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罐頭食品工業是我國起步較早、基礎好、發展快的食品工業之一。
作為主要定位于出口的罐頭産品,20多年來,我國罐頭食品如番茄、蘆筍、竹筍、黃桃、橙子等一批罐頭品種加工出口量,始終保持全球市場第一。
從1995年到2015年,可以說是罐頭行業20年來發展最快的時期,
也是以,讓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的罐頭生産國和出口國。

圖/cgtn.com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引發了一陣食品搶購潮,
而作為保存期限長,能提供充足營養的中國罐頭食品,成了老外們屯糧的首選。
有資料顯示,2020年年初,美國肉類、鷹嘴豆和鮪魚罐頭的銷量,
同比分别增長了 31.8%、25.6% 和 24.9% 。
而根據德國市場情報公司 Gfk 的資料表明,
同期的德國罐裝蔬菜的銷量猛增了 80%,水果罐頭的銷量猛增了 70%。
除此之外,愛爾蘭和南非對腌制産品的需求也暴漲。
英國零售商超甚至限制了顧客購買罐頭食品的數量,新加坡和菲律賓也有類似的限制。
雖然遠沒到“末日”程度,但我發現,歪果仁是真愛罐頭。
一旦有起什麼事上來,除了廁紙,歪果仁最先想到的“保命食物”就是——
罐頭。
然而在國外興起搶購罐頭食品的熱潮期間,
罐頭食品在國内的市場卻是異常慘淡,甚至還有點凄涼……
去年一份外媒針對中國疫情消費的調查報告顯示,
疫情封控期間,中國人更傾向于囤積大米和友善食品,
也會購買更多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來保證身體的健康。
有40%的受訪者增加了新鮮蔬菜的購買量,而 37% 的受訪者增加了新鮮水果的消費量。
然而,隻有23%的受訪者表示會購買一些罐頭食品購買量增加,
另有22%的受訪者表示并不會購買罐頭食品。
其實,這主要歸結于中國消費者的鮮食大行其道,占據近半市場佔有率,
再加上消費者潛意識裡把罐頭貼上“不新鮮”、“垃圾食品”、“添加防腐劑”等标簽所帶來的各種誤解,
導緻如今中國市場上的罐頭消費水準仍然很低。
據《中國罐頭行業産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
雖然中國的罐頭食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人每年僅消費1公斤罐頭食品,
反之,美國人均消費量約為90公斤,歐盟為56公斤,日本則為30公斤。
此外,國内網購、代購服務的興盛及各類“新鮮蔬菜配送服務”APP的興起,
雖然人們的食品購買量增加了,但其實和日常逛市場買菜并沒有什麼兩樣,
因而也不會特地購買罐頭等‘生存軍事風格’的食品。
大約在清末,罐頭從西方傳入中國,其“洋血統”天生自帶高貴光環,
又因為儲存運輸友善,包裝精緻,一時大受追捧。
1897年,泰豐罐頭食品公司在上海成立,
随後,泰康、梅林、冠生園等罐頭公司紛紛崛起,開啟了中國罐頭的戰國時代。
在1950 年代和1960年代,罐頭食品更是被視為奢侈品。
可時至今日,受中外影視劇的影響,
罐頭食物往往被預設歸類到“末日危機口糧”的行列——
大多數國人都把罐頭食物當成是物質匮乏時期,生命最後的安全底線。
老實說這對于罐頭來說真的有點冤,
誰能想到,保存期限長、友善運輸的優點,竟成為限制其發展的攔路石。
是以,何必等到末日,才會想去嘗一嘗罐頭的滋味,
畢竟,沒開過罐頭就永遠都不會懂,黃桃罐頭為何能被稱之為人間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