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長垣“文典大系”之一《王永光詩注》出版發行

由宋廣民、王新法編著的《王永光詩注》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繼《長垣金石志》《長垣古代詩集》《長垣君子文化志》《民國長垣縣志标注本》等書之後的又一部文史經典。

河南長垣“文典大系”之一《王永光詩注》出版發行

該書共528頁,計50萬字,大16開版式,布紋硬殼封面,線裝折弧,裝幀美觀大方、古樸厚重。

河南長垣“文典大系”之一《王永光詩注》出版發行

《王永光詩注》内容共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王永光詩作,共收錄其作品231首。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王永光詩作的全部作品。其内容涉及朝政、軍事、文壇、社風以及個人親情友情等。其詩風格調高古,詩意沉雄,用典寬博,文采灑脫。從中既可欽慕王永光的人格魅力,又可窺探當朝官場形态,更可梳理明末社會風情,是明末曆史的藝術再現。第二部分為《壬辰四友二老詩贊》專集。收錄與王永光同年進士、同朝為官亦是王永光好友的戶部尚書兼太子太保畢自嚴、刑部尚書沈演、禮部尚書李騰芳、工部尚書張延登等人的酬唱詩作,再現了明代末年轟動文壇的一段佳話。《壬辰四友二老詩贊》對研究王永光及明末文學史和朝政史極具文獻價值。第三部分為有關王永光其他文獻。其中收錄的王永光對皇帝所上奏疏、皇帝所下谕旨以及王永光後裔王鵬沖、王鸾沖的有關文獻等大多亦是第一次面世,對研究王永光及其家族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第四部分是王永光《冰玉堂詩草》影印本,儲存了王永光詩作原刻本面貌。

《王永光詩注》曆史資訊量極大。是研究王永光及明代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附:敬畏先賢 以詩傳史

——《王永光詩注》序

宋廣民

長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着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明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境内丁栾鎮浮邱店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蒲西街道蘇墳、蒲東街道小崗、滿村鎮宜丘、張三寨鎮大堽、樊相鎮青崗等地45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人類的文明曙光,最早在這裡照耀東方。夏朝時長垣為豫州之“鳴條”古地;春秋時即築城設治,系衛國“匡”“蒲”兩邑所在地;秦時設縣,定名長垣,後幾經變更,沿用至今。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裡曾發生過足以改變中國曆史程序的重大曆史事件。如公元前十六世紀,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改朝換代的夏、商“鳴條之戰”;戰國時,以“圍魏救趙”而傳唱千古的齊、魏“桂陵之戰”;東漢末年,曹操、袁術争奪中原的“匡亭之戰”;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王仙芝“長垣首義”等。這些,無不在長垣大地上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

也是這片鐘靈毓秀的熱土,誕生了中國曆史上以死谏著稱的“中華第一忠臣”關龍逄;孕育了“寡過知非”“舒卷有道”、開“以德治國”之先河的“中華君子”蘧伯玉;成就了“漢代五廉吏”“唐朝六節度”千古功名。特别是在大一統的明代後期,湧現出了以胡睿、胡錠、李化龍、崔景榮、王永光、王家桢、許宗禮為代表的“長垣七尚書”。他們以長垣人特有的忠貞、堅韌、睿智、幹練,或行走于廟堂,或馳騁于疆場,支撐了大明一統江山,締造了光耀後人的千秋勳業。其中,尤以“四朝元老”王永光以曆仕時間最長、身處“東林”“閹黨”争鬥的漩渦而波瀾壯闊的一生最為史學家所關注。

王永光,字有孚,号射鬥,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明萬曆二十年(1592)壬辰科進士及第。初授中書舍人,後累官至柱國、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兼太子太傅加少保銜,為晚明時期萬曆、泰昌、天啟、崇祯四朝勳臣。

王永光曆官的年代,正是大明王朝國内沖突加劇,境外敵對勢力崛起的時期。内有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朝政、以左光鬥為代表的“東林黨”奮起抗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有倭寇滋擾海疆、後金虎狼之師侵襲邊陲。身為朝廷柱臣的王永光,以剛正忠勇、清廉奉公為自守,既不依附于“閹黨”,亦不結交于“東林”,以大智大勇調和雙方沖突,維系了大明朝政正常運轉,且以果敢擔當為己任,舍身平亂,誓死抗清,為大明朝“金瓯永固”立下了不世之功,以緻自身仕途“兩落兩起”而不悔。

天啟五年(1625)八月,“南京鼓噪之變”起,朝廷任命王永光為南京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前往平亂。他冒暑單騎急馳,不十日抵達任所,星夜聽取屬僚彙報,掌握局情,果斷逮捕亂首楊善一夥,使兵亂快速得以平息。同年十月,努爾哈赤率清軍南下,直抵甯遠,朝野震動。朝廷命王永光召集大臣商議對策。群僚怯戰,束手無策之際,王永光力排衆議,誓死抗清,支援袁崇煥及邊關将士堅守甯遠,迎戰清兵,并親自安排前線所需糧草調運及援軍接應諸事,確定袁崇煥率軍奮力殺敵,緻使努爾哈赤身負重傷,倉惶北逃,取得了抗清史上著名的“甯遠大捷”。

