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1945年,德國投降。很多人提起戰後德國的慘狀時,都會說,在戰後的柏林,兩根香煙就能換德國少女一晚的陪伴。</h1>
實際上,這個說法有點誇張。兩根香煙不能換一個德國少女一晚上,但是一塊面包卻可以做到。
因為肚子都填不飽,生命都難以維持,哪有力氣去抽煙?

魔頭希特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德軍在這場戰争中失敗,第三帝國将陷入無底深淵。
至少在德國戰敗後的那個冬天,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誠然,美英是代表正義的,并沒有希特勒想象得那麼可怕。
美英法在占領西德時,劃了一道紅線:“德國償付賠償時,保留充分的資源,以使德國人民能夠不依靠國外的援助而生活。”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但是遠水不解近渴,德國人注定要經曆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h1>
由于戰争破壞,德國經濟瀕臨崩潰。
是以,在1946年底,德國群眾迎來了現代史上最寒冷的冬天。
數十萬德國人因饑餓和寒冷離開冰冷的世界,德意志前途渺茫,有毀滅的苗頭。
戰後的德國國民生產毛額不到戰前的五分之一,德國到處是斷壁殘垣,瓦礫和廢墟堆積如山、多達數億立方米。
<h1 class="pgc-h-arrow-right">劫後餘生的德國人面臨的首要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生存。</h1>
婦女們必須用他們柔弱的肩膀,挑起清理廢墟垃圾和生活的重擔,因為數以百萬計男人死在戰場,幸存的德軍被關押在戰俘營。
千千萬萬的德國婦女為了生存,加入到了“清理廢墟”的大軍中。
因為隻要去清除廢墟,就可以得到報酬,還可獲得較高的食品配額。
那段時間裡,她們每天都在工作,早餐隻能休息一刻鐘,午休被準許休息半小時。
她們的手都磨出了血泡,鑽心地痛,可是又不能退卻,那樣就要忍受饑餓。
與此同時,難民的湧入讓德國人的處境更加艱難,生存環境大大惡化。
柏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從東歐流亡過來的難民。
戰争結束後,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争先恐後驅逐境内的德國人,上百萬德裔被驅逐出境。
華沙猶太人起義的英雄埃德爾曼對英國記者說:“德國人為他們的政策,特别是對希特勒的支援,付出了代價,其中之一就是遭到驅逐。”
由于交通運輸的遲遲不能恢複,食品供應出現緊張,當局不得不對市民實行食品定量供應。
魯爾工業區等地的食品定量每人每天開始不到1000卡路裡,很多難民每天得到的食品,隻有800卡路裡;而正常人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量為2000卡路裡。
後來當上聯邦德國總理的施密特回憶說,“我們每天靠896卡路裡的熱量過活”。
被稱為德意志“面包籃子”的東部德國地區,在蘇聯占領之下。
由于意識形态不同,他們理所當然不再向美英法占領的西部德國輸出糧食,這樣更加劇了西德食品供應的緊張形勢。
最為緻命的是煤炭短缺,讓德國可供取暖的煤極度缺乏。
據統計,1947年1月,德國的工業生産減少了80%。而煤的供應幾乎停止。
在此情況下,許多企業、工廠、學校被迫關門。
<h1 class="pgc-h-arrow-right">面對殘酷的現實,科隆的紅衣主教甚至宣布,凡是有煤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去偷煤,這種行為不再是罪孽。</h1>
漢堡作家諾斯薩克寫道:“取暖的燃料根本就不夠,到處是手腳腫脹、缺胳膊短腿、暴露着傷口的人群,無目标地四處流竄。”
相比之下,出生在這個冬天的德國嬰兒是最不幸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嬰兒營養不良,還有六分之一的嬰兒沒有活過三個月。
我們不妨從當年西方媒體的報道中,可以回顧一下德國當時的慘象:
“室内溫度最高也是零下五度,人們沒有任何煤炭!每天電力供應最多隻有2小時,人們個餓得半死。”
“一輛運輸糧食的車輛經過了她們的所在地,一群人直接沖上去并爬上了車上進行搶奪食物,有時候則是不斷的乞求司機能夠給她們一些食物。”
一位美軍記者向紐約本部報道說。
據統計,在長達4個月的漫長冬季裡,全德國死亡人數至少10萬(這還不包括在戰俘營死去的俘虜),凍傷、浮腫、患上軟骨病、肺結核者不計其數。
德國當時就像是經曆了一場瘟疫,運屍的手推車每天都會将餓死、病死、凍死的人運到城外。
美國官員威廉·克萊頓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說,“德國人一天喝三次湯就夠了,數百萬人正在慢慢餓死。”
在這種情況下,無數德國女人,為了生存,放下自尊和高傲,去做他們不齒的事,再正常不過。
美聯社記者報道說:“買不起香煙的人跟在外國軍人和外國人身後撿他們扔掉的煙頭;而一些德國姑娘委身于盟國士兵,換取巧克力和尼龍襪或者美軍的幹糧包,以貼補家用。”
由此可見,人到絕境的時候,道德底線就會下降。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不過兩根香煙成為硬通貨,可以換糧食的說法根本就不靠譜。</h1>
因為有錢的人,根本就不缺食品,更不會缺香煙,誰會在乎你這兩根或者兩盒香煙?
沒錢的人肚子都填不飽,在死亡線上掙紮,命懸一線;哪裡有食品去換香煙,誰還有力氣和心情去抽煙。
其實不光是戰敗國,就是英法,日子也好不到哪裡去。
丘吉爾1947年5月曾形容英法德意等國的狀況說:“歐洲現在怎樣?它是一座瓦礫堆,一個屍骨收容所,一個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溫床。”
在此情況下,華盛頓對德國的情況憂心忡忡,害怕德國乃至西歐會徹底崩盤,倒向斯大林。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于是,“馬歇爾計劃”誕生了。</h1>
“馬歇爾計劃”于1947年7月正式啟動,并整整持續了4個财政年度之久。
在此期間,德國等西歐國家通過參加經合組織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裝置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馬歇爾計劃的啟動,讓德國走出困境,德國婦女也恢複了高傲和自尊,饑寒交迫的日子一去不複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