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每一部電影都是一段可貴的記憶,1957年費德裡科· 費裡尼的《卡比利亞之夜》便是他對妻子茱莉艾塔·瑪茜娜最甜蜜的回憶,之是以會拍這部電影,源于幾年前費裡尼對于有點瘋癫又不可侵犯的小女孩的執念,當時的費裡尼還是羅西裡尼的禦用編劇,知名演員瑪尼亞妮有一次在餐廳偶遇費裡尼,請求他給導師羅西裡尼寫一個與衆不同的故事,要求是“讓人落淚讓人笑,有點新寫實主義但讨人喜歡,像戰前的美國電影那樣,還應該對社會提出一個有力的控訴,但暗含着希望,不計任何代價,一定要有一首感人的羅馬小曲”。

于是,費裡尼根據這個要求完成了《卡比利亞之夜》的初稿,一個帶有侵略性的感性妓女遭到男友的抛棄,獲救後又在夜晚散步時遇到電影明星與情人發生争執,明星一氣之下将妓女帶回家,卻在此時遇到情人的來訪,情急之下的妓女在浴室睡了一晚,明星在第二天早上強塞了幾千裡拉給她,讓她離開了這棟豪華的居所。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可惜的是,這個故事沒有引起瑪尼亞妮的興趣,而對另一個故事《騙子》情有獨鐘。幾年之後,當1952年費裡尼成為了《白酋長》的導演,他用三分鐘的時間塑造了兩名有着溫暖人性的妓女,安撫着情感上受到傷害的女主旺達,其中一名妓女成為了卡比利亞的雛形。1953年,費裡尼在拍攝《騙子》時發現一個簡陋的小木屋,髒亂的環境中坐着一個女人,費裡尼連續幾天的送餐拜訪消除了她的顧慮,向費裡尼講述了她生命中殘忍醜陋的事實,這位“無足輕重”的女人叫做旺達,構成了《卡比利亞之夜》中卡比利亞在影片中最好朋友旺達的形象。卡比利亞被男友推入水中的橋段則是當時報紙報道的真實事件,唯一不同的是這位女子就此死去,沒有了再次翻身的機會。

以上這些介紹能夠幫助讀者更好的了解影片的構架思路,也說明本片并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裡面的每個人物和細節都有現實中的出處,由此引發我們對于卡比利亞悲劇命運的思考。本片屬于費裡尼過度時期的作品,其中可以發現他在此後日臻成熟的夢境表達,本片包含了他對馬爾克斯和卓别林的緻敬,也彰顯費裡尼對于幸福人生的憧憬、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對冷酷社會的有力控訴,《大路》為其帶來了國際聲譽,但最能表達其内心真實想法的莫過于《卡比利亞之夜》。

今天,我将通過卡比利亞故事的表象呈現、邏輯架構和精神核心三個層面來分析下費裡尼對人生的體悟,由此加深觀衆對他的了解認知,啟發觀衆能透過故事表象更深入地思考。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卡比利亞曾在《白酋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當她醉醺醺地在寒冷深夜撫慰一個孤獨患者的心靈時,我曾無限感慨人生的溫暖,而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她會與本片産生情節上的關聯。卡比利亞可以用來指代所有生活中有着不幸經曆的女性,完成了悲情命運與幸福人生的巧妙嫁接。

首先,卡比利亞是一名妓女,但她與傳統認知中的風塵女子截然不同。她有着純淨的心靈,容易相信别人,對愛情抱有最美好的期許,是以在影片中受到了三個男人三次完全不同的欺騙,但卻并未喪失對幸福人生的追求,讓我們感受到世态炎涼中的一絲暖意。

