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國疾控中心宣布,針對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株,中國已完成滅活疫苗臨床前研究。
針對不同變異株,中國各疫苗研發機關開展了廣譜或多價重組蛋白疫苗的研究。專家表示,盡管中國滅活疫苗對德爾塔變異株仍然有效,但新冠病毒仍在不斷出現新的變異,我們仍需做到有備無患,「即使将來病毒發生嚴重變異,完全逃脫現有疫苗的預防作用,也能夠迅速、規模化生産新的疫苗」。

圖:世界衛生組織(下文簡稱「世衛組織」)9月8日報告:已有174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德爾塔毒株感染者.
伴随疫苗的普及,停擺的世界再次有序運轉。盡管如此,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為什麼同為新冠病毒感染者,有些人是無症狀或輕症,而有些人則發展成重症,甚至導緻死亡?
為什麼核酸檢測顯示是陰性,但肺部損傷仍在繼續惡化?
是什麼導緻了「長期新冠」症狀的出現?
新冠患者出現持續數月的多器官損傷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近日的熱播劇《掃黑風暴》,高明遠一手遮天,孫興喪心病狂,菜霸楊冬橫行霸道,這與黑暗勢力衆多的「保護傘」密不可分。
道貌岸然的僞君子-區長董耀,隻想升官發财的-警察局胡所長,看似正義清廉的 「低音炮」-副省長王政,均利用自身職權,為黑暗勢力「洗白」。難道人體也如綠藤市一樣,潛伏着為新冠病毒「洗白」的「保護傘」?
「流氓」抗體「浮出水面」
在新冠大流行的早期,就有許多研究人員認為,一些人對新冠病毒感染存在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美國耶魯醫學院的免疫學家亞倫瑞納表示,抗體對抵禦感染至關重要,但是一些新冠患者會産生損害自身細胞群組織的抗體,即自身抗體。當然,這些抗體也可能,在患者感染之前就存在。
2021年8月16日發表于《科學免疫學》期刊的一項大型國際研究也表明,當一些人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内有一種自身抗體,會攻擊自身免疫防禦系統,成為導緻疾病發展為重症、甚至死亡的關鍵因素。
有些科學家為了強調其反作用機制,戲稱自身抗體為「流氓」抗體。
「流氓」抗體是指針對自身組織,器官、細胞及細胞成分的抗體。除了存在于被新冠感染的患者體内,也存在于一小部分未感染新冠肺炎的健康個體中,但水準不會太高,無法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或攻擊。
「流氓」抗體本為人類機體的一員,卻攻擊自身免疫防禦系統,為新冠病毒的侵入「修橋鋪路」,有網友戲稱,自身抗體是新冠病毒的「帶路黨」。
國際著名期刊《自然》2021年先後發表了三篇關于「流氓」抗體的文章。
第一篇釋出于1月19日,題為「‘流氓’抗體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新冠」,該文章表示,「流氓」抗體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情加重的關鍵因素;
第二篇釋出于1月23日,題為「‘流氓’抗體與新冠病毒突變」;
最新一篇于8月31日釋出:「近1/5的死亡新冠患者體記憶體在‘流氓’抗體」。
探尋「流氓」抗體
研究表明,這種抗體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機體患病率,這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麼老年人患重症新冠的風險更高?」
比起以幾何級數蔓延、吞噬性命的新冠疫情,科學界對「流氓」抗體的研究顯得有些後知後覺,其實起步并不久。2020年9月,由紐約洛克菲勒大學讓·洛朗·卡薩諾瓦上司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顯示,987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超過10%的患者體内出現,攻擊自身免疫系統并阻斷Ⅰ型幹擾素作用的抗體,Ⅰ型幹擾素在對抗病毒感染方面有關鍵作用。
