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嬉皮士運動的形成與消亡淺析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三、結論

嬉皮士運動的形成與消亡淺析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三、結論

“如果你要到舊金山的話”

“請别忘了在頭上戴幾朵花”

當我們聽到這句話,第一個想法應該是,為什麼我們去就舊金山要在頭上戴幾朵花呢?其實這句歌詞來自于美國1967年5月13日出版的一首熱門歌曲——《舊金山》。這首歌不但吸引了很多美國青年參與到這場屬于嬉皮士的狂歡當中,也陪伴全世界許多年輕人度過了那段迷茫的青蔥歲月。

嬉皮士,這一群體從出現開始便飽受争議。人們在嬉皮士的身上安置了太多的标簽:和平、自然、搖滾樂、反叛。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嬉皮士一直被視為美帝國主義堕落、消極和頹廢的象征進而收到主流意識的排斥,認為這是垮掉的一代。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嬉皮士運動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三個最顯著的特征:搖滾、和平和自然。但如果隻因為這三個外在表現而全盤否定這項運動對整個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造成的深遠影響,那麼這種判斷也是片面的。

嬉皮士作為那個年代美國時代背景與社會情緒的縮影,其興起與消亡都深受當時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影響。

<h1>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h1>

嬉皮士的英文稱呼”Hippie”其實就是hip加上ie的字尾,最開始是老音樂家給新一代年輕音樂家的一個綽号,美國的爵士樂手也喜歡把技術高超的同行稱為Hip或者Hipster。

在1967年的夏天許多美國年輕人頭上戴着花,聽着《San Francisco》從各地趕往舊金山共同參與了一個名為“愛之夏”的大型行為藝術表演,标志着嬉皮士運動的正式爆發,這些年輕人大多出身于家境殷實的中産階級白人家庭,并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嬉皮士運動的形成與消亡淺析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三、結論

(一)嬉皮士運動形成的曆史原因

嬉皮士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60年代,然而在此之前,已經有類似的運動在萌芽。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美國,一群波希米亞人為了反對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和唯物主義等主流社會的文化而為人所知。但在當時這種運動多為文學性的運動,且運動的規模很小。

而随着60年代的到來,“嬉皮士”取代了原先的“垮掉派”,成為一種新的反主流文化。

與上一個年代消極避世的“垮掉派”相同的是,嬉皮士們也接觸搖滾,同樣的反對戰争,蔑視現有的主流文化,對現代技術社會的規則階級不屑一顧。但與他們那些越來越疾世憤俗,并通過毒品幻覺來逃避現實的前輩們不同的是,嬉皮士們所宣揚的核心思想不再是單純的“叛逆”,而是“愛”。

這種愛其實有别于當時社會對愛的了解,嬉皮士推崇的“愛”在更大意義上其實是一種包容與和諧,那是一種,沒有國界、不分種族、不分性别、不分信仰的愛。他們反對一切組織形式,反對現代社會加于人們身上的沉重枷鎖。

(二)嬉皮士運動形成的時代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借助戰争以及戰後的紅利,美國的經濟進入一個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随着工業文明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到了20世紀六十年代時美國的中産階級家庭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占據了絕大多數。

現代的理性工業社會為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提供了非常優渥的家庭和物質生活,他們不必去辛苦勞作就能享受父輩打拼下來的豐富的物質财富。然而随着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他們發現雖然他們的物質生活十分富有,但是在精神上卻時常感到空虛和匮乏,他們希望去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嬉皮士運動的形成與消亡淺析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三、結論

随着冷戰的進行和越南戰争的爆發,這些遠離戰争陰雲的年輕人發現自己的父母師長為自己描繪的生活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那場注定慘敗的戰争在大量的美國青年當中引起反思。

他們開始思考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種族主義、戰争以及資本主義的壓迫。

在現有的社會慣例和陳規教條下這群年輕人開始思考愛與生命,試着去接觸理想和未來。但是在現實的冰冷和夢想的溫暖之間,在豐富的物質條件和空虛的精神世界之中,他們感到迷失和痛苦。

他們通過音樂來對社會表達自己心中的訴求。

在那個混亂和迷茫的時代,嬉皮士們反對種族歧視,反對戰争,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是佛與魔的沖突體。

