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隴上名縣:鎮原的由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當時在黃河支流泾河流域的中上遊,設立了北地郡。西漢初年,從北地郡分置了安定郡,所轄21縣,臨泾縣就是其中之一,在今鎮原縣境。

隴上名縣:鎮原的由來

西漢時安定郡共轄21縣,即:高平、複累、安俾、朝那、泾陽、臨泾、鹵縣、烏氏、陰密、安定、參、三水、陰槃、安武、祖曆、爰得、眴卷、撫夷、彭陽、鹑陰、月氐道。郡城當時設在高平。臨泾古縣是一個很有名氣的縣份。

臨泾縣,人傑地靈,民風淳厚。從西漢初的公元前二世紀建立到明代洪武二年廢縣,經曆了1500多年的滄桑歲月。其是以有名,是因為在這段漫長的 曆史時期内,發生過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出現了不少著名人物。人以地而立基,地因人而出名。國史二十四史上立傳的名人,就有二十多位。如後漢三賢之一王符、東漢循吏李恂、東漢名将皇甫規、西晉武将胡奮、北朝文仕胡方回、胡叟、北魏重臣胡國珍、北魏宣武帝皇後胡充華、北魏武将胡虔、北齊大臣胡長粲、南齊大臣席闡文、名将田弘、北周良臣席固、中唐循吏皇甫镛、宋代“飛虎将軍”向寶、宋代武将曲端、楊政、金時名将張中孚、張中彥、明将仇钺等,不勝枚舉。

另外臨泾縣有的名士國史雖然沒有立傳,但其事迹載入史冊者,代不乏人。

隴上名縣:鎮原的由來

臨泾縣發生過的重大曆史事件很多,遺址遍地,文物豐富。

公元25年正月,孺子嬰在臨泾稱帝。詩雲:王莽篡漢群雄懲,劉嬰登基臨泾城。方望弓林封将相,更始滅嬰光武興。

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公元418)年,大夏國王赫連勃勃臨泾發迹,長安稱帝,在臨泾縣境茹河北岸(今鎮原縣祁家川)驅民修築赫連城。

隴上名縣:鎮原的由來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泾州刺史奚康生,為逢迎出生于臨泾縣的虔誠佛事的胡太後,開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蒲河、茹河交彙處東岸覆鐘山下,堪稱隴東一絕,聞名四海。1958年劃屬慶陽縣(今慶陽市西峰區)管轄。

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公元518年),胡國珍死于洛陽,其女胡充華親主喪事,并将其母皇甫氏的靈柩與其父的靈柩遣使持節護送到臨泾縣故土(今上肖鄉)合葬。其墓葬今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公元525年萬俟醜奴于臨泾率兵起事,不斷擴張。在黨原伏殺官軍二萬餘衆,斬殺北魏骁将崔延伯,公元527年,自稱天子置備百官,改元神平。

隋文帝開皇二年四月(公元582年),隋将韓僧壽、李充分别在臨泾縣西的雞頭山和河北山,擊敗突厥。雞頭山在今開邊鎮,秦始皇曾登臨此山。

安定人荔菲世雄于公元616年殺臨泾縣令,舉兵起事,自号将軍。

公元774年吐蕃攻臨泾。後來唐軍在百裡城打敗吐蕃。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臨泾鎮将郝玭對泾原節度使段祐建議說:“臨泾地險要,水草美,吐蕃将要入侵占領,唐軍必須加強防禦,修築堅固的城池,屯兵駐守”。段祐采納了郝玭的建議,向唐憲宗呈請修築臨泾城的奏章被準,奉旨于公元817年修築臨泾城(即今縣城西二裡處的臨泾故城),并在此城統兵鎮守,郝玭殘暴無比,對吐蕃俘虜刀刳其肉,将屍骨送給敵營,吐蕃兵毛骨悚然,不敢入寇臨泾。

公元1132年,宋陝西都統司同統制軍馬楊政在方山原打敗金兵,朝野稱頌。

隴上名縣:鎮原的由來

西漢時所置的臨泾縣縣治在今鎮原縣南,東漢時安定郡的郡治曾設在臨泾。

唐末和宋代原州置治臨泾,屬秦鳳路。鎮原縣廟渠(宋屬開邊)鄉的王新莊村白梁灣宋代古墓群出土的白氏古墓志(現藏慶陽市博物館),明确記載“大宋原州開邊寨人戶白重立”,就是宋代原州治所在臨泾的物證。金代原州仍在臨泾,屬慶原路。

臨泾城是臨泾縣治,一度曾設過安定郡的郡治,又設過原州的州治,也是鎮原州的州治。明初鎮原州改縣,從此臨泾縣被廢。但臨泾城、臨泾街的名稱一直沿襲至清朝和民國。民國初年鎮原縣劃為五個區,縣城方圓幾十裡為第一區,又稱中區,1935年在縣城成立臨泾鎮。第一區轄一街十六村,村管莊。一街即臨泾街,管22莊,即廟溝莊、廟裡莊,陳家溝溝、陳家灣、範園子、螞蚱溝溝、黃蛟岔、毛家堡、張東莊、滿州城、黃家灣、張野毛山、蓮花池、秦家園子、尤家坪、常家山、謝家山頭、張家山、黃家岔、秦家溝圈、白家原、白家小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臨泾區,承襲了民國時期臨泾鎮的名稱。區址東移10公裡至寇家廟。1958年改為臨泾公社。1983年又改為臨泾鄉。

隴上名縣:鎮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