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

《畫人傳》~第379篇

文/盧秀輝

蘇六朋(1791—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羅浮道人,廣東省廣州府順德縣人。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

蘇六朋的父親蘇奕舒,以行醫為生,也擅長繪畫,與廣州五鳳村東漱珠崗純陽觀道士李明徹是相交甚好的畫友。李明徹十二歲入羅浮沖虛觀為黃冠,深悟“道妙”兼通推步之術。阮元主持粵政時,修《廣東通志》,李明徹以古人不日《志》而日《圖經》,建議以圖為重,并獻上了他所著書稿,阮元閱後,令他主繪圖事,并序其《圜天圖說》,破例載《廣東通志•藝文略》中。因為蘇奕舒受李明徹影響,是以,他也笃信道教,蘇六朋年少時,父親蘇奕舒經常帶着他前往羅浮山。

羅浮山是嶺南著名的道教聖地、文化名山,為道家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據《雲笈七簽》卷廿七所載:“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凡是到過廣東的文人墨客如蘇轼、上官周、翁方綱、阮元、杭世駿、何紹基等均有登臨此山并留下歌詠賦詩。在廣東,凡書畫或詩文享有盛名的文人墨客大多和羅浮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

蘇六朋36歲前曾三次前往羅浮山住山讀書學畫,蘇六朋最早習畫經曆便是從羅浮山開始的。當時蘇六朋的師傅德堃就住在羅浮山寶積寺,德堃是位畫僧叫,字載山,本姓李,江西人。嘉慶間居羅浮寶積寺,晚歲為大佛寺住持。德堃清苦自适,工詩、善畫人物。尤善寫真。是以,在僧、俗兩界,德堃都負有盛名,人們甚至将他與唐末亂世名畫僧慣休相提并論。世人稱他的畫“益為世重,得其片紙,珍若拱壁”。德堃所作人物線條簡潔、潇灑,筆緻超逸,題材多取自于民間流傳的風俗人物或曆史人物,如麻姑獻壽、蘇武牧羊、東方朔偷桃等。其傳世繪畫作品以人物為主,兼繪山水、花鳥。人物尤以白描、簡筆居多,以寫釋道内容最為稱宜,意近古樸,山水、花鳥則多為人物畫的襯景。後來蘇六朋在繪畫技巧和題材上均與德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道光六年(1826年)下半年,蘇六朋下山,開始了他的職業畫師的生涯。他曾在新會鄉村短暫當過塾師。道光十三年(1833年)冬,蘇六朋于廣州暫寓在珠江南岸的海幢寺。蘇六朋一生的主要光景是在廣州度過。他以職業畫家身份寓居廣州,當時在廣州比較繁華的地段當屬城隍廟一帶,是以那裡便成了他鬻畫的主要場所。廣州的城隍廟在今天的文德路以北、北京路東一帶,即中山路的忠佑大街。當時,城隍廟是廣州經濟文化與社會平民生活的一個縮影,它濃縮了社會衆生的百态。在這裡他對生活觀察細緻入微,能把賣唱賣藝、說書講古、盲人乞丐等各色人物的神情、姿态、活靈活現的繪于紙上,他收獲的除了金錢外,還收獲了對生活細微的觀察,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對蒼生的憐憫。這些,是其他畫家無法在書齋和山野臨泉中所能體驗到的。蘇六朋《七月十三日李子虎招同鄧君蔭泉集柳堂預秋楔,子虎賦五排三十韻,餘亦以二十韻報之》:

珠江秋楔局,兵後總飄零。

筋詠誰重叙,滄桑此屢經。

喜逢今李子,恍集古蘭亭。

滾滾江流白,蕭蕭柳滅青。

無花須更放,有酒莫教停。

鴻印泥痕幻,鲸虛海氣腥。

昔年人散雨,此地炮飛霆。

道路多榛梗,光陰換英莫。

九原痛張翰,萬裡憶劉伶。

何日傳花飲,前宵落葉聽。

可堪懷渺渺,空對雨冥冥。

天愛詩人醉,雲開海日熒。

煙霞随道侶,城市得林均。

我鬓新添雪,斯堂舊聚星。

文章江左筆,笠履畫中屏。

往事誇文物,遺風尚典型。

千秋劉謝作,幾輩老彭令。

握手人難别,關心爾獨醒。

辰知尊北極,瀾欲挽東溟。

早為消氛浸,時來倒玉瓶。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

生活穩定後,蘇六朋開了畫店,名曰“枕琴軒”。後又改用“畢竟如是軒”。1845年,蘇六朋居住在大塘街,房間名曰“芙蓉吟館”。次年,五十六歲的蘇六朋遷居到石亭巷,畫室和居所題為“石亭池館”。他賣畫授徒,過着和當今以藝為生的書畫人一樣的生活。一邊教幾個學生,一邊坐等客戶上門買畫。蘇六朋在廣州賣畫期間,經常與當地的文人墨客來往。他與李長榮是深交,李長榮時任光祿寺典薄之職,是一名管祭祀、宴席物品供應的小官。但他年少時即有詩名。蘇六朋年長李長榮二十二年,但他們是忘年深交,在蘇六朋繪畫作品的題跋中,有李長榮不少的題字。李長榮《柳堂詩友詩錄》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欣賞蘇六朋的畫藝和性情的。