「這是一個驚人的比例,因為人們的抗體儲備通常差異很大,而且研究中的對照組沒有人有這些抗體。」研究人員同時還發現,人們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之前本身就存在「流氓」抗體,是以卡薩諾瓦認為,這些抗體的産生可能具有「遺傳傾向」。
他還發現,「流氓」抗體在男性中,比女性中更常見,這可能是男性新冠患者更易得重症的一個因素。
「流氓」抗體中和為Ⅰ型幹擾素 圖檔來源:參考資料【5】
該研究小組專注于檢測 「流氓」抗體。他們對38個國家的3595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進行研究後發現,有13.6%的患者檢測到「流氓」抗體,其中,40歲以下患者的比例為9.6%,80歲以上患者的比例為21%。在死亡患者中有18% 體記憶體在「流氓」抗體。
3595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有「流氓」抗體的比例 (圖檔來源:參考資料)
卡薩諾瓦和同僚懷疑,這些抗體是導緻新冠肺炎的一個原因,而不是其帶來的結果。
這樣的猜想有迹可循。該研究組曾發現,每1000個采集于新冠疫情暴發前的健康人樣本中,就有4個樣本存在「流氓」抗體。他們還發現,具有破壞 I 型幹擾素活性的基因突變的個體,患緻命疾病的風險更高。
針對該發現,研究人員又采集了近35000名健康人的血液樣本,從中尋找「流氓」抗體。他們發現,在18~69歲的人群中,有0.18%的人存在抗Ⅰ型幹擾素的「流氓」抗體,并且這一比例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70~79歲的人群中,有1.1%存在抗Ⅰ型幹擾素的「流氓」抗體,80歲以上人群中有3.4%存在抗Ⅰ型幹擾素的「流氓」抗體。
34159例未被感染患者「流氓」抗體比例 (圖檔來源:參考資料)
上述研究發現具有明确的臨床意義,由此建議醫院對患者是否存在這些「流氓」抗體,以及是否攜帶阻斷Ⅰ型幹擾素相關突變,進行及時檢測,這将有助于發現更易患重症新冠肺炎的人群,并幫助醫生适當調整治療方案。
其他研究團隊也先後響應了卡薩諾瓦「流氓」抗體理論。岩崎、瑞納等人對194例患有不同嚴重程度新冠肺炎的患者和醫院工作者,進行了大範圍「流氓」抗體的篩查。
研究發現,與未感染人群相比,被感染人群中出現「流氓」抗體攻擊免疫系統的人,患病率更高。他們發現,「流氓」抗體會攻擊B細胞,也會攻擊幹擾素分子(該研究未經過同行評審)。
此外,新冠病毒或許會誘導機體産生攻擊自身組織的「流氓」抗體。一些被感染的患者體内的「流氓」抗體,會攻擊血管、心髒和大腦。
這一點很耐人尋味,因為在大流行中看到的許多症狀都是與心腦血管有關。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到底是新冠肺炎感染導緻機體開始産生這些「流氓」抗體,還是這些感染者在感染之前,體内就已經有這些「流氓」抗體了。
前歐洲創新藥物計劃主任邁克戈德曼補充道,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針對磷脂分子的「流氓」抗體。2020年11月份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172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有52%攜帶這些「流氓」抗體。這讓研究人員十分擔憂,因為一些磷脂在血液凝固方面會發揮作用,而新冠會引起凝血異常,換言之,「流氓」抗體可能會讓患者的凝血異常情況雪上加霜。
另一項研究(未經過同行評審)報告發現,新冠肺炎或許會刺激「流氓」抗體的産生。紐約大學急診醫學博士大衛·李與紐約大學微生物學家安娜·羅德裡格茲等人合作分析了86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血清樣本發現,死亡患者體内抗膜聯蛋白A2抗體的平均水準,明顯高于非危重疾病患者。而膜聯蛋白A2可以起到保持細胞膜的穩定,并確定肺部小血管完整性的作用。
與其他研究一樣,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流氓」抗體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是否存在。
「流氓」抗體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新冠肺炎嚴重症狀出現延遲的原因。
