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作者:哲思學意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這本書初版印三萬冊。當時我想,完了,大概至少十年不能修訂再版了。但是,居然很快賣光,今天還要重印。并且,除收到一些青年讀者們的熱情來信外,我也注意到刊載在《中國社會科學》等一些雜志上的某些頗有水準的學術論文,作者們并不相識,卻一再引用了這本書的一些話。老實說,這都不免使我暗暗高興。之是以高興,倒不是覺得這本書有什麼了不起,而是覺得這正好是對那些在此書出版前後極盡搗鬼能事的人們的一個很好的回報。誠如魯迅所言,搗鬼有術,有時亦有效。打一點不負責任的小報告,造一些無中生有的小謠言,想方設法給你穿一點小鞋子……,鄙人生平遭罹此禍深且久矣,這不過其“小”焉者,但有時也可以使人透不出氣來。估計将來大概也還逃不脫這個華蓋大運。是以趁此書再版時,開頭說幾句并不開心的話,一是趕緊趁此喘口小氣;二是也想告訴支援、愛護我的青年朋友們:在任何一種意義上,學術之路都非坦途。總有些非學術的魑魅魍魉要來糾纏作祟的。不過馬克思引用過的話也有如神符,到此依然适用:“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

牢騷少發,言歸正傳。記得我在美國和一位教授閑談起學術書籍的出版時,他對中國的哲學書能印這麼大的數量頗表驚異。當然,中國人多;不過即使按各種比例折算,數字也仍是驚人。因之,我倒記起恩格斯當年說過,德國勞工階級在上層社會沉溺于膚淺的實務時,卻可貴地保持了理論興趣,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人。我想今天中國特别是中國青年一代保持着強烈的理論熱情和哲學興趣,這也應該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情況和優點。隻有對理論具有學習的意願和探讨的欲求,才能真正從各種庸俗中超越出來,高瞻遠矚,面向未來,清醒地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奮鬥。

記得自己恰好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持并增強了對基本理論的興趣,才寫作這本書的。一些同志屢次問及這本書的寫作情況,初版後記講了一點,語焉不詳。現在趁此機會補充一些作為回答吧。

得從下幹校談起。據說一位外國将軍在戰争中曾帶了本《純粹理性批判》随身閱讀。我當時并不知道這個故事,隻是下幹校不能多帶書,而且要盡量設法少帶,于是我就挑了這一本。我知道這是一本難讀的書,以前幾次都沒能真正啃進去,它“不太厚,卻很經看”(《走我自己的路》《書林》1982年第6期)。也許,在艱難的環境下,最應該讀點艱難的書。……

幹校第一年抓得很緊,勞動、改造、批“516”,根本沒有可能讀書。第二年似乎松了下來,可以釣鼈、下棋、打撲克了,當然也能看書,又當然這種資産階級兼大唯心主義的書還隻能非合法性地看。不過我畢竟不止看了一遍,而且還作了一大學筆記。“1972年從幹校回來後,在家裡我便利用幹校時的筆記正式寫了起來。那時,我雖然深信江青等人必垮,卻沒想到會這麼快,是以寫的時候,是沒想到會很快出版的”(同上)。因為沒打算很快出版,我就可以不必考慮當時流行的觀點和意見。我隻覺得,解放以來許多年,我們幾乎沒有專門研究康德的書,一般哲學史的論著文章對康德哲學也幾乎是無例外地予以漫畫式的否定。另方面,好些搞哲學史的人在私下交談中,又把康德形容得那麼高深莫測玄妙吓人……所有這些都使我覺得應該有一本全面地和通俗地論述康德的書。希望将來有機會改變一下多年對康德的誤解和抹殺,是當時寫作本書的目的之一。

但是,我的德文不行。在五十年代北大讀書時和畢業後雖然兩度學德文,但所達到的最高程度也隻是捧着字典讀一點恩格斯的著作而已,實際上是不能用的,而且早已忘記得一幹二淨,正如當時用功學過的俄文那樣。是以,我隻能根據一些英譯本來進行閱讀和研究。同時,我也知道,“一入侯門深似海”,有關康德哲學的國外文獻,如德、法、英幾個主要語種的學術論著和參考書籍,早已汗牛充棟。僅就考證、注解的著作、文章說,就足夠我看好久好久了。據說一個人必需消磨半輩子才能真正搞通康德的一本主要著作或著作中的某一個問題。例如,國外僅關于《純理批判》一書的某一部分的研究,不就有幾卷本的專題大著麼?這,大概才算是真正的康德專著和康德專家。

從一開始,我就沒打算寫這種專著和當這種專家。我當不了,也不想當。我的目的隻是填補空白。在國内長期沒人作的情況下,根據自己力所能及,作點初步紹介評論工作,如此而已。是以,在初版後記原稿中,我曾聲明這是“外行客串”,被編輯同志認為是客氣話删掉了。其實這并非客氣,而是實情。

