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作者:桃桃淘電影

全球矚目的超級科幻ip改編電影《沙丘》,終于要登上内地銀幕了。如果不出意外,這部電影也是這兩年來,我們可以在内地銀幕上看到的,最頂級配置的一部好萊塢大片。

就且先不論要在銀幕上實作《沙丘》原著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是一件多麼燒視效經費的事情,光是這個夢幻卡司,就已經難得一見。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飾演核心人物的保羅,是好萊塢近幾年崛起的第一“鮮肉”提莫西·查拉梅。他現在已經學會用中文講中國影迷對他的愛稱“甜茶”,而且在電影裡,他也小秀了一把純正的國語。

主角選得成功,電影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半。

女主角麗貝卡·弗格森,一口氣演了三部《碟中諜》,晉升為新一代動作片女神。在《沙丘》中,她飾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在過去的科幻電影裡少見的一類女性角色。

奧斯卡·伊薩克、傑森·莫瑪、贊達亞、斯特蘭·斯卡斯加德,每個人都可以說是中國影迷的“老朋友”了,他們各自主演的多部超級大片都曾登陸過内地銀幕。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璀璨群星之中,我們最為關心的一位,當然還是自己人,首次出演好萊塢大片的張震。其實對于歐美觀衆來說,他早就是一個熟悉的面孔,無論是多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競賽片,還是票房、口碑、奧斯卡三豐收的《卧虎藏龍》,進軍好萊塢對于張震來說,隻是時間問題。雖然隻是驚鴻一瞥,但是魅力非凡。

引領這個夢幻卡司的導演是丹尼爾·維倫紐瓦,他就像一艘巨輪的船長一般,帶着主創團隊,開啟了這一次的“沙丘”征途。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作為一個打入好萊塢的加拿大導演,我們對他并不會陌生。他的兩部前作《降臨》和《銀翼殺手2049》都曾在大陸上映,進而被影迷們封為新一代科幻導演大神。

可能不少人會覺得他敢接《銀翼殺手》的續集,已經頗具膽魄。但在我看來,那是一種對于前輩和上一代科幻叙事模式的緻敬,《沙丘》才是真正能代表他雄心的作品。

通過《降臨》和《銀翼殺手2049》,丹尼斯·維倫紐瓦逐漸建立起他獨特的科幻美學。到了《沙丘》,屬于他個人的科幻美學已達巅峰。

他并不強調絕對的力量,例如最緻命的武器。在科幻的世界裡,力量往往具有決定權。但是他看透了這種叙事的把戲,因為力量的決定權,故事往往會被牽引到搶奪力量,或創造更強的力量之上。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在這幾部電影中,尤其是《沙丘》,力量并沒有占據絕對的主導位置,而是影響世界命運的一種因素。《沙丘》中,異星人靠力量征服、奴役沙丘星球,一個又一個的家族、星球都毀于力量之手。但是在力量壓迫之下,隐藏着生機。

沙丘星球生活的弗雷曼人,在重壓之下,好好隐藏着自己的地下城。這一切源于他們對于自己星球的了解,因為了解他們才能利用星球本身的特質作為防護,進而生生不息。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這也是丹尼斯·維倫紐瓦所主張的科幻美學核心,真正具有決定權的不應該是力量,那是爆米花大片為了爽快情節和視覺場面設定的核心沖突。面對未來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探索和認知。

《沙丘》不僅僅在呈現原著故事的浩瀚,更是通過銀幕創造了一個視窗,讓我們借由這個視窗,探索那一個世界,從中折射出我們所處世界的部分本質。

他是如何用自己的美學創造這個世界的呢?

我相信不少人,在看《降臨》的時候,就有一種特别的感觸。一方面也是因為原著作者是華裔,在這個屬于西方語境的類型故事裡,有了一些額外不同的東方哲學意味。

其實說白了,這種論調的差異就在于絕大部分的西方語境類型片,都在強調愛可以拯救一切,愛最終幫助我們打敗邪惡、打破宿命。

但是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故事中,引入了東方宿命論,人物的命運似乎有不可逃脫的枷鎖,他隻能愚公移山式的不斷抗争,而且最終等待他的,可能不是神迹,而是失敗。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在兩部前作中,他還隻是通過鋪墊,在結尾處完成這會心一擊。而《沙丘》裡,似乎處處都在提醒我們這一點。

看上去從“愛能拯救一切”到“愛不能拯救一切”,是一個很簡單的變化,但對于電影叙事的建構來說,要通過視聽語言讓觀衆認可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它打破了百年來好萊塢通過電影建立的一種基本價值觀。

在視聽語言的層面上,丹尼斯·維倫紐瓦也延續了他所擅長的邊界感。

《沙丘》中充斥着夢境,主角保羅對于未來模糊的探尋。在呈現這些夢境場景的部分,剪輯方式比較快速和碎片化,并且多用主觀鏡頭,好像觀衆才是夢境的擁有者。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視聽方式的轉化,一方面提醒了我們這些部分是夢境而非現實,同時也是引導我們進入他的夢境。在虛與實之間,模糊了幻覺和現實的邊界,我們跟随他的鏡頭一起在其中搖擺、徘徊。

當然,他也延續了科幻電影常見的一種主題——“救世”。

但他把這個“救世”主題,從單一的個人承載,分散給了幾乎所有角色,救世主不再是唯一的存在。的确應該這樣,在未來,人類居住的環境都不止地球一個星球了,憑什麼全宇宙還共用一個救世主呢?

