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野渡海戰役的統計資料及意義

陳充

關注軍旅警營公衆号

閱讀更多軍旅美文

四野子弟

編者:海南島戰役,是第四野戰軍南下最後一戰,也是最及時的一戰。今年适逢海南島解放70周年,“四野子弟”特推出系列文章,供回顧和紀念!本文來源于投稿(作者:陳充,原标題:渡海戰役勝利的偉大意義)。軍隊,是成長的大熔爐;軍營,是青春的集散地。曆史不遺忘,青春不散場。若有感觸,歡迎留言分享;若有故事,歡迎郵件投稿。記錄在,記憶就在;記錄在傳播,記憶就在傳承。分享資訊,分享觀點,隻為了一起緬懷先人,銘記曆史,啟發思維。

渡海戰役的勝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正如當時直接指揮海南島戰役的四野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将軍所說:“海南島戰役的勝利,粉碎了蔣幫以海南為據點負隅頑抗的企圖,使海南人民得到了解放”。“海南島的解放,不僅對于廣東、中南地區當時的經濟恢複,而且對于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寶島的開發,直至捍衛祖國領土完整,保衛神聖海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①]。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四野渡海戰役的統計資料及意義

第一,殲滅了3萬多國民黨軍隊的兵員,削弱了國民黨軍隊的力量。

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部于5月14日,釋出解放海南島戰役的戰績公報稱:我軍一部在瓊崖縱隊直接配合下,在中南區人民特别是廣東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以分批潛渡及大舉敵前登陸的作戰方式,發起肅清瓊崖殘匪的作戰,于半個月内(自4月17日我軍在瓊北大規模登陸至5月1日解放北黎港為止)迅速粉碎了敵軍的一切抵抗,全部解放海南島。妄圖依據海南島進行頑抗的國民黨殘匪胡亂吹噓的所謂“海陸空立體防禦”、“海南防線固若金湯”等神話已完全歸于幻滅。海南戰役的勝利說明,中國人民的勝利,是任何反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整個渡海戰役,共計斃敵5679名,俘敵24885名,淹死敵1000名,受降敵1584名,合計33148名,其中将官有六十二軍中将副軍長羅懋勳(俘),四軍二八六師少将副師長邱國染(俘),六十二軍一五三師少将副師長張滌江(俘),六十二軍一六三師少将副師長邢卓如(俘),保警三師少将副師長韓鵬(俘),第三艦隊司令王恩華(傷後死),六十二軍少将參謀長溫轟(斃)。

在海南戰役中,我四十軍斃敵3000名,俘敵11710名,合計14710名;四十三軍斃2415名,俘敵12175名,淹死敵1000名,受降敵1584名,合計17174名;瓊崖縱隊斃敵264名,俘敵1000名,合計1264名。繳獲各種炮418門,名種槍17209支,擊毀敵艦一艘,擊傷敵艦五艘,擊沉敵艦一艘,擊落敵機兩架,繳獲敵機四架。我軍傷亡損失4614名(四十軍1385名,四十三軍3153名,瓊崖縱隊76名)[②]。

解放海南戰役的勝利,用木船沖毀了國民黨軍隊的海陸空立體防線,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戰績,給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提供了可靠的經驗并增強了信心。

四野渡海戰役的統計資料及意義

第二,渡海作戰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當局變海南島為“第二個台灣”的美夢,為鞏固祖國南疆保衛祖國安全,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重要條件。

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海南島是中國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被蔣介石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蔣介石龜縮到台灣後,妄圖以舟山,金門,萬山,海南諸島互為倚角,構成一道防衛台灣的海上屏障,作為“反攻大陸”的跳闆。蔣介石任命薛嶽為“南海防禦總司令”,糾集殘兵敗将十萬人,仗着美帝國主義“援助”他的幾艘軍艦和幾十架飛機,加緊鞏固其所謂的“陸海空立體防禦”,不斷派軍艦到大陸沿海騷擾破壞,派飛機竄入廣州,武漢等城市狂轟濫炸,嚴重威脅着我國南部的安全。

