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愛惜環境;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全長6211千米的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江,世界第三長的河流,全球七大生物多樣性的河流之一,長江流域中共孕育着424種魚類,其中長江特有魚類183種。
然而就是漁資源如此豐富的長江,卻在2020年1月1日釋出了《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從《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釋出開始,網友們就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讨論。
有些網友表示:保護長江漁資源刻不容緩,禁漁計劃必須實施。
有些網友表示:禁漁後,長江沿岸的漁民該怎麼辦呢?
不過,就在網友們激烈讨論的同時,禁漁計劃也在有條不紊地實施。
漁資源如此豐富的長江,為何要實施《十年禁漁計劃》,禁漁時間又為何定為十年呢?這就要從長江禁漁前的漁資源狀況說起。
<h1 class="pgc-h-center-line">十年禁漁勢在必行</h1>
禁漁計劃前的幾十年,長江流域因“粗放、快速”的經濟發展方式,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環境及漁資源上的代價。
除了工業對江水的污染,造成的生态環境代價,人為的“電、藥、炸”及“絕戶網、迷魂陣”等違捕方式,也讓長江的漁資源到了“無魚”可捕的等級!
長江流域中的經濟魚類,從上世紀50年代産卵量最高1200億尾降到不足10億尾,總體下降90%以上。作為“長江三鮮”的長江鲥魚已經滅絕,而長江刀魚的年均産量不足百噸。
除了主要的經濟魚類産量大幅下降,長江中很多珍稀物種也處于瀕危狀态!
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白鳍豚,已于2007年宣布功能性滅絕。
被稱為長江生态“活化石”的長江江豚,2017年僅存1012頭。
長江鲟已經存活了1.5億年,但本世紀初長江鲟的野生種群基本滅絕。
看到上面的一組組資料,現在是不是覺得長江十年禁漁勢在必行呢?
至于禁漁期為何是十年,這是因為長江中,以“四大家魚”為基礎的主要經濟魚類,單代繁殖時間多在3到4年,十年可以給它們2到3代的繁殖機會,能夠更好的擴大種群數量。
從2020年1月1日釋出《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到現在,時間差不多快有兩年了。這兩年中的禁漁效果如何,長江中的生态系統是否有所改善呢?
答案是:生态系統已有明顯改善!
禁漁計劃實施後,除了長江中普通魚類的種群數量增加,原有的珍稀、罕見物種,也再次在長江中發現,并且紛紛傳來喜訊。
<h1 class="pgc-h-center-line">四種罕見生物再現長江傳喜訊</h1>
一、“淡水魚王”達氏鳇再現長江
達氏鳇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體長可達5米,重約1000公斤,有“水中魚王”之稱,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流域,在長江流域也有少量存在。
2020年實施禁漁後,長江南京段,在2個點位檢測到達氏鳇的存在。
二、“活化石”江豚多地江面現身
除了檢測達氏鳇的存在,“活化石”江豚在禁漁後,也在長江流域的多地江面現身!
7月20日至21日,長江第七大支流贛江的南昌楊子洲段,驚現30頭江豚在水面覓食、嬉戲。
今年上半年,南京原有的50餘頭江豚,至少養育了4頭小江豚。
另外,鄱陽湖與長江交彙處,宜昌葛洲壩段,都有大量江豚浮出水面的記錄。
三、多次發現“神秘”鳤魚
說到鳤可能很多人不認識,甚至從來都沒聽說過,但是它卻是在長江中真實的存在。
鳤魚又稱刁子魚,曾廣泛分布于長江及以南的水域,體型細大、頭尾較尖,最大可長至10公斤以上,曾是長江中的經濟魚類之一,2016年列入《中國脊柱動物紅色名錄》。
由于鳤魚的稀缺,長江流域中已經很久沒有發現它的存在,這也給它蓋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2017年,在長江洪湖江段發現鳤魚後,一直再沒有它的出現。時隔3年,直至禁漁期後的2020年11月,長江宜昌段才又發現一尾鳤,然而就在今年10月,長江湖口江段再次發現鳤魚,可見其數量正在增加。
四、中華鲟或将自然産卵
除了以上三種我們不常見的物種,長江流域中大家最關心的應該是中華鲟吧?
禁漁開始後,在其它罕見物種頻繁傳來喜訊的時候,長江中的中華鲟也傳來了喜訊。
曾經因各種原因一度陷入瀕危的中華鲟,在人工累計放流700多萬尾後,在湖北的主要産卵地已完成了生态恢複。雖然最近4年都沒有檢測到中華鲟的自然産卵,但在今年新的産卵期很有可能會檢測到!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後,不但常見物種的種群在增加,一些罕見的物種也頻繁傳來新發現、新喜訊,這說明禁漁對長江物種的保護效果是很明顯的!
關于長江罕見物種頻傳喜訊,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
最後,在此呼籲釣友們:小魚、母魚、籽魚請放流!如需帶走,僅取一餐便足矣!為以後有魚可釣,切不可多貪!
我是大王的釣魚日記,原創手寫不易!如果您看完覺得有點意思,煩請加個關注。更多更好的釣魚問題及視訊,期待與您探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