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谧去世之後,劉裕如願地成為了新任執政官,但他這個執政官做得并不開心。
從地方上來講,劉裕失去了兖州和青州的控制權;從中央上來講,劉毅獲得了開府的權力,時刻威脅着劉裕的地位。
在這種局勢中,劉裕想要破局,就隻能借助戰争手段。巧合的是:南燕皇帝慕容超居然在此時率軍入侵東晉了。

關于慕容超入侵東晉的動機,史書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年前,慕容超送了一百二十名太樂女伎給後秦,但現在慕容超有些後悔了。
因為此時的慕容超正在舉辦宴會,他發覺自己皇宮裡的樂師稀少、舞女不全。送給後秦的一百二十名太樂女伎當然不好意思要回來,于是慕容超就入侵東晉,打算掠奪一些東晉的太樂女伎回來。
南燕主超使左仆射張華、給事中守正元獻太樂伎一百二十人于秦,秦王乃還超母妻,厚其資禮而遣之,超親帥六宮迎于馬耳關。——《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六
春,正月,庚寅朔,南燕主超朝會群臣,歎太樂不備,議掠晉人以補伎。——《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七
劉裕正愁沒機會破局,慕容超送上如此良機,劉裕當機立斷決定北伐。在經曆了一系列的戰争之後,劉裕滅掉了南燕。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毫無可信度,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南燕弱小,絕不敢主動挑釁東晉。
南燕雖然也是一個國家,但其所占領的地區,充其量也就相當于東晉的一個州。小國面對強國,通常隻能戰戰兢兢地活着,絕不會失心瘋去挑戰強國。
二、南燕幾乎無盟友。
如果有一個強大的盟友支援,小國也是敢主動挑釁大國的。可從戰争過程來看,後秦的确派了一支軍隊來幫助南燕,但很快就撤走了,因為後秦内部也不安穩。除此之外,再無任何勢力敢于救援南燕。
曆史真相是怎樣的?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我敢肯定,這段記載隻是一種政治宣傳,距離真相肯定是十萬八千裡。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官渡之戰結束以後,袁紹去世,袁氏最終敗于曹操。是以我們從史書上了解的官渡之戰幾乎是沒有争議的,袁紹怎麼看都像個傻子,曹操怎麼看都是英明神武的主君。
赤壁之戰結束以後,曹操雖然失敗卻并未去世,劉備和孫權也沒能滅掉曹操。是以我們從史書上了解的赤壁之戰簡直就是一個個羅生門。
在赤壁之戰中,曹軍何時爆發了瘟疫?曹軍是否受到了火攻?這兩個問題,沒人能給出一個無争議的答案,因為曹劉孫三家的記載各不相同,我們該相信誰呢?
回到南燕入侵東晉這件事情上,入侵緣由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一點,入侵緣由絕不是史書所寫的那樣。那種寫法,除了肆意醜化南燕皇帝慕容超之外,沒有任何研究的價值。
隻可惜南燕被滅,我們看不到南燕的辯護之詞了。正如袁氏被滅,我們看不到他們關于官渡之戰的辯護之詞一樣。
很多人說:慕容超就是一個分不清利害關系的昏君。這種說法,未免也太小瞧慕容超了。我們隻要仔細分析一下慕容超上位的背景,自然會對他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慕容超名義上是南燕皇帝慕容德的侄子,可實際上雙方的感情并不太深,因為慕容超一直以平民的身份居住在後秦,直到慕容德臨終前幾個月才來到南燕。
慕容超的這種做法,被旁人嘲笑了一番,皇族慕容法很不屑地說道:“聽說西漢的時候,就連占蔔算卦的人都敢假稱是太子,這種阿貓阿狗說出來的話,誰知道是真是假呢?”