蘇六朋畫譽日隆時,曾與黃培芳'、張維屏、譚敬昭接觸密切,黃培芳能詩,與張維屏、譚敬昭稱“粵東三子”。黃培芳亦工書畫,為“粵東七子”之一。著作甚豐,著有不下50多種,共數百卷,世稱“嶺南名儒”。張維屏為退仕官員,少時就有詩才,聞名鄉裡。鴉片戰争爆發後,張維屏目睹英國對中國的野蠻侵略,激發了愛國熱情,寫出了歌頌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的《三元裡》,贊揚陳連升、葛雲飛、陳化成捐軀報國的《三将軍歌》等,是愛國詩人。譚敬昭也是廣東名詩人,後來在京為官,卒于任所。公餘辄手一編,蕭然自得。譚敬昭淹博群籍,工于文詞,甚稱于時。蘇六朋與他們的交往,使他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不斷地得到了提高,并逐漸影響到他的繪畫題材和藝術風格。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

蘇六朋在廣州參加過的文人雅集不勝枚舉,參加過一年一度最富盛名的柳堂修楔,還參加過結詩社、拜東坡生日、珠江春楔、寄園筋詠、府學宮賞菊、石亭池館、聽松廬菊宴、梅花雅集、榕堂文會等等文人藝術活動。柳堂修楔是李長榮組織的,他的柳堂在廣州珠江南岸的太平煙浒,可以遠眺北岸海珠寺附近的得月台。堂上有樓閣,“江邊有柳,柳邊有堂”,每年一次舉辦修楔。修楔是古代與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邊嬉戲采蘭,以驅除不詳的文人以詩雅集活動。蘇六朋曾繪制《柳堂修楔圖卷》,然後由諸家題詩歌詠。蘇六朋《自題李子虎廣文屬繪柳堂修楔圖和黃香石舍人韻》:

水邊趁人修楔來,柳堂雅集瓊宴開。

參軍但解作蠻語,太傅倡吟真仙才。

紅卷湘簾杏花雨,觞浮玉輩葡萄醅。

大醉倩人扶我去,熙熙如共登春台。

道光年間,羊域畫家以人物著名者有,蘇六朋、汪浦、蔣蓮、德堃,他們秉承傳統的繪畫風格,并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藝術面貌,是以,他們逐漸改變了以院體派和浙派占據畫壇主體地位的局面。他們的作品中的造型多數會稍加變形。蘇六朋受“吳門派”的影響,特别是受仇英的影響較大,他筆下人物典雅清麗,刻畫精微,主角神态安詳,氣質雍容華貴,近景各種林木枝葉細密勾畫、點染,要來創造人物形象,既有詭谲崎岖一類,又有儒雅高潔一類。在筆墨語言上,他以指運墨,兼工帶寫,能作盈尺巨幅。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

蘇六朋的人物畫作品在立意與章法上,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同時也不乏時代性的創新,他的作品中有單人全身像、多人群像、襯景人物像、山水人物像以及接近山水點景圖式的小景人物像多種表現形式。蘇六朋人物畫的造型特點,首在“傳神”。畫來氣勢雄偉,形态生動,内涵蘊籍,情趣幽邃。蘇六朋有些題材中的人物形象詭谲崎岖,有些題材中的人物形象則較為儒雅高潔。

蘇六朋擅長指畫,指畫是用手指、手掌和指甲蘸上水墨和顔色在紙上或絹上所作的繪畫。乾隆、嘉慶以後,運用指頭作畫者益見增多。他善于“指畫”并作大幅人物畫時常以“指筆兼用”。一指一筆互相配合,能“工”能“意”,線條轉合流暢,頗具得心應手之妙。蘇六朋所作的山水畫與花卉設色亦以落筆濃淡相宜,變化雅緻而為士林賞識。

蘇六朋最擅長人物畫,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風俗,平凡生活,以及市民喜愛的傳說故事。其筆下的小商販、賣藝的盲人等人物形象逼真,一嗔一喜一憂,或動或靜或憨或詐的各種人物,神情與心态均絲絲入扣,筆筆傳神,真實描繪出社會日常生活的各種層面。人物體系與衣褶的線描,清淨脫俗靈動飄逸,甚具大手筆之神韻。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

盧秀輝有《為蘇六朋枕琴歌》一首,詩雲:

藝事難登巅,常記渺如趾。

疏風掃地仙,绮窗歸晚誰。

深山入道閣,新畫憑雲幾。

洞天福地中,唯剩五色紙。

煙岑濃墨浮,清曠淋漓矣。

羊城鬻畫時,畢竟如是起。

一嗔一喜間,或憨或詐裹。

筆端絲入扣,靈動傳神美。

詩雲蒹葭霭,英華棟梁倚。

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蘇六朋在廣州開鬻畫授徒,他是晚清嶺南畫壇重鎮,尤其仕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