新,充分信任專業人才,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不向下越權管理;相關制度創新,激發運動員、教練員、以及科醫、行政後勤等各類人員的能動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滿足生産力發展的需求大家不斷提升的需求;訓練理念創新,優秀教練團隊借助科技、科研力量不斷提升執教水準和執教效果;科研模式也創新,要借助外聘專家、外聘團隊的力量,集不同學科之力,幫助運動員取得更好的成績,做好長遠的職業規劃……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内,學習是不斷創新的主要手段,傳承是‘二沙’不斷發展的立足之本,而刻苦訓練是第一要務,也是科學訓練的基礎,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為國家、為廣東培養更多金牌運動員。”孫小華說。

【策劃】邱江劍

【記者】彭博

【圖檔】新華社 廣東省體育局

【作者】 彭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