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梅蘭芳》:這台大戲,究竟是黎明的巅峰之作,還是一場滑鐵盧?

作者:唐淚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2008年,陳凱歌執導的《梅蘭芳》上映。

内地票房1.17億,排名年度第八,這個成績其實不差,但豆瓣評分隻有6.9,對于一部影響力巨大的人物傳記類型影片來講則非常失敗。

簡單一個感受,一部電影,看到了兩部戲,但沒有融合,而是拼湊。

《霸王别姬》和《半生緣》。

《梅蘭芳》:這台大戲,究竟是黎明的巅峰之作,還是一場滑鐵盧?

一直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作為導演,陳凱歌必然是有實力的。

起碼來講,他的影像質感沒得說。

比如這部《梅蘭芳》的前面52分鐘,少年梅蘭芳與十三燕的章節,情節緊湊、章法俨然,讓人神為之奪。

唯一覺得有點缺陷的地方,是少年梅蘭芳的那種不谙世事的耿直,略有一點不真實,令得人物性格顯得不是那麼飽滿,及至後來黎明剛出場時,說話時的神态仍有類似表現,這個估計是導演的刻意強調,但不覺得處理得當。

作為人物傳記,能了解求全的做法,但坦率論之,全無瑕疵并非上策,梅蘭芳既是京戲大師,同時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過于不食人間煙火,帶來了一絲虛妄。

而這前52分鐘的質感、節奏和排程,恍如《霸王别姬》,這或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王學圻當得起一句全片最佳,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十三燕複生,一年之後,他在《十月圍城》裡的功力和表現,更是震驚一衆香港演員,近兩年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朱棣角色,也盡顯功力。

其他的如孫紅雷、英達和吳剛都不用講,都是貼上毛就能演猴子的角色。

是以如果電影以這52分鐘為藍本适度擴充,再将後半部分拍成下集,可能至少有一部可以幫陳凱歌正名。

但現在或隻能叫做,小半部經典。

《梅蘭芳》:這台大戲,究竟是黎明的巅峰之作,還是一場滑鐵盧?

所有的節奏在黎明和陳紅出場後,風雲突變。

前半截的質感如潮水般退去,平劇名伶的不食人間煙火變成了雞毛蒜皮。

當然,你可以了解為,前半段戲在台上,而後半段是台下。

就表演來說,陳紅的角色中規中矩,本身也沒有特别劇情供她發揮,而黎明的出現将觀衆直接帶進了《半生緣》,是的,第一眼印象就是沈世鈞,而非梅蘭芳。

年歲漸長也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會老去。

梅蘭芳從青春年少,經風沐雨後踏入中年,但是不應該連角色的靈性也一并抹去,隻剩下懼内的嗫嚅之态,面對任何人都是一副雲淡風輕的内斂,看得久了,就顯出刻意。

與孟小冬的戲份,更是内斂到了幾乎毫無反應的程度,章子怡的一番情意與眼神,似乎都抛給了别人,卻還強行變成某種“生死相許”的意味,實在是看得尴尬,但更尴尬的還在後面。

一場便裝對戲,将黎明身段和肢體語言的缺陷暴露無遺,尤其與戲裡的餘少群、王學圻和章子怡三人對比起來,簡直堪稱災難。

梅蘭芳後半生的風起雲湧,與來自曆史的厚重積澱感,蕩然無存。

《梅蘭芳》:這台大戲,究竟是黎明的巅峰之作,還是一場滑鐵盧?

回溯黎明的影路。

從1994年的《都市情緣》開始,他找準方向,重點在文藝電影中突破,連續以《堕落天使》、《甜蜜蜜》及《半生緣》、《玻璃之城》等影片奠定文藝小生地位,更于2002年憑《三更之回家》率先在四大天王中奪得金馬影帝獎,期間也有出自杜琪峰之手的商業佳片《真心英雄》,可謂形勢大好。

奪帝之後資源其實也并不缺乏,《雙雄》、《無間道3:終極無間》及《七劍》陸續開拍,但從這個時候開始,其表演的内收和固化愈趨嚴重,至2008年的《江山美人》和《梅蘭芳》時達到頂峰。

其實固化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推陳出新的角色塑造能力,一個演員,如果出演任何角色,都永遠以同樣的手段去塑造,更缺少爆發力和情緒張力,如何能夠令觀衆信服?

當你的角色除了名字、服飾不一樣而其他全然相同,必然會被觀衆抛棄。

恰如電影所言,十三燕不是輸給了梅蘭芳,而是輸給了時代。

是以演員必須要保持自己的創作激情和能力。

很可惜,黎明不但沒有,還在大踏步後退,《龍騰四海》裡的爆發張力、《都市情緣》裡的浪蕩不羁、《堕落天使》裡的潇灑帥氣和《真心英雄》裡的紳士雅痞,這些職業生涯裡的閃光統統在時間裡被磨滅,隻剩下了《甜蜜蜜》、《半生緣》式的内斂表達。

《梅蘭芳》:這台大戲,究竟是黎明的巅峰之作,還是一場滑鐵盧?

撇開外在因素。

無論如何,電影《梅蘭芳》都算得當年一個令人豔羨的資源。

卻未能助力黎明再上巅峰。

終成一場滑鐵盧。

甚為可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