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幸福之道 内求篇 2.7成功源于好習慣七、成功源于好習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七、成功源于好習慣</h1>

除了順勢合賦這一大前提,成功,往往依賴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看籃球比賽時,我們常常感歎職業運動員驚人的命中率——球出手後,在空中劃過一道抛物線直奔籃筐。但是運動員能準确地描述他出手時的用力和角度嗎?恐怕不能。運動員在投籃出手的一瞬間,靠的是長年累月練習所形成的“手感”,這種感覺更準确地說是一種“肌肉記憶”。反複地訓練投籃這一動作,肌肉會形成條件反射,來促使“無意識”“自主”投籃習慣的養成,最終使得運動員能夠精确地将球投入籃筐。記者曾問科比:“你為什麼能如此成功?”科比笑笑,問道:“你知道淩晨四點的洛杉矶是什麼樣子嗎?”記者搖搖頭。科比接着說:“我知道,因為那時候我已經開始訓練了。”

研究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和慣性。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勢等細微事件,大到飲食健康、運動選擇,甚至與朋友、同僚、家人的日常交往,都是基于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一點,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1]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這樣說道:“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勤儉的習慣有利于财富的延續,踏實的習慣有利于真名的鑄就,堅持早睡早起有利于身心健康,遇人常說“謙辭”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好習慣如同繁星點點,在幸福的夜空中持久閃耀。

案例2.7.1 邁克爾·菲爾普斯——核心習慣成就“菲魚”

美國職業遊泳運動員邁克爾·菲爾普斯是家喻戶曉的遊泳健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年僅23歲的他斬獲了8枚金牌,取得了打破8項世界紀錄的驚人成績,并且在其職業生涯中因獲得28枚奧運獎牌而成為獲得奧運獎牌最多的運動員。

除了擁有船槳般的手掌、超凡的柔韌性、修長的上身等與生俱來的天賦之外,核心習慣的塑造也成為菲爾普斯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菲爾普斯的遊泳教練鮑勃·鮑曼認為,對于遊泳選手來說,勝利的關鍵在于培養正确的慣常行為。他知道菲爾普斯天生具有非常适合遊泳的體格,但是每個能進到奧運會的選手都有完美的肌肉組織。是以,他教給菲爾普斯的是一種能夠讓他成為泳池裡精神方面最強大選手的習慣,而正是這一點,讓菲爾普斯從衆多競争者中脫穎而出。

在菲爾普斯十幾歲的時候,鮑曼讓菲爾普斯在每天晚上入睡前和每天早上醒來時,想象自己跳進泳池後完美泳姿的慢動作,想象自己在水中劃臂、觸到池壁後的轉身及最後沖線,想象身後的水痕,嘴巴滑過水面後從嘴唇滴落的水珠,想象似乎要扯走他泳帽的水的力量。菲爾普斯就這樣躺在床上,閉上眼睛,“看”完整個比賽,一遍遍地看每個細節,直到他用心記住每一秒。[2]鮑曼說:“如果你問邁克爾比賽前腦子裡在想什麼,他會告訴你其實什麼都沒想。他隻是按照程式,更準确地說,是他的習慣在引導他。真正的賽事隻不過是他那天早就開始了的行為模式中的一環,他毫無疑問會獲得勝利。”

在北京奧運會200米蝶泳比賽中,菲爾普斯因為泳鏡漏水而被遮蔽了視線,但他仍然鎮定地完成了比賽并最終赢得了金牌。回憶起比賽過程,他說道:“在最後一次往返途中,我已經做了20次劃臂,但此前無數次訓練形成的直覺告訴我還有一次,于是在第21次劃臂後我碰到了池壁。”賽後,一位記者采訪菲爾普斯在看不清東西的情況下遊泳是什麼感覺。他回答說:“和想象中的一樣,并沒有什麼問題。比賽當天所有的事情我都按照計劃做了,泳鏡漏水隻是一個小誤差,我早就預料過這種情況。”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核心習慣說明成功需要在許多事情中辨識出一些重要的優先因素,并将其變成有力的杠杆。一旦鮑曼幫助菲爾普斯在生活中建立起一些核心的慣常行為,其他的所有習慣,如飲食和訓練時間表、準備運動和睡眠習慣等,都會自動地各自就位。正是這些慣常行為幫助菲爾普斯建立了在高壓下依然鎮定自若的心理狀态,保證了他在每次比賽中每個動作的極度精準。核心習慣能啟動一個程序,久而久之将改變一切。

案例2.7.2 中國的“功過格”與富蘭克林的“自我修行計劃”[3]

“功過格”是自己記錄善惡功過的一種簿冊,起初是程朱理學家們用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後來由僧道推行流行于民間。善言善行為“功”,記“功格”;惡言惡行為“過”,記“過格”。《太微仙君功過格·序》稱:“修真之士,明書日月,自記功過,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過多寡。”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為道士自我限制言行、積功行善的修養方法。

