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作者:楊磊談乒乓

想起一句特别俗氣但又特别貼切的話——生活中不缺少美,隻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單論一個國家之于一項運動,“在中國打乒乓”絕對是一件天大的幸福。高手、高人、高明理念……數不勝數,信手拈來。

但是,有肥沃的土壤未必能長出豐碩的果實,還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你遇到一個百思不得其解、困擾你許久的難題,主動上門求訪也不一定“取得真經”。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怕最怕“高人主動把你朝思暮想的答案送到你眼前,你卻選擇視而不見”!

這樣的事情沒有嗎?

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先來回答3個問題,思考一二

問題一:“中國國家乒乓球球隊”是每個乒乓人心中最高殿堂,多少人擠破了腦袋都進不去,為什麼還會有人主動提出退出?

問題二:都說馬龍是“六邊形戰士”“史上最強”,那麼龍隊到底強在哪?

問題三:漲球的終極秘笈是什麼?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你肯定有你的答案,但你想不想聽一聽國家隊隊員“當事人”自己的回答。其實,這些經典問題的答案,前一陣就發在網絡上,周雨在退出國家隊後接受了央視記者李武軍,全文标題是“為什麼退出國家隊!周雨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萬般無奈!馬龍太強了!”,有興趣的球友可以去看一看。

可惜的是好多人隻看見了,并沒有看到“心裡”。

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什麼?

一個“真”字。

千金買不到真心,萬兩難聽到真話。有時候是真話傷人,不願意說;有時候是真話金貴,不舍得說,特别是在面臨競争、有利益沖突時候。

真話,很多時候隻有在塵埃落定時,方能聽見。聽到了,一定要珍惜。

“在中國打乒乓”是如此之幸福,希望大家在玩得開心的同時,增添一分慧眼,把乒乓球的精彩看得更加真切!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最後,彩蛋來了!附上本人品讀周雨采訪記錄後的一點淺薄了解。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問題一:“中國國家乒乓球隊”是每個乒乓人心中最高殿堂,多少人擠破了腦袋都進不去,為什麼還會有人主動提出退出?

周雨的回答:我覺得乒超拿了一個冠軍,這可能是一種圓滿,是以選擇了這麼個時間點來公布;我在國乒為國征戰14年,離開肯定會很不舍得,沒辦法,畢竟到了這個歲數!我必須要承認,我的競技狀态在逐年地下降,這是很多運動員避不開的問題,其實用最容易讓球迷了解的語言來說就是:“乏了睡一覺,身體緩解的越來越慢了”!我再去訓練啊,競争啊,确實不占優勢,如果我的競技狀态依然很不錯的情況下,誰會舍得走呢?說實話,自己慢慢地也接受這個東西了!最關鍵的其實就是身體定型了,技術定型了;做不到突破!其實很多運動員退出國家隊好多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比如馬琳,他是後加入的“直拍橫打”技術,進而慢慢地形成了戰鬥力,這就是一種技術突破!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我的了解:由于年齡日漸增大,一是導緻身體恢複相對年輕時候,越來越慢,嚴重影響訓練和競争;二是各方面定型了,難求突破,堅持沒有意義了。這是自然規律,又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以才說“青春”對于任何人,特别是職業運動員異常寶貴,“出名要趁早!”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周雨的回答:龍隊這就有點太厲害了,我是佩服得不行,年齡在那,競争力依然這麼強,龍隊背後付出得太多太多了,他技術突破了很多次,從龍隊最開始正手殺傷力不足的時候,一直龍隊都在完善自己,永遠在突破自己!是以他們的傷病很多,隻是球迷不知道而已!

我的了解:特别引起我注意并反複思考了許多天、查閱了許多視訊和資料,才些許了解一二的是這樣一句話“他技術突破了很多次,從龍隊最開始正手殺傷力不足的時候,一直龍隊都在完善自己,永遠在突破自己!”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人,都是習慣性遺忘,隻看到眼前,而容易忽視過往。提起現在的龍隊,技術上印象最深刻一點就是——無比強大的正手。有很多球迷評論,為什麼小胖打不過馬龍,輸就輸在正手能力!這樣的印象是如此之強大,以至于讓我們遺忘了“原來龍隊的正手,并不是一直這麼強大?”一個佐證的例子是,2007年薩格勒布出道不久、第一次參加世乒賽的龍隊單打八分之一輸給了南韓削球手朱世赫,核心問題即:正手殺傷力不足——動作大、球沒勁,就是沖不死對方。到後來2015年蘇州世乒賽登頂之後,保持強大正手的同時,反手體系逐漸形成、完善,才有了如今的“六邊形戰士”。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這又讓我突然聯想起國家男隊功勳教練吳敬平在其《乒乓球有意思》一書中地提到的一個例子,為什麼“二王一馬”中王勵勤首先掉隊?一個重要原因是王勵勤在最好的那幾年忽視了技術創新,等到感覺頂不住張繼科、馬龍的沖擊了,再去補,已經來不及了。

原來國家隊一直提倡的“堅持創新、突破自我”不隻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内涵。這是通過周雨的回答,我才領悟到的,感謝周雨。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周雨的了解:如果你想進步的話,你肯定是要苦練,加練,進而實作技術突破!技術突破肯定要從力量,速度上突破為主,但是我的身體已經定型了,很難做到!如果堅決要突破,辦法就是上“量”,第一通過絕對力量的訓練,提高力量;第二能為了一個技術,練習上萬次甚至十萬次之多;但是我技術出來了,傷病也就跟着來了!是以你沒有這樣的“量”的堆積,你又談何突破呢?很多老隊員的傷病,基本都是為了競争、突破而留下的!

“馬龍到底強在哪”“漲球終極秘笈是什麼”一篇采訪稿統統告訴你2021年/第215篇原創作者:楊 磊

我的了解:其實無論國家隊的頂級選手,還是普通業餘愛好者,殊途同歸。要想提高球技,在科學訓練的前提下,唯一的訣竅——上“量”,一是提升絕對力量,二是提高重複數量,别無他法。另一方面,也從一個新的視角揭示了為什麼老隊員傷病多,一方面是生理規律,另一方面是為了競争、突破自我而留下的,這讓我無形中對馬龍、許昕、劉詩雯等仍在堅持的老隊員又多了一份敬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