海南又是我國南疆的重要門戶,它既可控南海交通要沖,又能扼兩廣出入咽喉,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海南的勝利解放,使國民黨當局失去了僅有的第二大“反攻大陸"的基地,徹底粉碎了他們變海南島為“第二個台灣”的妄想,拔掉了它在南海上的主要基地,打破了它“反攻大陸”的海上部署,斬斷了它封鎖大陸的鎖鍊中至為關鍵的一環,使海南島一躍成為祖國南方國防前哨,成為保衛祖國安全、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鋼鐵堡壘,捍衛祖國南海海疆和南海諸島主權的可靠後方基地。偌大一個海南島,如果被國民黨蔣介石控制,那麼,将會給我國的南部邊疆與海疆帶來難以想像的困難局面。是以,海南的解放關系着祖國大陸尤其是南方的和平與安全,曆史的程序已經給予我們很好的印證。

四野渡海戰役的統計資料及意義

第三,渡海作戰的勝利,極有利于人民解放軍集中力量進行抗美援朝戰争,對以後的援越抗美戰争也有重要的作用。

1950年5月中旬,蔣介石吸取海南守軍被殲3萬餘人的教訓,為了鞏固台灣,主動收縮戰線,自舟山群島撤退了十餘萬守軍,進而使杭州灣及江、浙沿海地區擺脫了蔣軍的封鎖。

6月25日,也就是海南戰役結束一個多月之後,北韓戰争爆發了,美國的海、空軍事力量就侵入了台灣和台灣海峽。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海南島沒有解放,美軍會不會侵入海南島和瓊州海峽呢?即使美軍不這樣做,蔣介石在台灣的安全確定無虞的情況下,他完全可以抽調大部分海、空兵力來增援和鞏固海南島。

如果海南島成為了“第二個台灣”,那麼北韓戰争爆發之時,我們很可能在局面上會陷于被動,我國南方将面臨更大的軍事壓力,勢必要大量分兵去保衛南部海防,一方面要警戒台灣方面,另一方面要防衛海南方面,這對于我們集中力量進行抗美援朝作戰極為不利。但是解放了海南後,情況就發生了重大轉折。

盡管解放海南到北韓戰争爆發僅僅相隔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就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使我們赢得了時間和局面上的主動,使黨中央在作出抗美援朝重大決策的過程中免除了一大後顧之憂。随後參加解放海南戰役的原第十五兵團主力之一的40軍成為第一批入朝參戰的4個軍之一,統一指揮解放海南的第十五兵團主要負責人及其上司機構,并入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所,成為志願軍指揮機構。

這些都說明了第十五兵團參加渡海戰役的軍事上司人及所屬部隊在抗美援朝戰争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這一切如果沒有渡海戰役的勝利都是不可想象的,他們極有可能都被牽制在南方而難以北上。

第15團部和第40軍被牽制住了,就不可能及時組建東北邊防軍,進而會拖延入朝作戰的時間,志願軍入朝隻要晚半個月,後果将不堪設想。另外,如果海南島和北部灣控制在美、蔣手中,那麼以後的抗美援越鬥争也将會更加困難,既要加大力量防備海南的國民黨軍隊,援助物資也難以通過北部灣運抵越南。

第四,渡海作戰的勝利使海南獲得全面解放,翻開了海南曆史新的一頁。

“海南解放前夕,從大陸逃竄到海南島的國民黨加緊白色統治,海口處在災難深重之中。”當時就讀于國立華僑中學(今海南僑中)的唐冠雄說,當時的海口工業支離破碎,道路破爛,内河、港口淤淺,交通處于癱瘓狀态。文化教育事業凋零萎謝,市場更是一片蕭條零落,洋貨充斥,通貨膨脹,資本家投機倒把。

海南著名的曆史勝迹——五公祠,變成國民黨的兵營。在不足一平方公裡的市區内,特務流氓打手橫行,乞丐滿街頭,賭窯、妓院遍裡巷,人民在恐怖、失業和饑餓中過着苦難的日子[③]。老百姓對國民黨已不抱有任何幻想。

這種情況下,首先,海南的勝利解放就使災難深重的海南各族人民徹底擺脫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開啟了海南曆史的新紀元,這是海南曆史上最偉大的轉變和巨大的進步。其次,海南的解放,為開發建設海南創造了前提條件。海南島上蘊藏着大量的資源,熱帶作物異常豐富,自古以來海南人民進行的建設及國民黨反動派從大陸上掠奪到島上的資财,由于解放軍進展神速,敵人還來不及進行大規模破壞和運走,這就大有助于今後海南經濟建設的恢複和發展。海南的解放,使其得以進入和平建設的新時期。經過 60年的艱苦創業,海南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再者,有了海南的解放,才有海南改革開放、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曆史機遇;才有海南站在建設國際旅遊島新一輪改革開放制高點的今天;才有海南從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地區發展成為初步繁榮昌盛的、從貧困步入小康的經濟特區。