其次,卡比利亞堕落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個人,而是時代和環境造就的産物。當她十四歲時,她的母親逼迫她接客,由此成為她一生中唯一具備的技能,隻有通過不斷的接客才能更好的生活。對于卡比利亞來說,她意識到了這種行為的可恥性,是以在和奧斯卡談戀愛時,她極力避免暴露自己的職業,她視這份職業為通向幸福人生的陽關大道,當奧斯卡向她求婚時,她無法抑制住内心的喜悅,宛如一位清純的少女。妓女腐化了她的身體,卻從未玷污她的靈魂,是以她不斷強調自己是“有房子的”,擁有獨立住宅意味着她與身份低下的流浪者構成鮮明差別,經濟的獨立讓她具有更強的自信,以此來掩蓋自卑的心理狀态。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一書中曾經刻畫了一位同樣凄慘的女性命運,溫柔善良的埃倫蒂拉是一位14歲的少女,因為她的不小心導緻意外引起火災,燒毀了祖母的房子,祖母為了讓她賠償損失,逼迫她通過“接客”進行償還。這一形象其實早在《百年孤獨》中就有展現,當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開始性生活時,第一個投入的懷抱便是埃倫蒂拉,因為隻有在埃倫蒂拉身上,他才能感受到活着的價值,與其說他在發生關系,不如說他在尋求心理上的安慰。而根據馬爾克斯介紹,埃倫蒂拉是他在現實生活中認識的12歲小女孩,因為被強奸是以淪為風塵女,但那倔強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給馬爾克斯留下深刻的印象,埃倫蒂拉命運悲慘,卻有着對幸福人生不懈的追求。卡比利亞可以視為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她代表着不認命、不服輸的精神,就算世界以痛吻我,我當報之以歌,這種境界讓她始終保持着精神純潔性,構成可歌可泣的崇高人格。

埃倫蒂拉在遇到愛情,選擇義無反顧地投奔荒野,荒野象征着自由和未知,這種開放性叙事結局表現出馬爾克斯對于埃倫蒂拉幸福歸宿的不确定性,費裡尼同樣采用了同樣的結局方式,當傷心欲絕的卡比利亞走入馬戲團的小醜之中,在柔和的燈光下她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影片就此結束。在我看來,悲慘的命運永遠無法泯滅善良的天性,卡比利亞還将繼續追尋她的幸福人生,而她也注定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費裡尼在完成本片之時迎來了伯格曼《野草莓》的上映,在當時的世界影壇中,将夢境元素如此娴熟的使用,伯格曼是第一人,由此啟迪着費裡尼在之後拍出職業生涯巅峰之作《八部半》,但費裡尼其實一直都有着夢境表達的思路,在本片中便能清晰可見,他通過結構主義與夢境連綴的方式,為我們打起了影片獨具匠心的邏輯架構。

結構主義是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于19世紀創立的一種方法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發展成熟,其中代表者就是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他将叙述理論分為了三個部分:叙事時間、叙事語式、叙事語态。叙事時間指叙事者打破原有事件發生的自然狀态,以不同的順序節奏拼接起來。叙事語式指叙述者與資訊之間的距離和角度。叙述語态指叙事行為的主體。由于電影蒙太奇剪輯的存在,使叙述時間得以無限次的擴充,影片呈現出費裡尼式的節奏,通過卡比利亞視角來觀察整個世界的變化淺顯易懂,代入感極強,觀衆絲毫不用擔心電影語言的編碼、轉碼、解讀過程。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本片的節奏随着卡比利亞愛情發生的狀态而随之改變,通過由現實轉入夢境,再由夢境回到現實的方法掌控影片節奏,兩段感情和結局構成了三次含義不同的夢境,由此形成欺騙與純潔的二進制對立。

第一次夢境:卡比利亞被男友喬治推入河中,她在獲救後白天休息夜晚攬客,這時她迎來了夢境,坐上明星阿伯特的轎車,欣賞着華麗的表演,來到如夢如幻的豪宅,原本應該繼續甜蜜的夢卻因阿伯特女友的到來拉回到了現實。

第二次夢境:卡比利亞在教堂禱告之後來看催眠術,沒想到認識了“政府官員”奧斯卡,當她與奧斯卡開始一次次約會後,奧斯卡提出結婚要求,興奮的卡比利亞變賣了代表身份階層的房子,陷入到夢境最甜蜜之時,帶着墨鏡的奧斯卡露出了謀财害命的真面目,此時夢境再次轉為現實。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第三次夢境:當痛不欲生的卡比利亞遇到馬戲團,她來到了一個夢境與現實的接壤處,這個夢境與之前兩個截然不同,象征着生活的轉機和歡樂的救贖,這個夢境是否會破滅每個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也許是仍然面對冰冷的現實,也許是尋覓到甜蜜的生活。

