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江西頻道
2020年,全國首個“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大學專業落戶東華理工大學,并将于今年秋季開始招生。87歲的陳安澤教授激動地徹夜難眠。身為旅遊地學學科創始人、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名譽會長的他,專門撰文《為旅遊插上地球科學翅膀》,與同行分享這難忘的時刻,“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将為培養地學研學旅行和旅遊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對地質景觀資源保護、地學知識普及,促進旅遊業走‘科學旅遊’之路大有益處。”
搭載新工科“快速車”,強化旅遊地學學科建設
随着國内外地礦行業市場持續低迷,地質人才進軍新經濟、新技術、新産業等領域的需求不斷擴大。地學旅遊資源因自然風光好、科學含量高而日益受到地質人的青睐,2017年教育部推進“新工科建設”的消息更是振奮人心,為長期“遇冷”的地質人帶來曙光。校黨委書記柳和生說,“獲批‘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大學專業,是學校地學人才培養結出的又一碩果。我們要搭載新工科‘快速車’,拓展地學類專業發展内涵,創設專業發展新增長點,推動傳統地學專業向旅遊地學方向改造更新,讓地質專業再次‘火’起來,地質人才‘活’起來。”
如何培養旅遊地學專業學生多學科視野和跨界整合能力?東華理工的管理者們進行了一些探索。早在2015年,學校就開始了旅遊地學大學人才的培養。2017年,學校依托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建立“旅遊地學”(即“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專業的前身)創新實驗班,開展“地質學 地理學 旅遊管理”複合交叉型旅遊地學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有益探索。
作為一所老牌地質院校,東華理工大學整合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實體與測控技術學院、測繪工程學院、資訊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核地學”優勢資源,組建新工科教育中心。同時,學校融合地質遺迹、地理環境、人文曆史、景觀美學、旅遊規劃等知識體系,制定旅遊地學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并建立與之對應的專業課程群。
學校還在持續改進專業發展和學科建設,努力形成旅遊地學産教融合生态鍊,以地質文化促進生态旅遊,助力旅遊地學推廣普及。“旅遊地學和規劃工程專業的開設将為其他高校今後設定相同專業提供樣闆,還将為地礦轉型更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德如說。據介紹,澳洲地質學會及世界排名前列的地質類高校已主動聯系學校希望雙方聯合開辦國際大學,國内多所高校明年也将申報開設“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大學專業。澳洲高校及國内高校均将按照學校制定的專業标準來培養旅遊地學人才。
産學研協同育人,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
“因為從小就對地理和旅遊有着濃厚的興趣,本專業成了我填報志願的首選項。”旅遊地學創新實驗班大三學生周俊鑫說道,“入校後,交叉融合的課程設定特别令我欣喜。我們的老師的知識背景也很多樣,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和旅行公司管理與專業技術人員都被請進課堂,與專業老師們一道為我們講授地質、地理、旅遊管理、規劃設計等相關知識。”
2019年7月,他與其他6名同學參加了由多領域專家帶領的青岚湖等地自然保護地野外調查及規劃編制工作,收獲頗豐。周俊鑫還補充道,學校建設有野外教學實習基地,此前他們已在廣州丹霞山等基地實習,初步認識了地質地貌。未來還将參與江山産學研基地,廬山、龍虎山、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産地及企業等實習。
圍繞旅遊地學方向人才素養的新需求,學校合理設定實踐教學項目,有效融合學校地質博物館、丹霞山教學實習與科研基地、龍虎山旅遊地學實習基地、江西中國國旅行社等實踐平台,建立旅遊地學虛拟仿真實驗中心等共享實踐平台,建構了校内、野外和企業相貫通的産學研協同育人工程實踐平台。同時,建立科研反哺教學、産業與教學相融合機制,推進學生跨學科專業、跨室内野外、跨學校企業的合作學習與實踐。
随着旅遊行業日益火爆,周俊鑫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充滿信心,“我打算繼續考研深造,因為我的專業就業面比較廣泛,将來我可能依據興趣點從事旅遊規劃設計或是地質服務項目等。”像周俊鑫這樣的大學生,學校已連續招生3年,培養了近200名學生。
“事實上,本世紀初學校就開始聯合其他高校培養旅遊地學博士、碩士。10多年來,學校培養旅遊地學相關碩博人才已有30餘位,目前形成了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教務處副處長葉長盛介紹。學校将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産出為導向”,創設新需求、新方向、新标準、新平台、新結合的“五元”循環推動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以滿足美麗中國、生态文明、大衆旅遊新時代對地學旅遊新型人才的需求。
彰顯行業擔當,助力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
2010年,備受矚目的江西龍虎山作為“中國丹霞”六片區之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引發世界關注。成功申遺的背後離不開東華理工郭福生教授團隊的艱辛付出。幾十年如一日,郭福生帶領團隊開展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和保護,地質公園建設實踐,開展旅遊管理人員地學知識教育訓練,同時利用講座、現場解說和網絡互動等方式向公衆開展旅遊地學科普教育……如今龍虎山的科學價值和審美旅遊觀賞價值正日益凸顯。
“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是東華理工大學孕育出的新工科專業,明确了旅遊地學發展方向,樹立了旅遊地學‘風向标’,必将促進了山水旅遊開發、生态文明建設以及新經濟蓬勃發展。”郭福生說。
除此之外,學校探索“大地質”的步伐從未停歇,礦産地質和民生地質等服務面向不斷拓展。如在“相山火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項目中首創的礦集區三維地質調查技術方法被20餘家機關應用,較好解決了三維地質調查與模組化、電磁資料處理等難題,并在鈾礦等勘探中獲得巨大經濟價值。針對南昌市典型的濱湖沖積平原特征和城市強幹擾的問題,為南昌市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和防災減災提供了定向支撐。積極參與區域國土空間基礎資訊平台建設,開展鄱陽湖生态監測與治理等領域助推江西生态文明建設。圍繞鄉村振興發展藍圖,主動承擔科技脫貧工作,助力村民發展南豐蜜桔、火龍果、茶樹菇種植業等。
多年來,東華理工逐漸形成了彙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旅遊地質等學科優勢的“大地質”發展理念,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積極開展城市地質、深地探測、綠色礦山、礦山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技術服務。校長孫占學說,“學校将繼續堅持高舉‘核’‘地’兩杆大旗,服務行業與區域兩輪驅動,夯實核地學人才培養基礎,為江西發展提供新的持續發展驅動力,以實際行動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闆’作出更大貢獻。”(陳晶晶、朱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