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青年導演周子陽執導,黃軒、楊子姗主演的劇情電影《烏海》登上大銀幕,截至11月2日17點,上映5天的累計票房僅為849.5萬,豆瓣評分6.1,堪堪及格,與此前破億的票房預測相距甚遠。記者注意到,目前該片排片驟降,導演今天還在社交平台發文,講述其創作之艱辛。
但是不少觀衆表示,整個片子充滿了強沖突情節,欠債、貸款、出軌、吵架、放火、車禍等等,但叙事密度低,“雖然黃軒的演技這次不錯,但是這樣的生硬堆砌直接把觀衆給整抑郁了,仿佛将觀衆摁進難以呼吸的黑暗裡,卻忘了拔出來一樣。”

“欲望的海,沉浮的人”
影片以小城烏海為故事背景,講述丈夫楊華(黃軒 飾)與妻子苗唯(楊子姗 飾),兩人亦曾甜吻定情、相偎相依。但城市生活中滋生的欲望沖擊着他們,将這對年輕夫妻攜裹至愛與恨的邊緣,讓原本相愛的兩人在沖突的更新中愛怨糾纏。在借貸壓力、信任危機和家庭沖突的集中爆發之下,生活的暴風雨席卷而來。
片如其名,是一篇烏黑深沉的欲望之海,是虛無的烏有之海。主人公仿佛陷入了一場無止盡的墜落,每每似乎出現轉機的時候,卻發現迎來的是新一輪的不幸。創業失敗,友情背叛,愛情破裂,令人窒息般的不幸接踵而來。
有一幕場景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楊華回到父母家享受了一番天倫之樂後,再回自己家,電梯裡,他滿含深意地看了一眼電梯裡的自己,似乎已經準備好重新開始生活,但是打開電梯門卻是血淋淋的“還債”二字,生活不間斷地給他一次又一次的重擊。
各種不幸在電影裡似乎永遠也看不到盡頭。一切沖突與沖突的源頭都是欲望。導演在欲望交織中編織出一片深沉的烏海,這種欲望是深不見底的,能夠在轉眼間将一個人吞噬,變成可怖的“怪獸”。
排片驟降,導演發文談創作心路曆程
11月2日,《烏海》導演周子陽在社交平台發長文,稱該片的排片已驟降至不到5%,對此表示難過的同時,他分享了影片創作的點滴心路曆程。
周子陽稱,《烏海》的劇本開發曆時約一年半,自己在連續幾年收入微薄的情況下堅持創作,他将自己的艱難與痛苦盡數展現在楊華(黃軒飾)這一角色上。
同時,他向黃曉明、倪妮、王寶強等施以援手的圈中好友,黃軒、楊子姗、塗們等影片主創,管虎、梁靜夫婦、周迅、姚晨等電影人以及每一位走進影院的觀衆深表感謝。
最後,周子陽動情表示,如果人們在看完《烏海》後,能夠從中得到些許觸動與感悟,那麼這部電影就拍的值得,“不管遭遇什麼,我們都應該相信,雖然生活洶湧,但世間終究有愛”。
“希望這部電影能向觀衆傳達警惕信号”
“在金錢和欲望之下,人的迷失以及畸形的價值觀給人帶來的傷害”,這是《烏海》主要想表達的主題,也是導演周子陽想通過這部電影向觀衆傳達的警惕信号。
周子陽在媒體的采訪中也表示,他希望這部電影能夠作為一面鏡子,引發觀者的自省:“如果大家都忽略,這些事情還會不停發生,這是它最大的意義和價值。”
《烏海》在思想核心上延續了其曾經的作品《老獸》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在創作手法上也延續了《老獸》中超現實主義的表達,意象隐喻的象征手法和超現實的荒誕場景叙事,愈發成為了周子陽電影的标志性技法。
“這種魚一般存活在非洲,沒水了它就鑽在泥裡面,用吐出來的唾液把自己裹住,它最長能存活四、五年,直到有雨了再從土裡鑽出來。”導演在電影開場就安排了一段非洲肺魚的視訊畫面,周子陽介紹說,“為了生存,生命都可以變異,這個和電影的主題就很像。”
還有電影裡的楊華被逼到鑽在恐龍模型身體裡過夜,楊華和妻子一同做瑜伽,在包裹與纏繞的動作中形成的欲望掙紮狀态、在電梯裡突然出現的假肢等意象和場景,都十分耐人尋味。
黃軒演技得普遍點贊
值得一提的是,多平台的評論中,大部分的贊譽都是沖着男主角黃軒去的。網友們紛紛表示,“這是黃軒繼《推拿》之後貢獻出的最好表演”,“比較值得稱贊的是黃軒,找到了久違的電影表演狀态。”
據悉,在《烏海》上映前,黃軒就憑借該片拿下了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的最佳男演員獎,導演周子陽也在媒體的采訪當中表示:“他拍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判定這是黃軒表演上的力作。”
密集的壓抑劇情引來“堆砌”質疑
《烏海》此前入圍了西班牙聖塞電影節主競單元,但如今卻收獲了如此慘淡的票房,哪怕是在對文藝片包容度較高的豆瓣,也僅僅收獲了一個及格分。
有網友表示,一開始,片子就站在了一個較高的位置俯視着當下物欲橫流的世界,對無休止的欲望和扭曲的價值觀進行反思和質問。也許是為了更好的展現這個主題,影片中安排了太多的沖突、沖突以及挫折與不幸,緊密如同暴風驟雨般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有堆砌悲劇之疑,這就仿佛将觀衆摁進難以呼吸的黑暗裡,卻忘了拔出來一樣,全然是社會的陰暗面而沒有産生所預期的積極效果,這也許是導演想要表現出來的欲望深沉,但導演并沒有給出解決方案,觀衆真的很難受得了。
記者注意到,觀衆們的短評辛辣又直接,總體來看,網友們認可導演的拍攝能力,但是對其中的劇情安排産生了質疑,“一系列慘的堆砌,試圖嘲諷物欲社會,但挖掘深度有限”“周子陽是個挺會寫故事架構的導演,想法聽着看着都不錯,可落在銀幕上就大珠小珠噼裡啪啦散了開來,這也和其拍攝方式有關。這就很容易令人物命運和電影的成片一樣,一條路走到黑。”
值得思考的是,《烏海》慘淡的票房和不佳的口碑,為這類文藝片的未來發展打上了一個問号。今年身披國外獎項的“鑲金”文藝片也不止《烏海》一部,但幾乎都未達到理想中的票房和口碑,這種惡循環也使文藝片陷入了“出圈”困難。用票房來衡量文藝片并不公平,但因為晦澀難懂而陷入口碑泥潭,引入熟悉明星也抵不過票房慘淡,也的确需要文藝片産業再衡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實習生 卞淑蕾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