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跟着秦伯未先生學習“成方”的靈活運用。
成方是前人的處方用藥經過實踐有效後遺留下來的,必須加以重視,而且要做好處方用藥,也必須胸中有較多的成方作為資本。
但是,成方中有通治方和主治方,必須厘清。
什麼叫做通治和主治?
徐靈胎曾說“一病必有一方,專治者名曰主方,而一病又有幾種,每種亦有主方”,又說“專治一病為主方,如一方而所治之病甚多者,則為通治之方”。
是以,他在《蘭台軌範》裡分别通治門和各病門。
我認為通治方和主治方各有特點,通治方也有主病,但治療範圍比較廣泛。
如能對通治方善于加減使用,在處方用藥上是良好的基本方劑;相反地将它随便套用,就會浮而不實,成為庸俗化了。
01
例如,六味地黃丸主要是治腎陰虧損引起的瘦弱腰痛等證,雖然書上說治肝腎不足,也有說三陰并治,并謂自汗盜汗,水泛為痰,遺精便血,喉痛牙痛……都能治療,畢竟要認清主因、主髒、主證,根據具體病情而加減。
假如認為陰虛證都能通治,對所有陰虛證都用六味地黃丸,肯定是療效不高的。
事實證明,前人治肺腎兩虛的勞嗽,加麥冬、五味子名為長壽丸;治肝腎兩虛的目眩昏糊,加枸杞子、菊花,名為杞菊地黃丸;再有治本髒虛弱的腰膝酸痛,也加杜仲、牛膝;小便頻數加益智仁,并去澤瀉。
是以,我意味着處方用藥應當有一個成方作為依據,但在具體運用時必須通過獨立思考,這樣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不斷地創造性的新的事迹出現。
02
大家知道左歸飲和左歸丸也是補腎的著名方劑,而且力量勝于六味地黃丸。
其實左歸飲就是在六味丸内去丹皮、澤瀉,加枸杞子、炙草;左歸丸就是在六味丸内去丹皮、澤瀉、茯苓,加枸杞子、鹿角膠、龜闆膠、菟絲子、牛膝。
張景嶽自己曾說“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是以六味丸的主藥根本沒有變動,很自然地達到了推陳出新的境界。
同時,又指出了臨床上具體使用方法:
用左歸飲的時候,見肺熱而煩者加麥冬,肺熱多嗽者加百合,脾熱易饑者加芍藥,心熱多躁者加玄參,腎熱骨蒸者加地骨皮,陰虛不甯者加女貞子,血熱妄動者加生地;
用左歸丸的時候,如大便燥澀者去菟絲加苁蓉,虛火上炎者去枸杞、鹿角膠加女貞子、麥冬。
更可看到在臨床具體使用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03
通過張景嶽的啟發,我以為運用成方必須分析主治、主藥,同時也必須根據具體病情加減。
比如歸芍地黃湯治肝腎陰虛的證候,即六味地黃東加當歸、白芍,其中歸、芍當然為補肝血的主藥,補腎陰的主藥則為熟地、山萸。
處方時可将這四種作為基本藥,再考慮同樣能滋補肝腎陰血的枸杞、女貞、首烏、阿膠等作為協助,這對原方的主治不變而力量可使雄厚。
另一方面,滋補肝腎是偶方的一種,有平衡的補法,也有側重的補法,這就須視具體病情來決定。
是以把這些藥物配合起來,可以産生三個不同的形式:
第一,肝腎兩補法,即肝腎并重的通治方:
熟地、山萸、枸杞、女貞+當歸、白芍、首烏、阿膠。
第二,滋腎柔肝法,即滋腎為主佐以養肝的通治方:
熟地、山萸,枸杞、女貞+當歸、白芍。
第三,子虛補母法,即補肝為主兼予滋腎的通治方:
當歸、白芍、首烏、阿膠+熟地、山萸。
滋補肝腎的藥不止這幾種,配合也并非那麼機械,尤其效力的輕重須視藥物本身的力量和用量如何,不能單從藥味的數量來衡量。
這裡僅是用來說明,在成方的基礎上可以适當地加減,在雙方兼顧的時候應當分别主次。
但是這樣的處方比原方雖有變化,總之是一個通治方,因為肝腎陰虛能引起多種病證,究竟治哪一種病證不夠明确。
假如,見頭暈、目眩、耳鳴加入龜闆、牡蛎、菊花、天麻;午後潮熱、手心灼熱多汗加入鼈甲、丹皮、地骨皮、白薇之類,将原因療法密切結合症狀,便能将通治方轉變為主治方。
這是處方用藥的正常,隻有掌握這正常才能出入變化,得其環中,超乎象外。
當然,适應地選用成方和适當地加減,還須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體質。
例如熟地性溫滋膩,對内熱的患者可改用生地,腸胃薄弱的或将熟地炒用,或砂仁拌用。這類經驗在老大夫最為豐富,必須細心學習。
此外,選用成方大多以主證為主,但在上面說過,病因和病位實占重要地位,是以選擇主證方劑的同時,必須注意到病因和病位是否符合。
如果主證相同而病因或病位不符,不能認為就是對證處方用藥;反過來說,假如病因和病位相符,即使主證不盡相合,卻有值得考慮的必要。
我嘗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寒胃痛,又用桂枝東加黃芪、當歸治體弱容易感冒及引起關節疼痛的患者,收到良好效果,便在于此。
推而廣之,我常用外科的陽和湯治療頑固的痰飲咳喘,效果勝于小青龍湯。理由很簡單,小青龍湯是治風寒引起的痰飲咳喘,陽和湯卻與痰飲的發病原因和病理相吻合,且能結合到痰多的症狀。
這裡充分說明了所謂成方的靈活運用,不僅在于加減方面,主要是在理論指導下獨立思考,才能在使用上更為靈活廣泛。
正因為此,倘然允許說重視主證而忽視病因病位是舍本逐末,那麼可以體會到不但用方如此,用藥也是如此。
近來有人隻講藥物的主治,不講究它的氣味歸經,我以為主治固然要講,氣味歸經絕不能放棄,否則便會與辨證施治脫節。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謙齋醫學講稿》,秦伯未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