法曰:“昔漢有蔔者詐稱衛太子,今安知非此類也!”不禮之。——《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六
慕容超之是以能成為南燕的皇帝,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慕容超是慕容德唯一的侄子,而慕容德的兒子已經全部去世了。
叔侄倆雖然接觸的時間很短,但慕容德非常喜歡這個慕容超這個侄子。因為慕容超是一個情商極高的人,在他的侍奉下,慕容德的心情一直都很愉悅。慕容超在宮外也是謙遜待人,朝堂内外都紛紛贊譽慕容超。
超入則侍奉盡歡,出則傾身下士,由是内外譽望翕然歸之。——《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六
二、朝堂各大實力派都希望擁立一位弱勢的皇帝。
慕容超除了在血緣上與慕容德親近之外,其在南燕實在缺乏堅實的基礎。是以在慕容德臨終前,段太後幾乎是扯着嗓子大喊:“讓慕容超繼位嗎?”在得到肯定回複之後,慕容超才最終成為了皇太子。
是夜,疾笃,瞑不能言。段後大呼:“今召中書作诏立超,可乎?”備德開目颔之。乃立超為皇太子,大赦,備德尋卒。——《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六
但這兩個原因,最多隻能保證慕容超順利繼位,卻無法避免慕容超變成傀儡。兩晉南北朝的皇帝大多都非常憋屈,不是傀儡就是白癡,被廢被殺更是家常便飯。
慕容超在南燕僅僅生活了幾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擁有什麼像樣的勢力。但慕容超在繼位之後,卻一心要搞中央集權,大肆提拔出身寒微的小人物(公孫五樓)。
面對慕容超的這種做法,南燕各大實力派都被震住了。這小皇帝是想找死嗎?
慕容超的這種做法,不但沒能震住南燕各大實力派,反而把他們都給惹怒了。在這種背景下,南燕重臣封孚站了出來,規勸慕容超,要懂得尊重各大實力派,别整天提拔那些出身卑微的小人物。
面對封孚的勸說,慕容超無動于衷,繼續我行我素地搞集權。在這種背景下,南燕的各大實力派打算給慕容超一點顔色看看。
封孚谏曰:“臣聞親不處外,羁不處内。鐘,國之宗臣,社稷所賴;宏,外戚懿望,百姓具瞻;正應參翼百揆,不宜遠鎮外方。今鐘等出籓,五樓内輔,臣竊未安。”超不從。鐘、宏心皆不平,相謂曰:“黃犬之皮,恐終補狐裘也。”——《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六
還是這個封孚,他直接公開硬頂慕容超:“我看你跟桀纣差不多!”桀纣是皇權政治裡公認的昏君和暴君,封孚把話說到這個份上,應該說已經是圖窮匕見了。
超嘗臨軒問孚曰:“朕可方前世何主?”對曰:“桀、纣。”超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六
很多人根據這件事,認為封孚是個忠臣。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封孚之前的說辭:他認為慕容超就該重用皇族和外戚,不應該讓出身卑微的小人物登堂入室。
這算哪門子的忠臣?這分明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啊!
很多人說慕容超昏庸、貪婪、殘暴,可問題是:慕容超已經得罪了各大實力派,如果他再把全國人民一并得罪了,那他憑什麼維持自己的統治基礎呢?就憑他是皇帝嗎?