智慧的東西總是具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有時可以打破國界,跨越曆史。

大約在24歲那年,富蘭克林立志要讓自己擁有完美的品德,為此,他開始了一個自稱為“達到完美品德的大膽而艱巨的計劃”。在計劃中,他列舉了13項決定要培養的美德:節制、寡言、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公正、中庸、整潔、鎮靜、節欲、謙遜。為了切實有效地養成上述美德,他專門制作了一個小冊子,每一頁都畫了表格,縱向7列,代表一星期的7天;橫向13行,寫上13項美德的名稱。如果當天在哪一項美德上做得不能令自己滿意,就在相應的位置上塗一個黑點。除了修煉目标及操作工具,要想真正達到預期效果,還少不了專注堅持的精神。富蘭克林決定依次給每一項美德一個星期的嚴格注意。比如,在第一個星期,他密切預防有違“節制”的任何極細微的行為,其他美德就像平常一樣,隻是記下有關過失。這樣,如果在第一周,寫着“節制”的第一行裡沒有“黑點”,那麼下一周就要争取前兩行中都沒有“黑點”。這樣一來,13周内可以完成整個過程,一年可以循環4次。久而久之,原先塗滿黑點的小冊子逐漸變得幹幹淨淨,以往需要刻意養成的美好品德已經悄然内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良好的行為舉止已成為“例行公事”。[4]

可見,以“例行公事”的方式錘煉一種美德,正是富蘭克林能夠成功實作完美人格的方法所在。專注一事以至于最終變其為例行公事,其過程必然是充滿糾結、反複,甚至是痛苦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時刻提醒自我,隻有“例行公事”,使一個行為得到反複錘煉,才能克服舊有習慣的強大力量。一旦我們将渴望養成的行為品德變成了例行公事,那麼“知行感合一”所産生的美好體驗将會使我們感受到精神的甯靜與愉悅。就像很多堅持夜跑的人那樣,每天晚上都要去跑步,這在外人看來是何其自律及困難,但于本人來講,這就是例行公事,生活也是以變得健康、充實。

案例2.7.3 曾國藩家訓——“書蔬魚豬,早掃考寶”[5]

曾國藩從小受家庭影響,苦學成才,處處謙虛謹慎,再三告誡子孫後代“半耕半讀,勤儉持家”。他對祖父留下的“治家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甚為推崇。讀書、種菜、養魚、喂豬,為居家之事;起早、打掃潔淨、誠修祭祀、善待親族鄰裡,是治家之法。這八字家訓看似簡單,平常百姓家要真正做到,卻不是易事。

百姓家,首先要欄中有豬,塘中有魚,園中有蔬,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大人們辛勤勞動,持家有方,就會豐衣足食。小孩們好好讀書,健康成長,長輩就放心。做到了“豬”“蔬”“魚”“書”四個字,百姓家就能小康居家。

居家後,進而考慮的就是如何治家。勤儉持家,讀書科考,首先要講究兩個字:“早”和“掃”。“早”,就是事事要趕早,要勤于勞動,勤于讀書。“掃”,就是要天天打掃環境,也可掃除心靈灰塵。家中兒女隻要發奮讀書,勤于勞動,修身養性,那麼考取功名、成就事業,指日可待。

在治家中,還要特别強調“考”“寶”二字。“考”即誠修祭祀,是告誡家人要誠心祭祀,緬懷先人;“寶”即善待親族鄰裡,是告誡家人要友善對待一起生活的世人。誠心、友善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的根本所在,展現了一種淳樸的民風。一個地方的人,生活在一起,人人辛勤耕耘、學風濃厚、誠心待人、友善相處,就會安居樂業,人才輩出。地方出人才,國家就會人才濟濟。有了人才,國家就會興旺。國家興旺,小家哪有不興旺之理?八字家訓,一家奉之,家道興旺;家家奉之,國泰民安。

此外,作為家中長子,曾國藩十分注意以身作則。在給弟弟們的家信中,曾國藩曾這樣寫道:“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兄往年極無恒,近年略好,而猶未純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則無一日間斷,每日臨帖百字,抄書百字,看書少須滿二十頁,多則不論。”他還曾以“餘在軍中,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告誡其子曾紀澤勤勉向學。曾國藩能在日用倫常之事中治心養性,以自己的優良習慣培育崇德尚學、勤儉持家的家風,堪為後世之楷模。

案例2.7.4 孔子之禮與南開容止格言

《論語》中有這樣幾段文字: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内顧,不疾言,不親指。”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教導學生要學會用真誠無邪的詩句表達思想,更要學會遵循禮節得以立身。他不僅如此教導學生,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不但在齋戒、祭祀、與國君進餐這些嚴肅場合要遵禮而行,在升車這些日常之事中也要遵禮而行,使日常生活富有儀式感,增加了内心的積極體驗。

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校長特别注重學生日常習慣的養成。如今,在南開大學很多公共場所仍能見到著名的容止格言:

“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顔色宜和、宜靜、宜莊。”

行為展現習慣,習慣見之于日常。行為有時需要莊嚴感、儀式感、神聖感。有理可依,行必堅;有範可仿,行必果!

傑克·霍吉. 習慣的力量[M]. 吳溪,譯.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8. ↑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想象,具有很強的整理和優化頭腦神經電活動的功效。 ↑

王覺仁.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内心的神奇智慧[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

宋明理學中的“功過格”。 ↑

唐浩明.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M]. 長沙:嶽麓書社,2008.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