<h1>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h1>

《左轉》有言:“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嬉皮士運動就好像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留下短暫而絢爛的光芒。在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達到頂峰後,嬉皮士運動在自身的迷茫中和外界政府的反對下,在傳統的鄙夷下逐漸開始衰落。

(一)嬉皮士運動消亡的外部原因

當時間進入到20世紀的70年代,曾經的嬉皮士們開始步入而立之年,多年的嬉皮士生涯和經曆使得他們開始正視和檢討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曾經充滿理想的叛逆少年們開始與現實妥協。

嬉皮士運動的形成與消亡淺析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三、結論

與此同時,70年代的美國剛從越戰的泥潭中掙紮出來,經濟正遭受着戰後地嚴重衰退。曾經的經濟發展并不全面,還有相當一部分黑人群眾依舊處于貧困之中,并且随着經濟的衰退,這部分群體的人數也來越多。經濟衰退帶來的社會問題迫使這些嬉皮士們不得不面對原來不需要面對的物質經濟問題。

面對生活的考驗,嬉皮士們不得不先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這導緻原先産生嬉皮士這一群體的沖突——豐富的物質生活和匮乏的精神世界這一沖突正在轉淡,嬉皮士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這一變化,再加上政府當局的血腥鎮壓,使得這場本來就沒有組織沒有上司的運動在轟轟烈烈之後迅速走向沉寂。

(二)嬉皮士運動消亡的内部原因

雖然外界因素對嬉皮士運動的消亡起了一定的推動自作用,但其根本原因其實是嬉皮士這一群體自身在堕落中走向了消亡。

首先,嬉皮士們發起的這場運動是自發性的,他們缺乏成熟的思想指引,他們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情,但迷茫的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沒有去思考自己做的事情,是為了達到一個怎樣的理想。是的,他們有着相同的訴求,卻沒有一個共同的願景。

其次,享樂主義和早期淺薄的理想主義帶領着這場運動走向分裂。

嬉皮士運動的形成與消亡淺析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三、結論

然而搖滾樂并沒有凝聚反主流文化戰士們的士氣,反而使得他們成日精神頹唐,最終淪為娛樂的奴隸。美國學者威廉奧尼爾指出:“嬉皮士們原想以此蔑視貪婪麻木的社會卻是以而為另一個更糟糕的社會打開了大門。”

盡管他們是為了将自己與主流社會差別開來,選擇了堕落。在此,淺薄的理想主義開始面臨選擇:一邊是走向真正的理想主義,一邊是向着享樂主義中堕落。

從那開始,大量被原先反戰鬥争所吸引的青年轉而被新興起的享樂主義所吸引,從原先對“愛與自由”的訴求轉向追求電視和汽車還無法滿足的精神欲望。當大部分嬉皮士們不再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而隻是為了滿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為所欲為時,這場運動必然迅速的走向衰亡。

<h1>三、結論</h1>

嬉皮士運動的背後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反對當時美國社會價值體系的一場自發性的反叛。雖然嬉皮士運動随着曾經嬉皮士群體的消亡而遠去,但這場運動對美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卻一直沒有消散。許多嬉皮士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吸納并對今天的社會也産生了許多影響。

可以說,嬉皮士運動其實是對20世紀中葉美國社會的一次喚醒。這場運動對美國社會的沖擊,使得這個國家從安逸乏味和唯利是圖的社會氛圍中被喚醒。更重要的是,嬉皮士運動倡導的“愛”的思想,動搖了當時傳統社會價值觀衆包含的“排他性”。

嬉皮士運動的形成與消亡淺析一、嬉皮士運動的形成二、嬉皮士運動的消亡三、結論

當一個社會形成一套成體系的價值觀念時,也就意味着這個社會将對其他的文化形式和價值觀念産生排斥。當這種排斥從文化擴散到其他領域,比如說人種,比如說性别,這将是社會沖突引發的來源之一。正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再到漢代之後的儒術獨尊,兩千年的王朝更替,而思想一直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嬉皮士運動的發起,如果沒有這場運動給人留下的思考,那麼美國社會的價值體系可能會走向固化。嬉皮士運動倡導的“愛”雖然沒有到來,但其蘊含的包容元素卻為主流社會所吸收并傳承下來,并以此影響了美國乃至世界文化與價值體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早已死去的一場運動:嬉皮士的繁榮與衰落

[2] 嬉皮士運動50年:被嬉皮士改變的世界

[3] 嬉皮士——改變了美國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