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的成立

之後,孫中山又重新回到日本。

1897年8月的一天,孫中山在日本橫濱陳少白的寓所,接待了慕名而來的一位日本人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原名寅藏,别号白浪奄滔天,出生在自由民權運動活躍地區的一個“自由民權之家”——日本熊本縣荒尾村一個下級武士的家庭。他少懷大志,早有救世的念頭,對弱肉強食的現狀深惡痛絕,對現今國與國之間的競争甚為憎厭。目睹當時亞洲大部分國家變成歐美侵略者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曾經希望日本能負起挽救亞洲的責任。可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卻成了歐美列強壓迫中國和亞洲一些國家的夥伴,充當了侵華急先鋒。這樣,他把複興亞洲的希望寄托于中國革命事業。他遍訪才俊之士,終于得遇孫逸仙先生。

孫中山通過宮崎和平山周的介紹,不但認識了民黨領袖犬養毅和大畏重信,随後又結識了萱野長知、頭山滿、平岡浩太郎、山田良政、内田良平、福平誠、宗方小太郎等人。

1899年,孫中山往返于東京、橫濱、長崎等地,宣傳革命,結識同志,為了再次策劃武裝起義,派興中會會員畢永年偕同日人平山周等赴湖南、湖北等地聯絡哥老會,提出興中會和哥老會聯合反清的建議。他們在湖南、湖北對哥老會各首領進行了發動。

孫中山命陳少白、鄭士良等人在香港設立會黨機關,與廣東三合會取得密切聯系。

這年冬季,聯絡會黨的工作基本就緒後,興中會便邀約哥老會、三合會各首領在香港集會,陳少白、鄭士良、楊衢雲、畢永年、楊鴻鈞、李雲彪、張堯卿、宮崎寅藏、平山周等人都出席了會議。

會上,議定綱領三則,歃血為盟,興中、三合、哥老三會結成一個大團體,取名“興漢會”,一緻推選孫中山為總會長。

1903年夏至1905年夏,中國的反清革命運動有了進一步發展,反清革命團體秘密地或公開、半公開地進行活動。它們和興中會一樣,共同的目标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這些革命團體中比較有作為的有:1903年5月留日學生成立的“軍國民教育會”,1904年2月由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上司的以兩湖留日學生為中心的“華興會”,7月湖北知識青年曹亞伯、呂大森、劉靜庵等在武昌成立的科學補習所,10月蔡元培、章炳麟(太炎)等上司的以江浙一帶知識分子為主的“光複會”,還有湖北的“日知會”等等。

1905年夏,孫中山從歐洲回到日本。

7月22日,孫中山在東京見到了革命同仁黃興。

黃興,号克強,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縣龍喜鄉涼塘。他是留日學生中才華橫溢的佼佼者。他11歲就萌發力求新知與救亡圖存之志趣。1900年,26歲的黃興參加了自立軍起事的密謀。1902年,他赴日本留學,結識宮崎滔天。次年,他自東京啟程回國,與劉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鱗等湖南志士發起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被舉為會長。接着他籌劃長沙起義。起義事洩失敗後,化裝成海關辦事人員離開長沙,乘日本輪船避走日本東京,與留日學生組織革命同志會,成了公認的學生領袖。

孫中山、黃興邀約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學生和旅日華僑70多人,于7月30日下午在東京黑龍會會址集會,共同讨論建立新的革命團體大事。他們中間有興中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是以及其他團體的成員。全國内地17省均有代表到會,這是中國革命者一次史無前例的聚會。

會上,孫中山提議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的前身)。中國同盟會應以“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赤坂區召開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有100餘人。黃興首先倡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這個倡議,人心所向,衆望所歸。衆人舉手贊成。

孫中山根據章程規定,當場指定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庶務居協理地位,總理缺席,有全權主持會務。黃興在同盟會中的副領袖地位,也正式确定了下來。從此,人們把孫中山、黃興兩人并稱為“孫黃”。

同盟會章程規定:以東京為同盟會本部所在地;本部下設支部,支部下設分會;國内應設東(上海)、西(重慶)、南(香港)、北(煙台)、中(漢口)5個支部,分轄各省及蒙、藏、新疆等區分會;海外應設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

同盟會成立之後,留日學生相繼加盟的400多人;至1906年末,僅東京一地加盟的已達800多人。不到一年,海内外會員總數迅速擴充到1萬人以上。

在同盟會本部上司機關中,除黃興外,同孫中山最接近的幹部還有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廖仲恺等人。胡漢民擔任評議部議員,後任執行部書記部書記,汪精衛擔任評議部議長,朱執信擔任評議部議員兼書記,廖仲恺擔任執行部外務部幹事,兼任中國留日學生會會長。

孫中山、黃興和戰友們制定了《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加強宣傳工作,發展各地同盟會組織,擴大革命力量,募捐革命經費,準備在國内發動武裝起義。

中國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