費裡尼構思本片之時曾受到查理·卓别林《城市之光》的啟發,縱觀全片,我們會發現,卡比利亞正是卓别林式的流浪漢,她在夜總會動人的舞姿恰如卓别林滑稽的舞步,而卡比利亞與阿伯特的邂逅與《城市之光》中流浪漢醉酒之後認出他挽救的百萬富翁如出一轍。影片最後,卡利比亞凝望鏡頭,露出對生活的憧憬正如“城市之光”的含義,代表着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和人性永存的善良。

卡比利亞和流浪漢都有着樂觀進取的精神,他們容易相信别人,也願意用真誠的微笑面對生活中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影片上映後,法國影評人還是以稱呼卡比利亞為女版夏爾洛(夏爾洛是法國人對卓别林的昵稱),由此可知,瑪茜娜飾演的卡比利亞得到了觀衆的認可,卡比利亞已經成為城市邊緣女性的化身。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卡比利亞悲劇的源頭在于殘酷現實狀況和美好幸福渴望之間的不對等關系,由此建構起邊緣女性與城市精英的階層對立。卡比利亞妓女的身份決定了她無法接觸到心儀的男生,每一次禁閉的房門都預示着她在傷害中一次次孤獨的守望。療傷之後的再次出發又讓人無比憐惜,在孤獨的意境氛圍中,觀衆們既能感受到悲劇的絕望,又能感受到樂觀的希望,由此流露出費裡尼對于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費裡尼曾說“我一向很有興趣研究孤獨,觀察孤獨的人。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已自然而然地注意到,有些人(包括我自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打不進别人的圈子。在生活和在影片中,我一向對那些不合群的人有興趣。奇怪的是那些處在圈外的人,不是太聰明,就是太愚蠢。不同的是,聰明人往往傲視别人,而笨人則往往遭人欺淩。在《卡比利亞之夜》中,我探讨一個被摒棄而仍舊自尊自豪的人。”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卡比利亞曾受到催眠而對一名叫奧斯卡的虛幻者産生感情,現實中出現的奧斯卡更像是借用催眠效果獲得卡比利亞精神上的共鳴,他說“我們是兩個孤獨的生靈,彼此需要”,為何他就會發出如此感慨?聯系到行騙的結果我們可知,奧斯卡每一次的台詞都完全相同,利用孤獨心理對愛情的渴望達到目的,受騙的絕不僅僅是卡比利亞一人,由此引申出城市邊緣女性共同的特質:孤獨心境。她們正是費裡尼說的“太愚蠢又打不進别人圈子”的被欺淩者。

卡比利亞在兩次感情受挫之後甚至出現了到教堂祈禱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同樣不單是一個人的行為,午夜中高舉宗教口号的聖徒,顧客中無法直立行走的老人,以及絡繹不絕湧入教堂的朝聖者都暗示出孤獨的心境。他們将希望寄托在虛無缥缈的信仰上,可結果呢,老人扔掉拐棍仍然無法前行半步,卡比利亞以為神靈顯威證明仍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影片中的諸多細節表現出費裡尼對邊緣女性傾注的心血。卡比利亞第一次落水被救時,好心人說“他就像一隻貓,有七條命”,這裡不僅僅表明其大難不死的境遇,更暗示出她感情上的挫折,隻要生命不息,對幸福的追求就不會停止。卡比利亞還擁有一個真正關心她好朋友旺達。現實生活中,旺達說“我的一生的确就像一部電影”,最終她孤獨地死去,但費裡尼卻不忍斷送這份美好的期許,是以在卡比利亞心中播撒着快樂堅定的種子,讓她在冰冷殘酷的現實面前開出最美麗絢爛的花朵。

《卡比利亞之夜》夢境與結構主義架構彰顯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01、卡比利亞的表象呈現:馬爾克斯筆下埃倫蒂拉的再現,關于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02、卡比利亞的邏輯架構:對《城市之光》的成功緻敬,運用夢境與結構主義産生連綴03、卡比利亞的精神核心:孤獨的意境氛圍中流露着對城市邊緣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

《卡比利亞之夜》通過夢境般的結構主義叙事方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實作了幸福人生與悲情命運的巧妙轉嫁,完成了對馬爾克斯和卓别林的緻敬,卡比利亞純真的善良給予她挫折之後繼續尋找幸福的動力,她對愛情、幸福的追求是現實生活中底層女性的真實寫照,卡比利亞不單單是熒幕中出現的一個形象,還隐喻着現實生活擁有純潔心靈,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每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