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鄒承魯星“閃耀星空

今天,廣袤無垠的宇宙星空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鄒承魯星”。

11月2日,“鄒承魯小行星”命名儀式在北京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體研究所隆重舉行。

鄒承魯是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創始者之一。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為我國率先實作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并闡明了胰島素分子正确折疊的機理,創立了“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的理論體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學說。

鄒承魯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他治學嚴謹,淡泊名利,學識淵博,遠見卓識,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為我國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做出了卓越貢獻。

為紀念鄒承魯先生的卓越貢獻,2020年1月9日,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準許并釋出國際公報,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1月3日發現的國際編号為3258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鄒承魯星”。從此,一顆閃耀着中國傑出生物化學家崇高風範和卓越貢獻的小行星已進入宇宙,閃耀在太空,并永載史冊。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曆史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此次命名展現了國際社會對鄒承魯卓越成就、崇高風範的高度褒揚。早期發現的小行星大多用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以人名命名小行星,旨在彰顯被命名人士在科學、教育、文化等5個領域所做出的貢獻,表達社會對他們的敬重。

中科院生物實體研究所所長許瑞明介紹,鄒承魯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長,中科院生物實體所副所長、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鄒承魯先生不僅自己在科學研究中取得傑出的成就,還為我國生物化學研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對學生要求嚴格在學界是出了名的。他的學生中有不少人成為國内外知名的科學家,其中包括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年,中科院生物實體所和南開大學共建的“鄒承魯菁英班”正式開始招生,“鄒承魯菁英班”旨在将南開大學學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與生物實體所的名師、前沿學術思想和國家級科研平台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教結合聯合培養一流人才的創新模式。

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周琪出席命名儀式并緻辭。他指出,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中國科學院成立72周年。72年來,中國科學院幾代科學家秉持“科技創新,報國為民”的理念,書寫了新中國科技創新的輝煌篇章,包括鄒承魯先生在内的老一輩科學家創造的“科學家精神”也已經被正式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學習鄒承魯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感人事迹和優秀品質,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把科學追求融入到強國事業中,勇立潮頭、銳意進取,為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和力量。

命名儀式上,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員會主席朱麗蘭、鄒承魯院士家屬、學生代表,相關院屬機關上司、生物實體所上司班子成員及科學家代表出席命名儀式并先後緻辭。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做了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精彩報告。(韓揚眉)

今天,“鄒承魯星“閃耀星空

命名儀式現場(生物實體所供圖)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