但使我想搞這個“客串”,除了上面說過的原因外,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推動力。這就是當時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極大關心和熱忱。當看到馬克思主義已被糟塌得真可說是不成樣子的時候,我希望在論述康德時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系起來。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本來就是從康德、黑格爾那裡脫胎換骨來的,而康德哲學在當代科學文化領域始終有着重要影響,現代自然科學大家幾乎都提到康德,因之倒底如何批判、揚棄,如何在聯系康德結合現代科學和西方哲學中來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方向,似乎是值得一提的問題,盡管這些在這本書裡不可能有真正的展開,隻是稍稍提及或一筆帶過,但即使一兩句話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在當時我以為便是有意義的事情。同時,另一方面,無論在當代國外或國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我認為都有一股主觀主義、意志主義、倫理主義的思潮在流行着。在“文化批判”“階級意識”之類旗号下,馬克思主義竟被解說成了一種主觀蠻幹的理論。這就是我在這本書裡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實踐,強調使用制造工具(物質生産),強調曆史唯物論(客觀規律)以及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原因。從大躍進的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到“文化大革命”的“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以及“鬥争”“革命”就是哲學的一切,等等,不是很需要從理論上來加以好好考慮的嗎?這些便通過評論康德,在當時客觀許可的範圍内,表達了一點自己的看法。是以所謂“康德述評”者,盡管“述”在篇幅上大過于“評”,但後者倒更是我的主要目的所在。

我根本沒有想到,當此書完成并交出才一年多,國内便掀起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大讨論,“實踐”被極大地突出了。雖然我對這讨論的學術水準持保留态度,例如認為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包括“實踐”“真理”“标準”等等并沒講清楚。但這畢竟是次要的。遠為重要的是這場讨論的政治意義和解放思想的啟蒙作用。這當然是我這種“學究氣”的書所根本不可能作到的。

我這本書是有許多缺點的,初版後記曾簡略指出,并期望以後“當修改擴充”。但自一九七六年秋交出書稿後,我就回到“美學和中國思想史”的原領域,再也沒能去碰康德這位龐然大物了。舊業已荒,新知未獲,迄至今日,仍然如此。當然也看了一點書,包括在美國看的港、台“大師”們寫的有關康德哲學的專著,在美國也和一些看過和未看過我的這本書的華人和非華人學者交談過。看來,自己的這個“客串”似乎還可以站住腳。在國内,我也曾向幾位德文既好又專治德國古典哲學的教授同志誠懇請教過,他們都謙遜地未提意見。但我知道,仍如初版後記中所說,這書“無論内容、文字、論證、材料,均多疏漏”。不過我目前實在沒有力量和時間來作修改補充,不能履行初版後記中所許下的諾言,我應在此表示歉意。

在紐約,當我向一位著名的華人學者(也是我的朋友)提及某哈佛大學博士生想作此書的德譯時,他說譯成英文更好,并認為“述”的部分暫可不改,隻改“評”的部分好了。因為他對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大滿意,并嫌正面意見太簡略。這當然不隻是他一個人的看法。但這次對“評”的部分,我也改得不多不大。原因有二:一是我雖還有好些話可說,但并非關于康德,我不能太喧賓奪主(已經奪了不少),這總歸是一本講康德的書。二是我仍基本堅持我原有的所有評論,包括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在内。八年前有位并不高明的洋人對本書某章的一個小注發了一通批評意見,既無論證,也不中肯,水準實在不高,然而卻把我們一些同志吓得屁滾尿流,奉為聖旨,在盲目排外之後又來個盲目崇外,這實在使我感慨萬分。因之,我更不願作任何讓步了。何況,在真理和學術領域,是不存在什麼讓步政策的。我認為,與自然科學不同,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标準。不能一律以外國學者的是非為是非,不能認為凡洋人教授就處處都高出一頭,因為這是完全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奴顔婢膝與愚盲自大都于學術發展沒有好處。

但是,我也接受了我那位朋友的一些意見,這次還是作了一些小的修訂補充。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如果說在初版時,我十分強調實踐作為使用、創造、更新工具的基本意義,是為了指明物質生産是社會的根本,是精神文化的基礎;那麼,這次我除了仍然堅持這一基本觀點外,同時也指出,注意精神建設也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課題。這問題與文化一心理結構有關,與“穩定”有關,而康德哲學在這方面正是有其獨特的貢獻的。這一點在初版中已經提出,這次表達得更為明确突出了。我以為這可能是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道路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應僅是革命的理論,而且也應是建設的理論,建設就包括物質、精神兩個方面,包括新人的塑造。後者其實也是毛澤東特别着重的問題,這問題仍然值得作深入的理論探索。

使我感到高興的是,本書中提到的皮阿惹(Piaget,現一般譯作皮亞傑),近年國内已有好些人在開始研究;對康德哲學的态度和看法,較之以前,也有了極大的變化。當然也還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和争論,這是學術中的正常現象。我想,無論是關于康德哲學和其他本書中提到的問題、學說和人物,都一定會有遠遠超過本書的更多更好的論著問世。

為此我将感到高興。我這個越俎代庖的客串任務将可告一段落。當然,以後如有時間,我還願意再來研究和寫作有關康德和本書中所提及的許多問題。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在初版後記原稿中,我引用了龔自珍的一首詩,後來在好心的朋友建議下删去了。自己從小就喜歡龔的某些七絕,大概屬于偏愛,這首也是其中之一。今天本想把它再抄錄出來,繼而一想,算了,何必又惹人咒罵,自讨苦吃,以後有機會再抄也罷。這裡就暫以另兩首無關的龔詩替代它作為結束吧。

不似懷人不似禅 夢回清淚一潸然

瓶花帖妥爐香定 覓我童心甘六年

古人制字鬼夜泣 今人識字百憂集

我不畏鬼複不憂 靈文夜補秋燈碧

一九八三年秋九月于北京和平裡九區一号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政策

普通人學習哲學,并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比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進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将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生命政策。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松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内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内容。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衆更輕松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着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再版後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