在“閹黨”幹政、威焰熏天之時,王永光以“三朝重臣”的身份,不畏權勢,不為魏忠賢所拉攏,且任人唯賢,不徇私情,力主拔用與魏忠賢有沖突的抗清名将祖大弼、劉澤清等,進而觸怒魏黨,遭魏黨群攻群參,以緻王永光以“堅意乞休”而抗争。天啟六年(1626),北京王恭廠發生大爆炸事件。王永光從國家利益出發,置自身安危于不顧,借此向皇帝上《災變陳言疏》,慷慨直言大爆炸系魏黨亂政、大興冤獄、濫殺異己、上招天譴所緻,直谏皇帝應剪除閹黨,昭雪冤獄,以不至再招天怨,而求上天垂佑大明。對此,魏忠賢等人更是怒不可遏,對王永光恨得咬牙切齒。

由于王永光的特殊身份,“東林黨”人在與魏黨鬥争中,亦極力拉攏王永光壯大自己陣容。王永光對所謂以“清流”自居的“東林黨”人有清醒的認識,與他們始終保持若即若離的形态而不結黨于“東林”,緻使“東林黨”人對王永光亦心懷不滿,以緻在數十年後的清康熙時期修《明史》之時,“東林黨”後人仍對王永光耿耿于懷,将其剔除《明史》而不錄。

由于曆史原因,作為“四朝元老”王永光的豐功偉績在後世史書中記述甚少。即使其身後家鄉人編纂的《長垣縣志》,也僅僅在“政事”條目中記述寥寥數語。顯然,這是不公正的。承載曆史事實的後世史籍欠對“一代勳臣”王永光一個客觀的曆史交待。

正是基于這種原因,近幾年,我在挖掘、整理、編纂長垣文史典籍過程中,着意搜集王永光史料,以敬畏先賢之心将記述、承載這位“能臣”及“賢者”的史料公諸于世,以還原曆史的本來容貌。如在我主編的《長垣金石志》(2019年西安地圖出版社)中,收錄了《明尚書王永光墓志銘》,填補了王永光家族世系資料的空白;在我主編的《長垣古代詩集》(201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中,第一次将王永光的詩作收錄其中,進而讓“一代勳臣”又以“一代詩家”的面貌伫立在世人面前。

王新法同志系大明吏部尚書王永光二十世孫,集優秀基層黨務工作者和詩人于一身,曾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創先争優之星”、中共新鄉市委授予“功勳書記”等榮譽稱号,創作出版《村官集》《思非齋雜詠》《蒲柳集》《王新法詩選》等詩集。多年來,他對長垣的繁榮與發展寄予滿腔熱情,且對長垣文史的挖掘與弘揚懷抱濃厚的興趣,特别是對其先祖王永光的曆史功績飽含樸素的敬仰。在《長垣古代詩集》首次載錄、再現王永光詩作之後,新法同志就有意再編纂一部王永光詩作專著,以使承載着諸多曆史資訊和藝術内涵的王永光詩作更加完滿的傳承于世。于是,在新法同志的鼎力籌劃、參與、支援下,這部截止目前最為豐富、最為客觀的《王永光詩注》,集詩作與史料于一體,得以呈現于世,進而填補了研究王永光詩學與史學的空白。

《王永光詩注》内容共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王永光詩詞,共收錄其作品231首。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王永光詩詞的全部作品。第二部分為《壬辰四友二老詩贊》專集。收錄與王永光同年進士、同朝為官亦是王永光好友的戶部尚書兼太子太保畢自嚴、刑部尚書沈演、禮部尚書李騰芳、工部尚書張延登等人的酬唱詩作,再現了明代末年轟動文壇的一段佳話。《壬辰四友二老詩贊》對研究王永光及明末文學史和朝政史極具文獻價值。第三部分為有關王永光其他文獻。其中收錄的王永光對皇帝所上奏疏、皇帝所下谕旨以及王永光後裔王鵬沖、王鸾沖的有關文獻等大多亦是第一次面世,對研究王永光及其家族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第四部分是王永光《冰玉堂詩草》影印本。王永光《冰玉堂詩草》原刻本目前珍藏于長垣域外圖書機構,我從同道者手中借閱,并電子掃描一本副本,特附于書内,以儲存王永光詩作刻本原貌,也算是對曆史盡一份責任。

《王永光詩注》曆史資訊量極大。其内容涉及朝政、軍事、文壇、社風以及個人親情友情等等。其詩風一言以蔽之:格調高古,詩意沉雄,用典寬博,文采灑脫。從中既可欽慕王永光的人格魅力,又可窺探當朝官場形态,更可梳理明末社會風情。可以說,《王永光詩注》是一部明末曆史的藝術再現。

可惜,限于本人才情淺薄及現下校注明清《長垣縣志》之忙碌,未能對王永光詩詞作深入的研究及藝術的剖析,這份遺憾,隻能待後來諸位君子勞神補缺,以了卻本人對先賢王永光的敬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