「為什麼在一個人出現發燒等症狀後很長時間,才出現肺部等組織的損傷?」大衛·李提醒,自身免疫可能是新冠病毒被清除後,仍能繼續造成緻命破壞的真正罪魁禍首。
在巴黎一家診所拍攝的核磁共振掃描顯示了新冠如何損傷患者的肺部
并不全是壞消息:「流氓」抗體給新冠治療帶來的新啟示
如果自身免疫因素使個體更易罹患新冠,或者使其感染新冠後産生「流氓」抗體,那麼這對新冠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卡薩諾瓦指出,如果預先存在的、對抗幹擾素的自身免疫會增加個體感染新冠的風險,那麼檢測這些「流氓」抗體的測試,便能幫助篩選出這些易感者。
「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這些人可以視情況、盡早補充幹擾素-β,這種幹擾素不像其它幹擾素那樣容易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卡薩諾瓦建議。2020年11月,一項初步研究發現,一種吸入形式的幹擾素-β,似乎改善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狀況,促使人們對這種治療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試驗。
幹擾素替代品旨在增強被削弱的免疫系統的活性。但如果「流氓」抗體攻擊器官,如肺部和大腦,對抗它們的一個簡單政策,可能是抑制免疫系統。
其實在「流氓」抗體成為焦點之前,已有觀點認為,「細胞因子風暴」可能是元兇,是以研究人員測試了免疫抑制類固醇(如地塞米松)或抗關節炎藥物(如妥珠單抗和沙利魯單抗)能否穩定新冠導緻的免疫系統異常。
世衛生組織「強烈建議」在重症病例中使用地塞米松。2021年1月7日的一項臨床試驗表明,這些免疫抑制劑能顯著降低重症監護室患者的死亡率,英國也在給新冠重症患者使用抗關節炎藥物。
同時,醫生強調,無論是為了平息細胞因子風暴還是試圖解決自身免疫,藥物的使用都需要謹慎選擇時機,以免幹擾人體對抗新冠病毒。
與此同時,大衛·李表示,如果針對膜聯蛋白A2和其它蛋白的「流氓」抗體被證明是新冠誘導産生的,那麼以某種程式先清除患者血漿中的這些抗體,再回輸到患者體内,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家對自身免疫是否也與「長期新冠」有關非常感興趣。瑞納指出,首先,他們不知道這些「流氓」抗體是否造成了新冠的長期存在。但如果是的話,這些抗體的壽命是多長?身體會在多長時間裡持續産生這些抗體?
要回答這些問題,涉及的研究非常複雜,因為人類會自然産生許多不同種類的抗體,包括「流氓」抗體。
相關專家認為,這一大樣本資料的研究會促使研究人員考慮,「流氓」抗體是否也在為其他傳染病充當「保護傘」?
疫情不等人,層出不窮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不會束手就擒。德爾塔毒株正肆虐,又一種名為「Mu」的新冠變異毒株引發世衛組織的關注。資料顯示,全世界裡,美國感染Mu變異病毒的病例最多,截至9月4日,Mu毒株病例在美國占比最高的州是阿拉斯加州——美國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以及人口數量最少的州。
世衛組織最新研究顯示,「Mu」變異毒株存在一系列突變,具有免疫逃逸的潛在特性,會削弱抗體效力,換言之,它可以避開某些抗體,其中就包括疫苗提供的抗體。
一項項新的研究結果,就像一塊塊拼圖,正在把藏匿在黑暗中的規律拼湊成型,我們相信,新冠病毒的緻當機制,會在不久的将來,更加清晰。
來源|健康界-臨床前線
作者|劉雪麗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149-1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2337-5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017-y
【4】 Bastard, P. et al. Science Immunol. 6, eabl4340 (2021).
【5】 Bastard, P. et al. Science 370, eabd4585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