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21時49分,著名學者、詩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任洪淵先生逝世,享年83歲。任洪淵曾說自己是“側身走過同代人的身邊”的人,而他生前被學生們稱為不混圈子、不會彎腰,“是北京師範大學這座詩歌名校活着的,一直在跳躍着的詩歌之魂。”

<h4>他講課是學生們的美好回憶</h4>
任洪淵女兒任汀告訴記者,她父親今年5月初被查出胃癌晚期,“他是一個理性的人,一直以來都知道病情。他面對生死從容、平和。”任汀透露,直到上周,她父親依然還在口述自己的傳記,他生前最大心願就是出這部傳記,還有個人作品全集。
任洪淵1937年生于四川邛崃。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61屆畢業。1983年至1998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著有詩與詩學合集《女娲的語言》、漢國文化詩學導論《墨寫的黃河》、多文體書寫的漢國文化哲學《漢語紅移》、詩集《任洪淵的詩》。台灣出版《當代大陸詩選·任洪淵詩選》一輯。作品選入國内外多種文集。
任洪淵是北師大現代詩歌群的創始者,在北師大任教期間,為詩壇培養了“北師大詩群”的侯馬、沈浩波、桑克、朵漁、伊沙、徐江、南人、宋曉賢等一大批重要詩人。任洪淵離世後,“北師大詩群”的詩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寄托對老師的懷念之情。
詩人伊沙懷想起1985年進入北師大中文系的日子時說:“任老師當時講當代文學,他充滿詩意的講課,美學含量很高,他帶點南音的國語,是很多同學的美好回憶。”
去年,伊沙請任洪淵到陝西做了一系列詩歌活動,還曾請老師到家裡住了3天,“那幾天他遍遊西安名勝,吃遍了西安小吃,他一直談論的還是詩歌,他說,那是最美好的。”
“一個詩人是什麼樣子?他的永不同流合污,永不低頭,永不彎腰,這是他留給學生最大的财富。”詩人沈浩波回憶道,每次和老師見面或通電話,大家暢談詩歌,談到高興時哈哈大笑,“任老師一直都和我讀大學時一樣,敏銳而熱烈,靈動而跳躍。每每聊一兩個小時,都覺得不能盡興。”
在沈浩波的記憶深處,“任洪淵就是詩歌精神的象征,他的不甘、不屈、不服、不羁、自由、傲慢、冷峻、熱烈……在我心中構成了一副完美的詩人圖像。”他認為,任洪淵是穿越世紀的特别存在,其寫作和思想的先鋒和超前很罕見。
裡所永遠記得和老師的第一次見面。2010年冬天,裡所在北師大讀研,那天讀了老師的詩《初雪》,正好趕上2010年第一場雪,一路上她想着“我開花了/是水的花……我又開花了/紛紛的白火焰,燒毀了冬天”,是以格外開心。裡所說,任老師也是美食家,愛請學生吃飯,裡所就吃過老師請的蟹粉小籠,還在峨眉飯莊吃過川菜,那是他年輕時就去吃飯的餐廳。
<h4>他一生清高與詩壇保持距離</h4>
“驚聞任洪淵先生離世,多年前應約編選一個當代詩歌選本,我選了他的《秭歸屈原墓》,這是他最好的詩之一,如今,可做洪淵兄的墓志銘了!”詩人王家新在他的微網誌寫下這樣的文字。
“他是一個與世無争的詩人,他獨立、自尊,與詩壇一直保持距離。”王家新認為,任洪淵不是将詩歌做為獵奇個人功名的手段,他唯一希望的就是寫出自己滿意的詩作,并找到自己的知音。
而在沈浩波看來,長期以來,任洪淵的創作受到尊重的程度還遠遠不夠,他認為這與他性格不無關系,“他清高、孤傲,但他曾經不下十次告誡我不要孤傲,他擔心我是以受到傷害。我真的特别感動。”
沈浩波直言,任洪淵的詩歌很難進入,旁人也很難按他的方式寫作,他是真正的學院派詩人,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寫作,“他其實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家。”沈浩波甚至認為,任洪淵的美學成就高于詩歌成就,他的創作集東方古典美學、俄羅斯文學、後現代哲學等多種元素一身。
“任先生說過,他一生沒寫過一個讓他臉紅的字。”在王少勇看來,有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先生的價值需要給曆史一些時間去銘記,需要給大衆一些時間去發現。”
<h4>(原标題:著名詩人、學者任洪淵逝世,培養出“北師大詩群”的人走了)</h4>
<h4>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路豔霞</h4>
<h4>流程編輯:TF021</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