分散了“救世”任務後,依據他們個人對于“世界”的認知。每個人都有了更為明确的行為動機和邏輯。同時,人物也是在成長的,通過對“世界”的探索,擷取新的認知,也就讓人物,尤其是主角保羅,有了進一步的“救世”了解。

人物往往是一個故事的核心,叙事的軌迹要依賴人物的行為。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沙丘》中有龐大的人物樹圖,每個人如同亞瑟王的圓桌騎士,各有自己的使命。以少主保羅為中心,塑造出了豐富的人物群像,并且清晰的描繪出每個人的使命。

故事主線仍然是男主角的個人成長,他有最為明晰的一條個人發展脈絡。從抗拒命運,到承受成長必然經曆的苦痛。

在堅實的原著基礎上,丹尼斯·維倫紐瓦借由銀幕創造新的史詩故事。

尤其對于不熟悉原著的觀衆來說,這是很好的“第一部”。“第一部”需要建立故事的信念感,當一個故事脫胎于原著成為電影,就是另一個獨立的藝術品。

而這一次,維倫紐瓦開了個好頭。這是“沙丘”系列的第一部,它建構了沙丘宇宙的銀幕架構,更多的細節還會在未來的第二部裡揭曉。

要創新,首先就要繼承。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作為一個背景宏大的科幻電影,他從前輩那汲取到了建構叙事架構的經驗,沿襲了太空歌劇的宿命論傳統。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常見的二進制關系,例如兄弟相殘、子報父仇等等。

同時,他要在這個未來世界裡,開拓新經驗。

依照原著的世界,在萬年後的未來,人類已經把能用高科技打得仗都打完了,一種叫做屏蔽場的技術出現,徹底改變了未來的戰鬥模式。這是一種防禦性機制,可以擋住任何高速武器的攻擊,尤其是子彈。是以人們不再用槍來決定勝負,而是回歸冷兵器。需要近身搏鬥,用冷兵器慢慢突破屏蔽場的防護。

我們古語說唯快不破,到了未來,卻變成反其道而行之,這當中也代表了一種維倫紐瓦式的對絕對力量的重新解構。

這樣的設計并不突兀,我想很多人也不陌生,《星球大戰》系列裡的絕地武士和原力就是如此,這個靈感可能就來自《沙丘》原著。

世界的發展如同銜尾蛇,科技發展到盡頭,也許又會回歸原始。也正是因為,人類對于未來的極限沒有認知,也無法超越時空去探索,便引入了神秘主義的想象。看似相悖的科技和神秘,在未來這個想象的空間中得到了融合。而科技與原始神話力量的交相輝映,也使得整個《沙丘》故事,更具一種神秘的魅力。

而創新最好的養分,對未來的書寫,就是人類經驗的複刻。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大航海時代開啟了人類對于地球的探索,到了未來,這種探索則是放眼于星際。我們可以把《沙丘》看作一個航海故事,隻是航行的版圖,已經是全宇宙。

航海故事本身就暗藏了人類的求知欲、征服欲和陰暗面,而科幻的世界有了更廣袤的戰場,也進一步将人性放大。

提到宏大,除了故事核心的建立,外部硬體肯定也不能缺少。《沙丘》給我們帶來了一次超凡的視聽盛宴,營造出一種極具沉浸感的視聽體驗。

90%以上的場景,都是靠實景拍攝,尤其是沙漠部分。這是一種陌生化的處理方式,用地球上的實景,創造出一種外星球的陌生視覺效果,讓叙事空間更具真實感。

一部真正屬于大銀幕的科幻神作

重中之重的畫面呈現,就是沙丘星球真正主人沙蟲的出場。我們的銀幕越來越大,銀幕之中能夠承載的想象力也越來越大。耗時一年打造的沙蟲特效,就是一次銀幕想象力的釋放。

聲音的設計也尤為重要,配樂大師漢斯·季默操刀,已經是高水準的保障。在不同的環境,像是現實和夢境的變換,都使用了不同的聲音處理方式,極其注重音效細節設計。

但這一切,離開了銀幕,就無法體驗到。

《沙丘》是一部真正為銀幕而生的電影,在商業和藝術性之間找到了了完美的平衡點,是屬于這個時代不可錯過的新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