基于皇權政治的觀點,皇帝自然是無所不能的。可隻要我們翻開史書,看看那些被殺被廢的皇帝,就應該明白一個事實:如果隻有一個皇帝的頭銜,那這個皇帝就沒什麼了不起的。
被各大實力派圍追堵截的慕容超并沒有是以而倒下,一年之後,慕容超把所有敢于反抗他的實力派全部收拾出局。
超收其黨侍中慕容統等,殺之。征南司馬蔔珍告左仆射封嵩數與法往來,疑有奸,超收嵩下廷尉。太後懼,泣告超曰:“嵩數遣黃門令牟常說吾雲:“帝非太後所生,恐依永康故事。我婦人識淺,恐帝見殺,即以文法。法為謀見誤,知複何言。”超乃車裂嵩。西中郎将封融奔魏。——《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六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劉裕滅桓玄,中間耽誤了一個月,用以和豪門士族談判;劉裕滅桓氏,中間吃了一場打敗仗,耽誤了半年,用以和桓氏角力。
雜七雜八地這樣一算,劉裕收拾一個桓氏就用了小一年的時間。而慕容超收拾反對自己的各大實力派,滿打滿算也就一年。這還是建立在劉裕手握北府,慕容超孤身入南燕的實力對比之下。
劉裕擁有極強的政治能力,但基于上述事實,我可以肯定一點:與劉裕相比,慕容超的政治能力絕對也是當世一流的,其手腕甚至比劉裕更為強硬。
而在東晉北伐南燕的過程中,慕容超僅憑一座孤城就與劉裕對抗了整整半年。
很多人都說,這是劉裕為了收群眾之心,是以不急不緩地圍攻。在我看來,這種說法的可能性極低。因為當劉裕攻破廣固城之後,他甚至都有了屠城的想法,可見他早就對廣固城恨得牙癢了。
裕忿廣固久不下,欲盡坑之,以妻女以賞将士。——《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七
如果劉裕是為了收群眾之心,刻意不急不緩地圍攻,又怎麼會在城破之後做出這種反應呢?
基于上述事實,我可以肯定一點:慕容超不但有着不俗的軍事才能,更有着出衆的人格魅力。
困守孤城這種行為,最危險的不是敵軍強大,而是内部生變。在一個通訊完全被隔絕的孤城,内部守軍的心理壓力一定會非常大。
如果領袖沒有出衆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馭下手段,誰會願意陪他困守孤城呢?那種寂寞感、那種與世為敵的恐懼感,随時都會吞噬一個人的意志。
慕容超就是這樣一個政治手腕高超、人格魅力出衆、又有一定軍事才能的君主。這樣的人,無論在哪個朝代都可以被稱為“人傑”,他又怎麼會因為幾個樂師舞女而選擇挑釁東晉這個強鄰呢?
再結合一下這位皇帝的身份和上位方式,大家不覺得他和西漢時的漢宣帝極其相似嗎?隻不過漢宣帝最終熬死霍光并幹掉了霍氏,而慕容超卻沒能越過劉裕這道坎。
如果不考慮西晉和東晉的連帶因素,也不考慮漢人光複中原的執念,單看東晉北伐南燕這件事,我們可以直接将這場戰争定性為“侵略”。
劉裕攻下廣固城之後,一度有屠城的想法,在韓範(南燕降臣)的勸谏下,劉裕放棄了屠城的打算。但他依然殺死了三千多人,并把他們的妻女賞賜給自己的下屬。
韓範谏曰:“晉室南遷,中原鼎沸,士民無援,強則附之,既為君臣,必須為之盡力。彼皆衣冠舊族,先帝遺民;今王師吊伐而盡坑之,使安所歸乎!竊恐西北之人無複來蘇之望矣。”裕改容謝之,然猶斬王公以下三千人,沒入家口萬馀,夷其城隍。——《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七
看到上述記載,大家有沒有聯想到“鬼子進城”呢?
從天下格局來看,當時的北方并沒有出現強大而統一的帝國。此時的北魏還是一個以遊牧經濟為主的國家,主要影響力在長城以北的相關地區。而前秦倒下之後,他的繼承者後秦卻不具備前秦的統治力。而在東晉内部,豪門士族已經全線撤退,從中央到地方都能看到北府勢力的身影。
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東晉北伐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了。隻要有一位願意北伐的執政官牽頭,北伐之行應該不會出現什麼波折。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也詳細地介紹了劉裕成為執政官之後的困境,他迫切地需要一場戰争來破局。在這種背景下,南燕“适時地”與東晉發生了邊境沖突,然後劉裕順勢北伐。
邊境沖突這種事,向來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有理,要看誰能獲勝,誰更會宣傳。
但如果我們從事件本質來梳理,自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東晉強而南燕弱。
南燕或許不是什麼清白的受害者,但隻要我們能夠站在客觀的立場,自然更能明白一件事:所謂的“南燕挑起沖突”不過是一面之詞,真相到底是什麼?相信各位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