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作者:上觀新聞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就有中餐館。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美國的中餐館,就超過5萬家,超過了麥當勞餐館的數量,超過了日本餐館、越南餐館、南韓餐館、印度餐館等其他國家風味餐館的數量總和。從那些再普通不過的中餐館菜單上,可以看到我們中國人熟悉的菜肴:春卷、餃子、蛋花湯、馄饨湯、酸辣湯……但是,每一個中餐館,無論其餐館的規模、年代、風味,以及經營者來自何方,從菜單上看到的,都不僅僅是菜肴的名稱,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中國移民的曆史,是那些久遠的傳說,那些奮鬥和掙紮。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低檔中餐館

幾乎所有的中餐館裡都有一道菜:炒雜碎,英文寫法是chop suey。雜碎,是一個不太高雅的詞彙,卻是在美國久負盛名的一道中國菜的名稱。100多年來,很多中餐館就叫“雜碎館”,美國人把吃中餐叫“吃雜碎”。可是,美國人不知道,中國本來沒有這道菜,是華工們來到美國以後發明的。

19世紀中期,伴随美國西部的淘金熱,首批華工來到美國舊金山一帶,中餐由此登上世界舞台。如何能在艱苦的環境裡,花最少的錢,做出最能滿足中國胃的菜肴?聰明的華工們就用美國人不吃的動物内髒,比如雞心、鴨心、雞肫、鴨肫,和一些蔬菜的邊邊角角,一點點芹菜,一點點洋蔥,一點點甘蘭菜,胡亂炒在一起,再放點蒜,放點辣椒,做成了這道為遠離故土的華工們所喜聞樂見的有故鄉味道的菜肴。因為這道菜用的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下腳料,是“雜碎料”,是以這道菜就被稱為“炒雜碎”。

這隻是關于“炒雜碎”起源的一個版本。還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流傳廣泛、比較有名的版本還和清朝大臣李鴻章有關。據說,李鴻章19世紀末通路美國時,有一天,有個美國客人來訪。李鴻章挽留客人用餐,就讓随行廚子做中國菜。可天色太晚,廚房裡已經沒有什麼食材,商店也關門了,廚子就把廚房裡剩的各種碎肉碎菜炒成一鍋。客人吃後稱贊味美,問李鴻章這菜叫什麼,李鴻章随口說是“雜碎”,是以這道菜被稱為“李鴻章雜碎”。當時,李鴻章訪美甚為轟動,冠上李鴻章的大名大概是為了吸引顧客,其實炒雜碎早在李鴻章訪美前就已經在美國流行了。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雞肉雜碎

曾幾何時,因為排華反華,炒雜碎也被美國人诟病斥責,危言聳聽地宣揚,中國人用老鼠肉炒菜。但是,中餐在逆境中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經過100多年的演變發展,中餐館的廚師們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喜好和口味,在烹饪炒雜碎時,不再使用動物内髒和蔬菜的邊角料,而是用新鮮優質的蔬菜、雞肉、豬肉、牛肉和海産品。有些客人不吃辣,那麼除非客人特别要求,否則就不放辣椒。因其深受廣大美國群眾的追捧,炒雜碎成了中餐的一個符号、一個象征。很多美國食客一進中餐館就點炒雜碎,就如同到了北京就要吃烤鴨,到了上海就要吃南翔小籠,到了南京就要吃鴨血粉絲湯,到了西安就要吃羊肉泡馍……

一道小小的炒雜碎,從用料低廉、曾被美國人不屑一顧的街邊小食,發展成為幾乎每個中餐館都不可或缺的菜肴,華麗轉身,登堂入室,成為餐桌上的寵兒,還經常出現在很多美國電影電視劇中。這多像背井離鄉的華工華人,雖然曾經地位卑微,卻能在艱苦的環境裡苦中作樂,發熱發光,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在陌生的異鄉生根發芽,繁衍生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從社會底層逐漸步入主流社會。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美國中餐館菜單

可以這樣講,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的移民史。中餐館菜單上的每一個漢字、每一幅圖檔,無不講述着華人的吃苦耐勞、堅強隐忍與不屈不撓。那在湯鍋裡翻滾的,不是雞湯魚湯,而是無數華人的血與淚;在炒鍋裡上下飛舞的,不是菜和肉,是華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調料罐裡裝的不是油鹽醬醋,是華人心中的酸甜苦辣;擺在客人面前如百花盛開般的菜肴,之是以奪目芳香,因為它們釀自于華人經受的苦難。

伴随着中餐在美國的流行,英語中出現了很多源自于中文的英文單詞。Ramen,發音酷似中文的“拉面”。的确,這個單詞就是“拉面、面條”之意,在美國産的友善面包裝袋上,用的就是這個詞;Tofu,發音酷似“豆腐”,也确為“豆腐”的意思,美國商店裡賣的豆腐的盒子上,這個詞赫然入目……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美國商店買的友善面,可見英文單詞 ramen

從小雜碎到高大上: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演變史,就是一部華人移民史

美國商店買的豆腐,可見英文單詞 tofu

題圖為:百年前的老中餐館 “雜碎館”

(本文編輯朱蕊 圖檔由作者提供)

欄目主編:伍斌 曹靜 文字編輯:朱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