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龐之浩:從傳回、出艙到後續療養,航天員“回家”需過哪些關?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題:專訪龐之浩:從傳回、出艙到後續療養,航天員“回家”需過哪些關?

作者 馬帥莎 郭超凱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太空出差”三人組順利傳回地球,成功着陸于東風着陸場。從空間站傳回、出艙到後續療養,航天員“回家”需過哪些關?中新網記者專訪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進行權威解讀。

就像地面上出門旅行前要關門窗、檢查水電一樣,航天員離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打包物品、大掃除等工作必不可少。龐之浩表示,航天員傳回之前,要先整理空間站,将貨物分門别類整理好,為後續工作做準備,比如将有用的東西轉移到核心艙,将垃圾放到天舟二号貨運飛船中,未來天舟二号傳回時便可将垃圾帶走。

談及“神十二”傳回過程,龐之浩則用“時間短、動作多、技術難、要求高”來概括。他介紹稱,從制動減速、自由滑行到再入大氣層、回收着陸,整個過程可能僅需50分鐘左右,但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問題。

比如,傳回艙再入大氣層時,若角度太大,傳回艙會由于速度太快,最大過載超标,航天員無法承受,傳回艙甚至會像流星一樣在大氣層中燒毀;若角度太小,傳回艙會從大氣層邊緣擦邊而過,無法傳回。

是以,每個階段都必須精心設計,考慮周全。“待傳回艙平穩順利着陸後,傳回艙處置人員要先檢查傳回艙,如反推發動機推進劑是否有殘留,并用特制的γ射線源防護蓋,罩住傳回艙底部的高度計γ源,防止輻射給救援人員帶來危害。”龐之浩說。

完成這些操作,打開艙門後,航天員也不能馬上出來。龐之浩解釋稱,從失重環境轉到地面環境,航天員需要有适應過程。醫監醫保人員要先對航天員健康狀況進行初步的醫學檢查和确認,在傳回艙内協助航天員初步對地面重力進行再适應,包括肢體運動、逐漸站立适應、補充飲用水和營養液。

“航天員雖然在太空保持身體鍛煉,但是由于這次飛行時間長達三個月,是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天員難免會出現肌肉萎縮、骨質脫鈣、立位耐力下降等情況,是以需要在艙裡至少待40分鐘。”龐之浩說。

這也對航天員出艙後的轉移提出了要求。為確定航天員安全,避免出現走路摔倒甚至骨折的情況,航天員在從業人員協助下出艙後,所有活動都要采取坐位。“傳回地面初期,應避免與航天員擁抱,更不能因興奮而向空中抛擲航天員。”龐之浩說。

之後航天員便要進入醫學隔離期、醫學療養期和恢複療養期三個階段的身體恢複期。龐之浩說,醫學隔離期約為14天,在此期間,航天員與外界基本隔絕;醫學療養期大約為20到30天,可逐漸增加活動量;恢複療養期大約3個月,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将恢複到飛行前的狀态,如果身體情況良好,航天員就可開始正常的日常訓練。

航天員出艙後,現場從業人員還要對傳回艙再次進行安全處理,如關閉傳回艙電源,取出備用火工品備用單元,卸下高度計γ源,将其存儲于專用保護容器内等。龐之浩說,傳回艙運送到北京後,還要對其傳回情況,包括燒蝕情況進行研究,之後将放置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未來或許會作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二号傳回艙能從太空帶回約100公斤物品。龐之浩說,傳回艙運抵北京後,就需要将帶回的物品取出,比如種子、實驗樣品、存有照片的硬碟或相機等。未來根據各方研究計劃和需求,實驗樣品将移交給相關科研人員。

神舟十二号飛行乘組撤離後,中國空間站仍将在軌運作,再過幾日,它又要迎來天舟三号貨運飛船,接收生活物資、實驗樣品、推進劑等來自地球的“快遞包裹”。

龐之浩表示,神舟十二号任務的圓滿成功,不僅進一步驗證了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也驗證了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以及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艙外操作的能力,并首次檢驗東風着陸場的搜尋回收能力。“這些技術突破與能力驗證,可為後續空間站建造及應用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積累寶貴經驗。”(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