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給氣象預報服務帶來不小的挑戰。
預報精準關乎社會發展和國計民生,是氣象部門履職盡責的首要任務。中國氣象局黨組牽住“牛鼻子”,在全國預報員隊伍中開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題實踐活動,激勵廣大預報員牢記初心使命,努力提高預報準确率,延長預警時效,推進預報員隊伍建設和轉型發展。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在為中共中國氣象局黨校在京教育訓練班集體授課時曾指出,要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預報員培養體系,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專業技術水準、善于應對複雜天氣形勢的預報員隊伍。
事實上,推動預報員向創新型、研發型發展,是研究型業務的重要環節,也是未來預報員崗位的基本要求。
新業态呼喚新布局
立足新發展階段,氣象工作要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全局,要有與生命安全、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發展需求相适應的高品質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單一、定性、粗犷式的氣象業态已無法滿足現有需求。
新發展階段的氣象業務,要面向地球系統架構下全空域的服務保障需求,以完備的資料為基礎,以地球系統數值模式發展和應用為核心,以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建構“無縫隙-全覆寫、自動-智能、精細-數字”的新型氣象業态,需要氣象部門在工作部署和行動中,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科技型事業定位。
自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展研究型業務以來,氣象部門圍繞業務發展需要,推進業務與科研深度融合,打造創新團隊,攻關核心和關鍵技術難題,優化機制體制,打好“研用”組合拳,并在業務布局分工、崗位設定、業務流程、隊伍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為深入推進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打下基礎。
一場預報員的轉型改革由此展開——
根據部署,加大新技術教育訓練力度,引導、激勵廣大預報員開展科學研究,增強對天氣氣候精細化演變過程的認識;鼓勵預報員參與智能預報技術研發,應用數值預報、雷達衛星觀測資料等,發展适應本地區的數值預報釋用、天氣預報訂正、災害天氣預警和多源資料應用技術。
國省市縣四級預報員的定位也逐漸清晰:國家級充分發揮人才和資源優勢,集中力量突破制約預報業務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技術難題;省級強化預報員技術應用能力,結合本地實際,打造專項攻關團隊,穩步推進全省氣象預報業務能力提升,形成全國氣象事業的中堅力量;基層推進預報員向綜合型預報員轉型發展,強化對衛星和雷達等新資料的了解和應用,不斷提升市縣級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看似是對預報員工作内容的調整,實則是敦促管理者營造科研與業務深度融合的氛圍,引導預報員從日常工作中凝練科研課題反哺業務,促進智能預報業務發展,再由改進後的客觀技術和方法将預報員從周而複始的值班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更為緊迫、更具挑戰性、更能引領高品質發展的事業中來。
以基層預報員為例,他們熟悉本地天氣氣候特征,直面每一次天氣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若能将總結的經驗名額以客觀形式固化下來,進而融入實際業務流程中,那麼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将得到進一步提升,氣象業務發展與人才資源利用都能實作良性循環。
中國氣象局黨組的謀篇布局正在于此,以推進預報員轉型為抓手,促進預報員從重複性勞動向創造性勞動轉變,提升業務能力,實作預報精準。以人力資源再配置設定實作整個事業轉型,對于整個行業的高品質發展而言,意義深遠。
新布局催生新崗位
推進預報員轉型,對業務布局與崗位設定提出了新需求,新的業務布局、兼具科研與業務屬性的崗位應運而生。