總之,海南的解放是其以後發展變化的根本的曆史轉折點,它開辟了海南通向未來的光明之路。

第五,渡海戰役的勝利及海南的解放,對我國完成統一大業,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産生深遠的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際國内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我們争取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創造了有利條件。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在祖國大陸日益繁榮強大、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兩岸經貿關系深入發展、國際形勢發展推動等因素的作用影響下,兩岸正在一步步向統一邁進。而海南的解放對兩岸的統一創造了重要條件。

一方面,解放海南本身就是實作祖國統一大業的一個重要步驟,一個重大政治事件;

另一方面,海南的解放使國民黨當局減少了一個重要地盤,孤立了台灣,使其在以後解決台灣問題時少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讨價還價的籌碼。雖說台灣問題的解決還有一段艱巨的路要走,但假若海南不能解放,比起台灣、海南兩頭兼顧,解決單一的台灣問題相對來說要好得多,因而有利于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

此外,海南與台灣均為孤島,地理位置相似,不管過去還是現在,海南與台灣均有可比性,可以互相影響。1983 年 4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問題讨論紀要》中指出: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對于“促進台灣回歸、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都具有重大意義”。是以,在黨中央“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正确方針政策的指導下,我們今天全力以赴推進海南建設,逐漸縮小與台灣的經濟差距,彰顯政治經濟制度上的優越性,會更加有利于台灣問題的解決。

渡海作戰的勝利有這麼重大的意義,南路人民的全力支援以至作出的奉獻犧牲,都值了。近水樓台先得月。實際上,渡海作戰的勝利,海南島的解放,對南路來說,得益更為直接。

首先,南部沿海及内陸從此得到了安全的保障,整個南路地區從此可放心全面進入和平建設。正如《南路人民報》的評論所說:“對于這一次勝利,相信南路人民都會感到莫大的興奮歡欣,因為從此可以解除過去敵人所給予我們的各種威脅,使我們可以恢複海運,安心就業,并使我們工商各業得到發展,市場得到繁榮的有利條件,迅速去掉過去所存在的顧慮”[④]。海南未解放之前,“海南島的匪機經常轟炸騷擾我城市鄉村,匪特不斷從海岸和邊境潛入内地,勾結惡霸反動勢力,劫掠破壞搗亂我們的後方”[⑤]。

其次,海南解放後,漁業生産的恢複和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海南解放後,南路與海南、廣西等地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促進了南路工農業生産和工商業的快速發展。海南解放戰役損失損壞的船隻經過賠償與修理,使漁業生産大部份恢複,漁民船工失業減少,交通運輸大部份恢複,連帶也活躍了造船業,以及有關造船的商業等,國營貿易公司的貿易範圍擴大了,在雷州半島各縣開始了糧食的供應,北海擴大了紗布的推銷範圍,在湛江供應了桐油及設立修船部,與此同時協助和擴大了人民币的下鄉運動。

據統計,南路1949年到1953年經濟發展是較快的,請看下表幾個主要資料[⑥]:

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工農業總産值(萬元)3817041694479705911567145工業及手工業總産值(萬元)5222712185701054413667農業及副業總産值(萬元)3298434573394004857153478社會購買力(萬元)1755617828200952654036154完成基建投資(萬元)幾乎為011.9466.81539.410309

可以肯定,若海南島沒解放,沒有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南路絕對沒能夠取得這麼快的發展。

再次,渡海戰役的勝利,使南路人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共産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組織,是人民的上司核心,隻有跟着共産黨才能過上好生活。更加了解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是無堅不摧的隊伍,進而堅定跟共産黨走的決心,為共産黨在南路長期執政奠定和擴大了群衆基礎。

[①]鄧華《雄獅飛渡天險 踏破“伯陵防線》,廣東省武裝鬥争史編寫辦公室編《偉大祖國的廣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389頁。

[②]于振瀛《戰争史上的奇迹》,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328頁。

[③]陳文劍 王敬芳《薛嶽逃命“葉挺獨立團”攻占海口》,2010-04-22國際旅遊島商報。

[④]《慶祝海南大捷》,1950年4月25日《南路人民報》。

[⑤]中共湛江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産黨湛江曆次代表大會資料選編》,湛江,2003年出版,第263頁。

[⑥]湛江專署計劃委員會《湛江專區十年來(1949—1959)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彙編》,湛江檔案館52—2—7。統計時湛江專區範圍即是曆史上廣東南路地區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