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分析!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為何淪為亞洲四流?原因很現實

12強賽第5輪即将開啟,而國足也将面臨1場平不起的生死大戰,對手是咱們曾經的手下敗将阿曼,但國足卻毫無100%赢球的把握。就這次12強賽的情況而言,國足作為第4檔球隊進行了抽簽儀式,後來又在比賽程序中連負日、澳、沙3隊,僅“僥幸絕殺”了B組魚腩越南,由此也基本可判定國足亞洲四流的段位了。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了,而咱們卻淪為亞洲四流,這值得深度分析一下了,到底是何緣故導緻了中國足球變得如此拉垮了呢?

深度分析!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為何淪為亞洲四流?原因很現實

1994年,中國足球正式開啟職業化模式,而那會兒的甲A、甲B聯賽也着實火了一把。随着中國聯賽的火熱進行,很多家長也紛紛送孩子去足校學球,同時也湧現了如範志毅、孫繼海、大張玉甯、彭偉國、老茂、黎兵、李鐵等大批在亞洲範圍内可算優秀的球員。職業化後,範志毅拿到了亞洲足球先生榮譽,李鐵、孫繼海、謝晖、楊晨等人也都去了歐洲留洋,并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坐穩主力位置。

深度分析!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為何淪為亞洲四流?原因很現實

再後來,随着職業化的推進,國足在98世預賽險些打進了世界杯,後終在2001年實作了幾十年難圓的夢想。此外,北京亞洲杯賽,國足也一度接近冠軍,可惜被日本隊的“上帝之手”給澆滅了奪冠希望。期間,U20國足還在世青賽2次打進了16強,如曲波、董方卓、陳濤、馮潇霆等都在那2次大賽表現驚豔。可這麼說了,1994—2006年期間,中國男足至少還能算亞洲二流。

深度分析!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為何淪為亞洲四流?原因很現實

可自2006年後,國足就開始呈下滑趨勢:2010、2014、2018這3屆世預賽小組提前出局,還有亞洲杯也都過不了8強檻;除2008奧運會借東道主身份一輪遊外,其他幾十年全部小組賽打道回府。尤其在前幾年裡,國青還出現了“熊貓杯事件”,國奧被越南、印尼欺負,這次世預賽國足平了菲律賓,又和越南打得平分秋色,被澳、日、沙欺負。可看出來,如今的國足已基本成了亞洲四流,完全沒了以前的霸氣。

深度分析!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為何淪為亞洲四流?原因很現實

40年前,容志行、古廣明、沈祥福等一流老國腳組成的國足半腳進了1982世界杯,若非紐西蘭、沙特不講武德,咱早就在西班牙亮相了;曾雪麟執教時,國足拿到了亞洲杯第2名;高豐文國足要不是遭遇黑色3分鐘,也一樣能進世界杯。此外,職業化前的國足完全不懼日、韓、伊、沙這些隊,虐越南、阿曼等也跟玩一樣,容志行、古廣明、賈秀全等個個算亞洲一流球員。

深度分析!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為何淪為亞洲四流?原因很現實

那麼問題來了,職業化前後出現巨大反差的根源在哪兒呢?這原因也比較現實,不過就是“金元足球”惹的禍。自2010年後,中國聯賽突然變得趨向于“金元化”,花冤枉錢買球員成了正常操作。打個比方,本來200萬就可引進的球員,球隊偏花1000萬去求購,一來二去就把整個市場物價擡高了。金錢至上的模式毀壞了聯賽的正常運作,而高薪待遇也不利于球員的發展,金元足球也改變了球員踢球的初衷,利益化取代了熱愛足球,成績也就自然上不去了。

深度分析!中國足球職業化已27年,為何淪為亞洲四流?原因很現實

1994年以前,那些球員的收入與普通勞工一樣,可他們依然十分熱愛這項運動,但職業化後,足球成了高薪職業,可更多人去學球并非源于熱愛,而是為了高薪,性質變了也就導緻足球的退化。打個不恰當比方,兩個人談戀愛,其中1人是為了錢跟對方好,其中沒有任何感情,那麼一旦那人沒錢了結局也就涼涼了。隻有熱愛足球才能出成績,貝利、老馬、大羅等人都是球王級别的大佬,而他們的成功就源于對足球的熱愛。是以中國男主淪為亞洲四流的原因也非常現實,都是“金元化”惹的禍。