今年,國家氣象中心實施業務流程改革,深入推進業務與科研融合發展。圍繞業務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天氣預報室梳理出智能網格降水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中長期預報、全球監測預報和水文氣象(氣象災害風險)等五個研究方向,成立多個攻關小組,并設立科研崗位,将任務分解到人、細化到月,最終通過季度、年度考評的方式監督任務落實。一方面集中團隊優勢力量補短闆、強弱項,另一方面也讓科研工作更加規範系統、方向更明确。
湖北省氣象局黨組今年下發《關于加強全省預報員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鼓勵預報員從事科研工作,并建立以創新品質和業務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該意見明确推進預報員分級轉型發展——省級要推進預報員向研究型人才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内領先的專家型預報員;市州級注重發揮承上啟下作用,推進預報員向應用型人才發展;縣級注重監測和預警實際,加快培養既掌握預報綜合技能,又精通服務技巧的複合型人才。
内蒙古自治區氣象台重構科室崗位設定和職責分工,組建預報創新實驗室,設立研究型業務崗位,并精簡業務流程、值班崗位。在充分發展運用智能客觀預報技術的同時,為預報員争取更多時間開展天氣複盤、機理和預報技術研究等工作。自治區氣象台副台長孫鑫介紹,自去年以來,9名預報員輪崗,進入實驗室,圍繞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等科研需求,開展技術攻關,為實作科研-業務、科學-技術互相融合提供良好載體。
面對地形複雜、精細化預報難度較大等實際問題,四川省氣象部門制定并推廣由省級氣象部門提供“原材料”、市縣級氣象部門“深加工”精細化服務産品的業務流程;省氣象台成立精細化産品預報科,規定科室人員每年3個月時間參與業務值班、提煉需求,返崗後帶着問題做研究。在謀劃基層預報員轉型的方向上,四川氣象部門深度融入“五區協同”發展戰略,成立“1+5”創新團隊,針對性攻關業務發展中的科研問題。“既能避免各地開展重複性的工作,又能集聚力量在關鍵領域發力。”四川省氣象局預報處處長謝娜說。
新崗位産出高效能
對預報員來說,目前是轉型期,也是陣痛期。記者在調研時發現,更多預報員在實踐中更加确信:轉型發展的目的是減少業務中的低水準重複性勞動,提高預報員工作效率,推進過去粗放型的預報服務向更精準的預報和更精細的服務轉變。而參與智能預報技術研發,在成果投入業務應用後,能進一步減輕自己的值班壓力,實作工作效率、個人價值與業務發展“多赢”。
今年年初,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的預報員就排好值班表,確定每人有不少于3個月時間投入科研工作,這樣的時間節奏能讓他們攻關難題時保持延續性和專注力。
“科研崗的設定,有助于幫助預報員找到适合自身的方向發揮才能,實作個體能力的更新”,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恒德說,“要讓預報員在災害性、轉折性以及重大天氣過程預報預警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成為某一方向某一領域的專家”。今年,天氣預報室第一季度考核,陳雙帶領的衛星監測預報技術攻關小組在科研崗工作考核中獲得好成績。由他們主導開發的衛星圖像增強産品及衛星反演降水監測産品,在今年俄羅斯遠東至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水情監測分析等重大過程中得到充分應用,有力支撐了全球災害性天氣監測業務的發展。
“通過科研進行總結,會讓産品更适合業務應用,是一件好事。”湖北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王珊珊說。今年,王珊珊有5個參與研發的産品在全省業務平台上試用,其中,融合影響因子及模式偏差訂正的氣溫預報産品,目前小時溫度預報平均偏差在1.1℃左右,為精細化服務提供了很好參考。
“過去主要是自主選擇科研方向,現在則主要根據業務需求選擇。”四川省氣象台預報員王佳津感慨,“這大大增加了我們做科研的緊迫性,我現在做的是強降水的客觀方法訂正,專門研究複雜地形和模式不确定性等問題,探索如何提高預報準确率、避免人員傷亡”。
在内蒙古自治區,得益于業務、崗位和流程的集約,智能網格要素預報客觀化、自動化,預報員每天平均減少重複勞動近100分鐘,等于減少了近一半的夜班量。“其實我一直堅持參與科研工作,但進入實驗室後,随着崗位職責更加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也逐漸清晰。”自治區氣象台預報創新實驗室負責人仲夏表示,她目前主要圍繞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網格強對流天氣預報、模式釋用、檢驗等方向做研究,研發成果在業務中得到應用和認可,是她不斷努力的動力。(高迅芝、餘亞慶、趙清揚對本文有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